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李泌出山 肃宗久处深宫,既缺乏执政经验,又缺少军事谋略。多亏身边来了一位智囊,使他避免不少失误,这位智囊就是京兆人李泌。 李泌出山图 李泌字长源,这个人极具传奇色彩。他的儿子李繁写过一本书,叫《邺侯家传》,记载他的事迹,颇多神话和夸张成分。按照李繁的描写,李泌几乎是一个亦仙亦凡的人物,“数与灵仙接,言举不经”,以至于欧阳修、宋祁等人著《唐书》时,认为“繁言多浮侈,不可信”(《新唐书•李泌传》),不敢采纳他的材料,只好“掇其近实者著于传”。 据说,李泌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弼的六世孙,八柱国是八位柱国大将军的省称,李渊的祖父李虎也是八柱国之一。李泌年幼时就以聪明多谋著称,是个神童,七岁就会写文章。玄宗曾召集凡是能讲佛、道、孔子的人到皇宫里,互相辩论。其中有一位叫员俶的孩子,居然高座讲坛,论辩滔滔,座下那么多年长的人都辩不过他。玄宗很吃惊,问他:“你认识的孩子,还有像你这样的吗?”小员俶跪下说:“臣舅舅的儿子李泌。”玄宗派人骑马把李泌接来。李泌来到,玄宗正和大学问家张说看人下棋,玄宗就让张说测试他。张说让他用“方圆动静”来形容下棋,李泌请张说举个例子,张说就说:“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应声赋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张说看这个孩子才思如此敏捷,立刻向玄宗表示道贺,认为皇上得到了一位“奇童”。 玄宗特意交代李泌家人,好好看养这个孩子。宰相张九龄尤其喜欢他,经常把他叫到自己的卧室里聊天。张九龄与严挺之、萧诚是好朋友,严挺之讨厌萧诚的圆滑世故;张九龄却认为萧诚“软美可喜”——圆滑可爱。李泌说:“张宰相,您的为人我很佩服,但您对萧诚的态度,我不敢恭维。您凭正直敢言,从布衣百姓升至宰相,难道喜欢那种圆滑世故的人吗?”张九龄对小孩子有这般见识很吃惊,感谢李泌的提醒,从此称他为“小友”。 李泌是肃宗儿时的小伙伴,玄宗让他和当时尚为忠王的李亨相处。年龄大了,李泌成了博学之士,喜欢研读《易经》,常游嵩山、华山,向往神仙不死之术。李亨被立为太子,李泌也已年长,曾向朝廷献上他写的《复明堂九鼎议》。玄宗读了这篇文章,想起来这小孩子早慧,召他到禁中讲《老子》,他讲得很有条理。玄宗欣赏他的才华,想任命他担任官职,他不接受。玄宗只好让他待诏翰林,供奉东宫,以布衣身份与太子交游,太子常称他为“先生”。 这人好像很早就精通世故一样,他有政治才能,却不愿意为官场所累,宁愿以闲云野鹤的姿态处世。至于政治,想涉足就干点儿,适可而止。在供奉东宫时,他写诗讥刺杨国忠、安禄山,杨国忠很恼火。杨国忠与太子有矛盾,忌妒李泌的才能,为了翦除太子羽翼,他上奏玄宗,把李泌流放到蕲春郡,即今湖北蕲春县。后来李泌归隐颍阳。肃宗从马嵬驿北上,立刻派人去颍阳请李泌出山,李泌来到灵武,见到肃宗,肃宗大喜。 李泌是一位奇才,对于缺乏政治经验的新天子施政,他的远见卓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不愿意被官职所束缚,始终保持一种随时可抽身远引的姿态,不愿意做官。肃宗与李泌出行则骑马连辔,夜则对榻而眠,像当年为太子时一样。事无大小皆咨询李泌,对李泌言无不从,连进退将相也与李泌商议,比宰相还宰相。肃宗想让李泌担任右相,李泌坚决推辞,肃宗只好作罢。 建宁王李倓英勇果敢,有才华胆略。随肃宗北上,当时兵弱将寡,一路上屡逢寇盗,李倓亲自挑选骁勇之士,紧随肃宗前后。他常常冒死血战,以护卫肃宗。肃宗有时过了饭时还没吃上饭,李倓常常为此悲戚不已,军中敬佩他的忠孝果敢。肃宗即位后,考虑天下兵马元帅的人选,首先想到了他,想命他统领诸将东征。肃宗征求李泌的意见,李泌不赞成,他认为元帅应该由广平王李俶担任。他向肃宗提出这样的问题:建宁王的确有元帅之才,但是广平王是长子,应该为太子。如果建宁王为元帅,平叛胜利,他成就了大功,能不能让广平王把太子之位让给建宁王? 李泌话中有话。唐初李世民是次子,在建唐中立了大功,他的部下鼓动他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高祖下台,夺太子位,做了第二代皇帝;玄宗李隆基是睿宗第三子,诛韦后之党,拥立睿宗为帝,“除天下之祸”,“拯天下之危”,被立为太子,都是因为功大而取代了长子的地位。这种夺位或代立都伴随着血淋淋的教训。 李泌言外之意,告诫肃宗,立广平王为太子,以建宁王为元帅,可能发生与唐太宗、唐玄宗类似的宫廷喋血,这当然是肃宗不愿意看到的悲剧。肃宗领会了李泌的意思,任命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诸将皆归广平王统制。建宁王李倓听说这件事,非常理解李泌的用意,他向李泌道谢,说:“先生之言,正合我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