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抗战烽火 洛阳和长安虽然失陷,但各地官军和民众自发打击叛军的行动一直没有停止。在肃宗北上灵武,精心组织平叛的同时,国家大部分地区仍控制在效忠唐王朝的军队之手。叛军所占领的地区不过河南、河北和关中部分地区,再继续扩展便遇到坚决的抵抗。叛军西进,仅至扶风,便被薛景仙击退,肃宗下敕改扶风郡为凤翔郡。安禄山遣其将高嵩带着敕书、缯彩至河西、陇右,诱降唐朝将士,大震关使郭英乂把他擒获杀掉。诗人杜甫的诗句准确地概括了这时局势的特点:“国破山河在。”“国”在古代汉语中指首都,当时杜甫被乱军抓获,被拘留在长安,他目睹了长安乱离景象,看到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如今满目凄凉,痛苦地写下《春望》一诗,这句诗就是开篇第一句。 在古代中国,对于一个王朝或一个政权来说,宗庙、皇陵、帝都等常常是其存在的标志。然而一个国家、一个王朝兴亡成败的更重要的标志是人心。唐王朝建立一百多来年,推行了许多开明措施,政治、经济、国力、文化各方面都取得辉煌成就,与此同时在广大人民心中也树起一座巨大丰碑。这一点,安禄山反叛势力无论如何都望尘莫及。虽然至玄宗时,政治上出现了严重腐败,经济上也存在不少危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甚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咏怀五百字》),阶级矛盾已经激化,天下有强烈的不满,但安禄山叛军所至残灭,让人民看到这是一个更凶残、更缺少理性和正义的邪恶势力,因此人心仍然倒向他们心目中的大唐王朝。 各地的官吏、百姓们以忠义自许,纷纷投身于打击叛军的斗争之中。甚至在皇帝逃离京城,无人组织和号召,叛军势力十分猖獗之时,他们也在自觉地、自发地拿起武器,与叛军作殊死的搏斗。说“国破山河在”,不仅是说广大国土还为唐朝所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说人心还在,包括诗人杜甫在内的广大人民和唐朝官兵拥护朝廷的心态还非常坚决,平息战乱光复唐朝的信心还非常强烈。虽然在大乱中,有人贪生怕死,逃跑藏匿;有人变节投敌,甘当鹰犬,但不是主流。因此,人心不死!首都沦陷,不代表这个国家、这个政权已经灭亡。 杜甫的诗还用“烽火连三月”概括当时的战乱局面,意思是说一直以来战事接连不断,一方面说明叛军在不断扩大战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各地抗击叛军的斗争没有中断,这句诗极好地概括了当时国家的形势。当时的战事主要发生在河北、河南、关中等地,各个战场战事激烈。 先看河北方面。本来河北节度使李光弼一直在围攻博陵,听说叛军攻破潼关,便撤围南下。史思明率军紧追不舍,被李光弼击退。李光弼与郭子仪都引兵入井陉,留下常山太守王俌率景城、河间郡被称为团练兵的地方武装守常山郡。平卢节度使刘正臣将袭击范阳,行至半路,遭到史思明的迎击,刘正臣大败,扔下妻子逃跑,士卒战死者七千多人。起初,颜真卿听说李光弼统兵出井陉,他便收军回到平原郡,等待李光弼的命令。现在听说李光弼和郭子仪又统兵入井陉,回了河东,颜真卿开始处理河北方面军事事务。 河北诸郡将士仍然在为朝廷守城,常山太守王俌看贼势复炽,想投降叛军,他手下的将军们很恼火,在打马球的赛场上,纵马把他踩死。听说信都太守乌承恩麾下有朔方军三千人,众将派宗仙运率父老至信都,迎乌承恩镇守常山郡。乌承恩说自己为信都太守,只能守境保土,没有朝廷的诏命不敢擅离职守。宗仙运劝他说:“常山地控燕、蓟,路通河、洛,有井陉之险,足以扼敌人咽喉。如今皇上车驾南迁,李光弼收军退守晋阳。王俌太守暂统后军,却想举城降贼,众心不从,结果他身首异处。将军您兵精气肃,远近莫敌,如果以家国为念,移镇常山,与李光弼大夫首尾呼应,那么将建立不朽的功业,谁也无法与您相比!如果犹豫不决,不肯离开信都一步,又不做防御的准备,一旦常山失陷,信都郡岂能独自保全!”乌承恩不听。 宗仙运对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无奈乌承恩毕竟为粗人,不识大体,最终也没有拿定主意。后来,史思明反攻河北,迅速夺取河北诸郡,乌承恩投降。 这个月,史思明、蔡希德率上万人南攻九门县。到第十天,城中伪降,在城墙上埋伏了甲兵。等到史思明登上城墙,伏兵四起,忽然向他发起进攻。史思明从城墙上摔下去,砸到鹿角上,左肋受伤,夜奔博陵。鹿角是一种军事防御设备,就是把带枝杈的树木植在地上,以阻止敌人的进攻。史思明就掉到了这些枝枝杈杈上,没有摔死。颜真卿派人用蜡书形式把贺表送到灵武,蜡书是把书信封在蜡丸中,以防泄露。肃宗任命颜真卿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依前充河北招讨使、采访使、处置使,并送去即位大赦诏书,也用蜡丸封好送达。颜真卿把赦书发到河北诸郡,又派人送到河南、江、淮各地。这样各地才知道肃宗灵武即位的消息?以死效命朝廷的决心更加坚定。 再看河南方面。安禄山的猛将李庭望率蕃、汉兵两万多人东袭宁陵、襄邑。当夜幕降临时,他们在雍丘城三十里处安营扎寨。正在雍丘组织抗敌的张巡率三千人持短兵乘夜斫营,大破敌军,杀死敌人大半,李庭望收军连夜逃走。敌将令狐潮、王福德又率步兵、骑兵一万多人进攻雍丘,也被张巡杀得大败,被迫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