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来到平凉,劝太子赴朔方,太子非常高兴。河西行军司马裴冕被任命为御史中丞,也来见太子,同样劝太子到朔方,太子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杜鸿渐是开元时宰相杜暹的儿子;李涵是皇室后裔,出于永安王李孝基一支,皆出身名门。杜鸿渐请魏少游建房舍,安排好太子的食宿,自己与李涵一起奉迎太子。 魏少游建造豪华的宫室,帷帐都模拟长安禁中,饮食备山珍海味。七月九日,太子李亨至灵武,看到宫室设施,以为太奢侈,命令全部撤除。太子的作为受到史官们的好评,认为太子之所以能够实现收复两京的中兴之功,正是因为有此艰苦奋斗的精神。 裴冕、杜鸿渐等人向太子上奏,请太子遵照玄宗在马嵬驿时的嘱咐,即皇帝位。太子不答应。裴冕等人说:“将士们都是关中人,日夜思归,之所以历尽艰辛跟殿下来到这沙漠边塞,是希望获得一点儿功名,有所晋升。如果一旦离散,就不能再召集来。希望殿下尽力满足将士们的要求,为国家社稷着想!”他们反复五次上奏,太子才勉强答应。 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即皇帝位于灵武郡城南楼,群臣舞蹈以相庆贺,太子却流涕唏嘘,悲不自胜。于是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大赦天下,改天宝十五载为至德元载,这一年为公元756年。新即位的皇帝后世称为肃宗,这一年四十五岁。他任命杜鸿渐、崔漪为中书舍人,裴冕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宰相。这几个人都在一个非常时期,由藩镇幕府僚佐而一跃成为朝廷重臣。 肃宗对灵武附近的地方体制和官员进行了一些调整,改关内采访使为关内节度使,把它的治所迁到安化,任命前蒲关防御使吕崇贲担任;提拔前陈仓县令薛景仙为扶风郡太守,兼防御使;任命陇右节度使郭英乂任天水郡太守,兼防御使。 新朝建立起来了,但这时,塞上精兵都经过挑选,随郭子仪等人东征,只剩下一些年老体弱的人守边,文武官员不到三十人。这一批新朝君臣白手起家,建立朝廷,制度草创,武人骄慢。大将管崇嗣在朝堂上,背对新君而坐,旁若无人,言笑自如。监察御史李勉上了一道奏章,弹劾管崇嗣,说他目无君长,把他拘禁。肃宗作为特殊情况,赦免了他,而皇帝的权威也因此树立起来。肃宗叹息道:“有了李勉,朝廷才有了尊严。”十来天的时间,来灵武归附新朝的人越来越多。 肃宗开始招揽人才,扩充兵马。原随从安禄山造反的一部分同罗、突厥兵,本来听安禄山之命驻守在长安苑中,他们在酋长阿史那从礼带领下,盗窃御马后逃至塞上,阴谋连结各游牧部落,割据边境地区。肃宗派人去慰问他们,他们有不少人投靠朝廷。侍御史吕、右拾遗杨绾、奉天令崔器都陆续来投奔,肃宗任命吕、崔器为御史中丞,杨绾为起居舍人、知制诰。 肃宗命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统兵五千赴灵武,李嗣业与节度使梁宰谋划,暂且缓发军队,想观察一下局势再作定夺。绥德府折冲段秀实责备李嗣业说:“哪有君、父告急而作臣下和儿子的却安然不动,李将军常自称大丈夫,可你今天的态度和行为,却不是大丈夫的表现,倒是小儿女的见识。”李嗣业非常惭愧,就告知梁宰如数发兵,并让段秀实作自己的副手,亲自带领五千人到了灵武。 肃宗又征兵于安西,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拨出七千精兵,集合队伍,向战士们申明忠义之理,然后派他们赴灵武。郭子仪等人率朔方军五万自河北撤出,也赶到灵武,灵武军威开始强盛,人们看到了中兴帝业光复两都的希望。肃宗任命郭子仪为武部尚书、灵武长史;任命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留守,并同平章事,其他职务不变。 回纥可汗、吐蕃赞普相继派出使节至灵武,请助唐朝平叛讨贼。肃宗设宴招待来使,赠送礼品,打发他们回去。回纥是中国古代北部的草原民族,隋朝时称韦纥,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为了反抗突厥的压迫,与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族结为联盟,总称回纥。唐天宝年间,破东突厥,回纥建政权于鄂尔浑河流域,仍以游牧为生。辖境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最盛时曾达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他们的首领称可汗。回纥的骑兵骁勇善战,后来入援唐朝,在平息安史之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吐蕃是在现在的青藏地区建立的政权,首领称赞普,相当于皇帝。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松赞干布,唐蕃关系和好。但自唐高宗时,唐与吐蕃关系破裂,长期交战。安史之乱发生,吐蕃乘机北上,占领了西域和河西、陇右,并在唐后期威胁唐西北、西南边境。此时赞普也派人来,请助唐平叛,真实用意令人生疑。 平叛的力量正在灵武积聚。 平叛——成为唐代政治生活的中心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