批评应如何呈现、展开,批评家们对此所持的态度各不相同。阿比盖尔•所罗门-戈杜把批评视为提出问题的过程:“首先,所有的批评实践——无论文学还是艺术,或许都应该围绕着提出的问题展开。那是我在执教中所做的,也是我在写作中尝试去做到的。当然,某些时候批评家会明确地指明‘这幅作品真实反映了现况,’或者‘这幅作品是在胡说八道、故弄玄虚或弄虚作假。’然而从深层的意义上说,这依然是在发问——它意味着什么?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们可以对它持不同看法吗?” 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同样关注的凯•拉森说,她进行批评写作的第一步,就是从尽可能直观的层面,搁置语言和排除障碍以正视作品。“这是艰难的,也是骇人的——你一个劲地只想带着自己的评判和意见打道回府,可是你又不得不把自己拽回去和作品同在。一旦你有过这样的体验,你就会竭力揣摩如何作出解释,你可以从社会学、历史、理论、标准化批评或描述等方面着手。” 格雷斯•格卢克认为她作为批评家所起的作用是向公众就艺术作品进行传达;她有志于“报道、阐明、解释和启迪”。她希望“帮助读者将艺术置于一个语境中,确定它来自何方,靠什么给养,它同其他艺术的关系又如何”。与此同时,格卢克补充说,她需要采取的立场是“反对不够严谨的批评标准、草率了事的作品、不求甚解的习气、张冠李戴的观念,支持所有形式的精彩作品”。 1975年,科尔曼对批评写作的前提和范畴作了详细说明:批评家应独立于艺术家和他为之写作的社会公共机构之外。他的论著应定期地刊登在杂志、报刊或发表在专栏上。该论著提及的作品应是公众能接触到的,在某种程度上,应尽可能多样化地选取和批评家处于同一个时代和/或更年轻、地位不那么巩固的艺术家的作品。批评家还应愿意公开采取怀疑论态度,这种态度是严肃批评必需的。 科尔曼眼中的批评应是什么样子,该如何进行,从以上陈述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他主张一种独立的、持怀疑态度的批评,要求批评家独立于艺术家之外,独立于博物馆和画廊之外。他敏锐地意识到批评家与艺术家或者说批评家与公共机构赞助商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他不希望批评家成为任何人的传声筒,而应当发出自己的声音。科尔曼称,批评是一种公共活动,因此批评家的论著应当是感兴趣的读者随时可以看到的,其批评的艺术作品也应当向公众开放,这样批评家就可以省去需要私下拜访艺术家以见到其作品的麻烦。 科尔曼将策展人、从事艺术写作的史学家以及批评家区分开来。他声称,策展人把作品收集起来拿到画廊和博物馆里展出,史学家则将年代较久的作品置于一定语境之中,他们都是站在特权地位来写作的。史学家享有后知之明的特权,策展人则握有提供赞助的权力。科尔曼警告说,通过赞助艺术家而与之结交朋友的作家、史学家、策展人或批评家将很难在批评中秉持怀疑态度。然而,他又很快指出:怀疑态度并不是仇视或敌意。科尔曼的目标是建设性的、肯定的批评,而且他补充说:“批评的最大滥用源自于对权力的渴望和对荣誉的需要。” 马克•史蒂文斯承认,应该对批评写作和历史写作加以区分:“行为举止像一名艺术史学家带来的麻烦是:它使得批评家作出更加出色的工作的优势无法运用,批评写作理应是生动活泼的、自发的,它应当急于呈现批评家对艺术的独到观点,应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简而言之,批评应当将批评家瞬间的想法塑造并呈现出来”露西•利帕德是一位独立的艺术批评家,其论著的涉及面很广,她采取了不同于科尔曼的态度,她在批评方面的个人策略也和上文援引的科夫曼的理念格格不入。 她把自己的艺术写作称为“辩护式批评。”作为一名“辩护式批评家”,利帕德公然以左翼分子和女权主义者自居,摒弃“客观批评才是精辟的批评”这一观念。相反,她希望批评采取一种政治立场。她搜寻并提倡“未被听见的声音、未被看到的图像或未被考虑的人们”。她选择对因批判主流社会而很少得到展览机会的艺术进行批评。利帕德选择同反社会的艺术家结成伙伴关系以开展工作,力求让世人看见他们的作品,听见他们的声音。 利帕德还以“虚假的对立”为由,摒弃批评家与艺术家之间应保持距离的观念。她说,她在艺术方面的理念一向源自于同艺术家的接触而并非得益于画廊和杂志。她承认辩护、提倡和宣传之间的界线是细微的,但她以“虚假的神话”为由摒弃批评的客观性和中立性,她认为自己这种处理手法要比那些声称远离特殊利益的批评家更加诚实。
看照片看什么(插图第5版)——1.5 批评所持的态度
书名: 看照片看什么(插图第5版)
作者: [美] 特里·巴雷特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原作名: Criticizing photographs
副标题: 摄影批评方法
译者: 何积惠
出版年: 2013-5
页数: 288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摄影学院
ISBN: 978751005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