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的背景各不相同。许多艺术批评家拥有艺术史的高等学位,而且一边写评论文章,一边靠教授艺术史维持生计。不少人经营艺术工作室。有些批评家还是举办过展览的艺术家,如彼得•普拉根斯,他是画家,同时兼任《新闻周刊》的评论员,而芭芭拉•克鲁格则在举办摄影艺术展览的同时撰写评论文章。勒内•理查德是一位诗人兼艺术批评家;卡丽•瑞基(Carrie Rickey)既为通俗报刊写电影评论,也为艺术报纸撰写艺术评论。 作为《纽约时报》的首席艺术评论员,迈克尔•金梅尔曼(Michael Kimmelman)曾在研究生期间攻读艺术史,但同时为亚特兰大的一份日报撰写音乐评论,然后为《费城探索》、《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News& World Report)和《纽约时报》撰稿。在《时代》任职期间,除了评论音乐之外,他还开始撰写艺术方面的文章,1990年成为艺术评论员。自1970年起担任《时代》艺术评论员的罗伯特•休斯是一名澳大利亚人,他是训练有素的耶稣会会士,曾经学过建筑,画过政治漫画。他还为《纽约图书评论》(New York Review of Books)和《新共和党人》(New Republic)撰稿,创作过一部介绍现代主义(modernism)的八集电视连续剧《新艺术的震撼》(The Shock of the New),写过大量艺术论著。 对那些醉心于摄影、但并没有成为摄影家的人而言,A.D.科尔曼(A.D.Coleman)是一位偶像。他的学历背景是英国文学、创意写作和传播理论。他把自己设想成摄影受众的代言人,在1968年到1978年间撰写了400多篇文章,其中有不少被收入《光影解读》(Light Reading)一书。1994年,他出版了另一本随笔集《批评焦点》(Critical Focus),纵论当代国际摄影的各种议题。1968年,科尔曼成为了一名专职自由撰稿人兼摄影批评家。在这之前,他为《乡村之声》(Village Voice)写过戏剧评论文章。他之所以开始摄影写作,是因为他“因影像而燃起了激情,对这一媒介产生了好奇,并痴迷甚至惊恐于它对文化的冲击力。”作为一名摄影批评家,科尔曼的论著一直以涉猎面广和频繁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见称(如《余影》、《艺术论坛》、《美国艺术》、《照相机35》[Camera35]、《流行摄影》[Popular Photography]和《纽约时报》)。他致力于写作、演讲、策展和执教,同时维护着一个名为“附近咖啡馆”的网站(http://www.nearbycafe.com/)。虽然科尔曼在众多刊物上发表文章,但他也为自己一度“被勉强圈入艺术和摄影刊物”而悔恨不已,因此更倾向于在发行量较大的刊物上定期开设专栏以赢得广泛受众。 阿比盖尔•所罗门-戈杜在从事摄影批评写作之前是一名摄影编辑,拥有艺术史专业的本科学位,她也向杂志、教科书出版商、教育幻灯片和广告商提供照片。但她终于对这些工作感到厌倦,也开始明白自己就是被文化批评家讥讽的“意识工业”的一部分。她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有一种企业表面上看是在生产着某种真实,因为它被“视为”是真实的(因为它是拍摄出来的),民众或学生或随便什么人都不会对此提出质疑。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觉得自己真的该写一写摄影了。”她在纽约以写评论维持了两年生计后认识到,在做评论工作的同时有望生存的唯一途径是教书。她获得了艺术史博士学位,以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她一边教书,一边为《时尚》、《余影》和《十月》(October)等多种刊物撰稿,还将论文以《受审的摄影》(Photography at the Dock)为题结集出版。 格雷斯•格卢克相信,批评家要获得深厚学养,就必须尽可能多地去观摩艺术,了解建筑、电影、舞蹈、戏剧甚至街头公共设施这些艺术形式。马克•史蒂文斯(Mark Stevens)也有同感,他强调逛博物馆的重要性:“沉浸于不同类型的艺术珍品乃是对眼睛最好的训练。”
看照片看什么(插图第5版)——1.4 批评家的背景
书名: 看照片看什么(插图第5版)
作者: [美] 特里·巴雷特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原作名: Criticizing photographs
副标题: 摄影批评方法
译者: 何积惠
出版年: 2013-5
页数: 288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摄影学院
ISBN: 978751005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