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批评可见之于许多场合——摄影教室、演讲厅和出版物。公开发表的批评刊登在图书、展览画册、艺术杂志、摄影杂志和通俗报刊上。展览画册上会复制展览中的全部或者若干影像,而且通常附有一篇介绍性论文,借以解释策展人选择这一批作品予以展出的原因。这一类论文常会提供对影像和摄影家深入思考后作出的阐释性评述。展览结束以后,这些画册就被当做图书投放市场,由此获得自身的生命。 芭芭拉•克鲁格(Babara Kruger)曾将她先前发表在众多刊物上的评论文章结集成册,单独出版,书名定为《遥控:权力、文化和表观世界》(Remote Control:Power,Culture,and the World of Appearances)。罗沙琳德•克劳斯(Rosalind Krauss)评论辛迪•舍曼影像的文章,附有这位艺术家在《辛迪•舍曼1975~1993》(Cindy Sherman1975~1993)中复制的作品。阿瑟•丹托(Arthur Danto)曾在辛迪•舍曼和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等艺术家的综合性图书中发表过评论前者的《电影剧照》(Film Stills)和后者影像的文章。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摄影批评始于一系列论文,后来汇编成《论摄影》(On Photography),该书于1978年出版,她此后又写了更多的文章并于2003年推出了另一本摄影论著《旁观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她的很多摄影方面的批评论著刊登在《回应地域》(In Response to Place)和《唯肌肤之厚》(Only Skin Deep)等展览画册上。《回应地域》是为配合大自然保护协会主办的同名巡回展览而制作的一本影集,这次展览中展出的风光影像作品出自当前活跃在各个领域的摄影家之手,还附有特里•坦皮斯特•威廉斯(Terry Tempest Williams)和安迪•格伦伯格(Andy Grundberg)的论文。《唯肌肤之厚》是一次展览会,同时也是一部影集,其内容旨在探讨影像中表达的种族与身份主题,所附的长篇论文有些属于历史文献,有些则是不同领域的权威人士专为这部影集撰写的。乔纳森•格林(Jonathan Green)在其《美国摄影》(American Photography)一书中,对美国近代摄影作了批评综述。他还有很多摄影方面的批评论著刊登在萨丽•奥克莱尔(Sally Eauclaire)的《新彩色摄影》(The New Color Photography)和约翰•萨科夫斯基(John Szarkowski)的《镜子与窗户》(Mirrors and Windows)这两本展览画册中。这两本画册是根据两位策展人组织的展览汇编的。作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前任策展人,萨科夫斯基组织过很多展览,经常汇编随展览会发行的画册。萨丽•奥克莱尔也是一位为博物馆策划展览和汇编画册的自由策展人。 然而,多数摄影评论刊载于艺术新闻报刊。大型艺术杂志有《艺术论坛》和《美国艺术》(Artin America),地区性艺术杂志则有俄亥俄州哥伦布的《对话》(Dialogue)、芝加哥的《新艺术评论》(New Art Examiner)以及加利福尼亚的《艺术周刊》(Art week)和《大都市摄影》(Photo Metro)。还有很多摄影评论刊登在《余影》(Afterimage)等以介绍摄影为主的期刊或包括《光圈》(Aperture)和《曝光》(Exposure)在内的摄影刊物上。回顾摄影展览的文章,有些刊登在《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等美国的全国性日报和地方报纸上。有些批评家选择为拥有广泛受众的媒体撰稿,他们宁愿在发行量大的大众媒体上发表文章:阿比盖尔•所罗门-戈杜曾将她的评论文章发表在《时尚》(Vogue)上,而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和彼得•普拉根斯(Peter Plagens)则为《时代》(Time)和《新闻周刊》(Newsweek)撰写艺术评论。 这些刊物各有各的编辑风格和政治意识形态,批评家有时候会根据他们的写作风格、评论兴趣和个人政治主张来选择刊物。他们还会改变自己的风格,以适应某些刊物的需要。 编辑经常会提供指导,有时候他们的意见是十分具体的。拿《新艺术评论》来说,它会这样指示评论的作者:“作者对作品所持的见解是评论文章的主心骨。行文至第三段时,应当亮出你的论点,然后用其余篇幅来充实它的内容。”编辑会补充道“:描述务必简洁明快,不要脱离你所阐发的理念的语境。”《对话》同样将评论定义为“对单个展览或者几个相关展事的个性化评估”。《对话》的编辑还要求作者只采用明了易懂的描述,同时又补充道:“运用描述是为了帮助读者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作品和其与范围更广阔的艺术界之间的联系。”这两份刊物都将短评和特写文章区别开来,各自的编辑方针也是不一样的。 每一份刊物报道的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为《纽约时报》撰写艺术评论的格雷斯•格卢克(Grace Glueck)解释说,她的报纸报道博物馆和画廊的重要展事,因为这些是读者期待的。同样,由于杂志面向整个美国,彼得•普拉根斯的《新闻周刊》留给艺术方面的篇幅相对较少,因而他通常只选择一家博物馆进行报道,但也会写一写其他博物馆的当代艺术展事。 至于报道内容,许多批评家都享有不受编辑羁绊的独立性。为《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撰稿的凯•拉森(Kay Larson)说:“我写的就是令我感兴趣的。”她解释说,凡是她在这座城市里能设法见到的,她都竭力要去见识一番,物色自己喜爱的话题,然后作出写作选择:“归根到底,我的决定不仅建立在我所喜爱的人身上,还建立在我觉得自己可以对他说点什么的人身上。每个星期都有很多艺术家,是我确实喜爱和觉得可以说点什么的。”每年为《时代》写大约二十四篇文章的罗伯特•休斯,他不受任何编辑限制或指示约束,自由选择报道内容。然而《时代》是一份新闻杂志,需要做到报道及时,所以他的文章必须在展览举办期间刊发。由于杂志面向国际发行,他还要撰写许多评论文章,对纽约市以外举行的展览发表观感。 当批评家为不同的刊物撰稿的时候,他们是在为不同的受众写作。他们选择写些什么,如何处理自选和指定的话题,其风格是会随他们为之写作的刊物和心目中想象的读者而发生变化的。为美国中西部的小镇日报撰写的展览评论,无论在风格和内容上,都有可能不同于为《纽约时报》周日版撰写的评论,因为读者是不一样的。 《时代》既在地方上发行,同时也面向整个美国,它的读者要比普通报刊的读者更加熟悉艺术界动态。为《时代》撰稿时,批评家可以将为地区性报刊撰稿时不宜抖落的学识炫耀一番。
看照片看什么(插图第5版)——1.2 批评的来源
书名: 看照片看什么(插图第5版)
作者: [美] 特里·巴雷特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原作名: Criticizing photographs
副标题: 摄影批评方法
译者: 何积惠
出版年: 2013-5
页数: 288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摄影学院
ISBN: 978751005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