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人的矛盾来看,入蜀途中不能解决杨国忠的话,太子就等于自投罗网。因此,太子做出“未决”的姿态,已经是默许了陈玄礼的主张。此时,以陈玄礼、李辅国和太子为核心的集团已经形成,杀杨国忠只是找一个机会罢了。但是由于陈玄礼的纵容和激怒,兵士们早已弯弓待发。 在玄宗西行随行的队伍中,有二十多位吐蕃使者,他们也跟士兵们一样,吃了上顿没下顿,到了吃饭的时辰,肚子里饥肠辘辘,他们便拦着杨国忠的马头,要求供应饭食。杨国忠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忽然有士兵高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立刻便有人放箭射去,射中了杨国忠的马鞍。杨国忠慌忙奔跑,刚跑到马嵬驿西门里,便被追上来的军士杀死,并屠割尸体,有人用枪挑着他的头走到驿门外示众。 杨国忠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及贵妃的姐姐秦国夫人、韩国夫人也被杀死。魏方进刚说了一句:“你们怎么敢杀宰相!”也立刻被狂怒的军士杀死。韦见素听到外面吵嚷,从驿站走出来,想打听一下出了什么事,也被乱兵打得头破血流,幸好有人喊了一声:“这是韦相公,不要伤害他!”他才捡了一条命。接着,哗变的军士们把整个驿站包围了起来。玄宗听到外面喧哗,问发生了什么事,左右回答说:“杨国忠谋反,士兵们把他杀了。”玄宗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杨国忠还能谋什么反,不过是个借口罢了,但落难的天子已经不能左右当前的局面,何况自己的生命也掌握在这些禁卫军手中,措置不当,后果不堪设想。他拄着手杖,穿着麻鞋,走出驿门,慰劳军士,并令收队,军士皆不应。 玄宗令高力士去征求大家的意见,陈玄礼回答说:“杨国忠谋反,贵妃不宜陪侍皇上,希望陛下割恩正法。”玄宗说:“这事我自己处置。”走进驿门,倚杖倾首而立。他一动不动,却掩盖不了内心里的无奈和愤激。杨贵妃的娇媚、种种恩爱都在他心中浮现,许多激烈的念头都在脑海里翻腾。贵妃从不干涉朝政,杀死她,她就太无辜了。而且,身为国君,连自己的爱妃也不能相保,这也让玄宗太失面子。他就这样想着心事,却想不出任何应急之策。 京兆府的司录韦谔走到玄宗跟前,说:“现在众怒难犯,祸乱就在眼前,愿陛下速决!”看着玄宗犹豫不决,韦谔扑通跪下,叩首流血,求玄宗当机立断。玄宗说:“贵妃常居深宫,哪里会参与杨国忠的谋反?恐怕她连知道也不会呀!”高力士说:“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们已经杀了她的哥哥,如果贵妃仍在陛下身边,岂敢自安!愿陛下深思,将士安则陛下安矣。”玄宗只好命高力士把贵妃领到佛堂,缢杀之。又把尸体抬到驿站的院子里,召陈玄礼等人进来检验。玄宗当时没有立皇后,因此,贵妃便是实际上的第一夫人,第一夫人就这样死于兵乱中。 陈玄礼等人验尸后,免胄释甲,叩首请罪。玄宗慰劳诸位,让他们晓谕军士,以安军心。陈玄礼等人高呼万岁,再拜而出,整顿队伍作前行的准备。杨国忠的妻子裴柔、幼子杨晞、虢国夫人母子都乘乱脱逃,至陈仓,被县令薛景仙率吏士捕获,无一免死。 这场兵乱,史称马嵬驿兵变。马嵬驿,一个普通的驿站,因此被载入史册,千百年来在人们的记忆中不曾磨灭。《辞海》有“马嵬坡”的词条,这样解释:“唐安史之乱,玄宗从长安西奔成都,缢死杨贵妃于此。”没有这个事件,辞书上不会列这个词条。 杨贵妃的墓至今还在。当时草草掩埋,玄宗回长安后,想隆重迁葬,遭到大臣反对,只好密令中官改葬,现在看到的,应该是迁葬后的墓。关于杨贵妃,有不少传说,比如说玄宗后来自蜀返京,路过此地吊唁,“到此踌蹰不能去”。玄宗曾想迁葬,但挖开墓后,却是一座空坟,由此使人对杨贵妃的死产生了怀疑。有人说杨贵妃其实逃到了日本,后来又有杨贵妃成仙的传说。贵妃有一只袜子,被一位老太太捡到,老太太很有经济头脑,凡想一瞻贵妃此袜者,需交参观费,她因此发了一笔小财。民间还传说,用杨贵妃墓上的土搽脸,可使皮肤变白,等等。 在这场兵变中,太子始终没有出面。他在这场兵变中的作用非常微妙,有人说他其实是兵变的主谋,但也有人否认这种看法。有人认为主谋是陈玄礼,有人认为主谋是高力士。我们认为,太子是后台,陈玄礼和李辅国是主谋。后台是主心骨,没有后台,谁也不敢贸然行事;而主谋是策划者,太子不一定参与策划,只要有他的支持和首肯就行了。 太子与杨国忠的矛盾由来已久,当安禄山叛军攻克陈留,玄宗欲御驾亲征,留太子长安监国。一说让太子监国,杨国忠非常害怕,回家后告诉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说:“太子很早就厌恶我们杨家专横,如果一日得天下,我和姊妹们立刻就会死于其手。”杨国忠派三位国夫人入宫,劝说杨贵妃吹枕头风,贵妃衔了一口土请命于玄宗,于是玄宗收回成命,取消了令太子监国之议。衔土是一种表?,意思说如果您不听我的意见,我就去死了,死了不就归于黄土了吗。这件事充分说明,太子与杨家的矛盾已经到了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地步。到了蜀中,哪还会有太子的好日子过?他默许了陈玄礼诛杨国忠之谋,有了这个后台,陈玄礼等人才敢放手去干,而具体的操作则由陈玄礼、李辅国等人见机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