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忠有一班智囊,专门出谋献策。有人告诫杨国忠:“现在朝廷重兵在哥舒翰之手,哥舒翰如果率军西指,要求皇上杀您,宰相岂不是很危险吗?”杨国忠很害怕,他上奏玄宗:“潼关大军虽盛,却没有后继的军队,万一失守,京师安危令人担忧,请选三千监牧小儿,在苑中训练。”玄宗答应了。这里的“小儿”不要理解成小孩子。当时在监牧、五坊和禁苑负责警卫的士兵,统称为“小儿”。监牧是皇家养马场;五坊是皇帝饲养猎鹰猎犬的官署,分雕、鹘、鹞、鹰、狗五坊;禁苑,就是皇苑。这些地方都有卫士,这些卫士称“小儿”。 杨国忠令李福德等人率领这支由“监牧小儿”组织起来的军队。李福德是剑南军将,杨国忠的亲信。另外又招募一万人屯守灞上,命亲信杜乾运为将,名为防御贼兵,实际上是防备哥舒翰。哥舒翰听说在他背后又安置一支人马,立刻感受到一种威胁,这哪是防御安禄山,分明是防备我哥舒翰呀!他担心受杨国忠谋害,上表请灞上守军隶属潼关。朝廷没有理由不答应,他哥舒翰是前线总指挥,一切要听他的调遣。六月,哥舒翰召杜乾运到潼关,说有个重要的军事会议,但杜乾运一到,就找个借口把他杀了。杨国忠听说,更加不安。 玄宗得到一个情报,说叛将崔乾祐在陕郡,只有不到四千人的兵力,都羸弱不堪,又无防备。——这大概是安禄山使用的诱敌之计。玄宗便遣使催哥舒翰出战,进兵收复陕郡和洛阳。哥舒翰上奏,说:“安禄山久习用兵,现在刚发动叛逆,岂能无备!这一定是用羸师作钓饵,引诱我出关,如果出兵,正掉进他的圈套。而且贼兵远来,利在速战。官军据险以扼其进路,利在坚守。何况贼兵残虐百姓,失去人心,兵势日蹙,将发生内变,乘其内变,可不战而擒。我们的目的是成功,不在乎时日的长短!现在各道征兵还大多没有会集,请暂且等待一下。”哥舒翰是见惯风浪的老鲸,眼前晃动的诱饵岂能迷惑住他? 当此之时,朝廷上下和哥舒翰幕府中,皆有持战守不同意见者。哥舒翰的分析是对的,天下有识之士大多看到了这一局面。极善用兵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向朝廷上言:“请引兵北取范阳,倾覆叛军巢穴,把贼党的妻、子作为人质,招降安禄山党羽,敌人一定内乱。潼关大军应该固守以逸待劳,拖住敌人,把他们拖得疲惫不堪,不可轻易出关交战。”无论是郭子仪等人进军范阳,倾覆敌人巢穴,还是玄宗调集各地兵马会战洛阳,眼下都需要固守潼关。 可是杨国忠怀疑哥舒翰在谋害自己,极力主张哥舒翰出战。他告诉玄宗,敌人没有防备,哥舒翰逗留不进,将会失去战机。玄宗虽然曾是一位英明果敢的人,但他过去经过的战斗不过是宫廷政变,实际上他做了几十年太平天子,对眼前这样大规模的战争,他缺乏应对的经验。特别是东都失陷,令他有点儿惊惶失措。他迫切地想夺回洛阳,迫切地想与敌人在洛阳决战,所以也不主张哥舒翰逗留潼关。他一次又一次地派中使督促哥舒翰出战。中使就是皇帝派出去执行任务的宦官,他们带的是皇帝的命令,谁敢不听?哥舒翰无奈,抚胸恸哭,引兵出关,有率羊群闯狼窝的感觉。 至德元载(756年)六月七月,唐军东出潼关百余里,与崔乾祐军相遇于灵宝县西原,这里南边靠山,北边是黄河,战场就在七十里长狭隘的道路,崔乾祐据险以待。第二天,官军与崔乾祐军展开决战。崔乾祐把精兵埋伏在险要处,哥舒翰与毌良丘浮舟中流观察军事形势,他们看到崔乾祐兵少,便催诸军前进。这时哥舒翰甚至怀疑起自己原来的判断,对叛军的力量和声势可能估计过高了,也许朝廷的情报更准确,想到此他甚至对战事产生了一丝乐观情绪和某种胜利的幻想。 王思礼等率精兵五万居前,庞忠等率十万人继后,哥舒翰又用三万人登黄河北岸的高地观望,鸣鼓以助军威。崔乾祐派出的士兵不到一万人,而且三三两两,散如列星,或疏或密,不成阵势,有的前进,有的后退,官军远望着叛军的阵容,都感到好笑。崔乾祐整饬精兵,在那些散兵游勇般的士兵之后布阵。双方刚交手,前方的贼兵便倒旗做出要逃跑的样子,官军放松了警惕,不加防备。及至散兵退尽,片刻间埋伏的精兵突然出现,他们登到高处,向下滚落木头、石块,砸死官军无数。道中狭窄,唐军士兵密集,枪槊都挥舞不开。 哥舒翰以马驾毡车为前躯,想以战车冲击敌阵。此时已过中午,东风迅急猛烈,崔乾祐把几十辆草车堵塞在唐军毡车之前,纵火焚烧,火焰和烟气熏得官军士兵都睁不开眼睛,以致自相杀戮。看到前面浓烟翻滚,兵士们以为贼兵在烟中,聚弓弩而射,直到日暮,箭射光了,才知道并无贼兵。崔乾祐命同罗精骑绕过南山,从官军后尾发起进攻,官军首尾骇乱,不知所备,于是大败。官兵们有的扔掉盔甲,逃窜藏匿到山谷间;有的互相拥挤掉进黄河淹死,叫喊声震天动地。 这时,敌人的骑兵出现了。敌人以骑兵践踏官军——叛军的精骑又展示了雄威,官军不少士兵死于马蹄之下。史书上描写叛军以骑兵践踏官军,用了“蹂躏”一词(《资治通鉴》卷218),蹂躏的本义就是践踏,但这种践踏包含有任意凌辱、摧残的意义,让我们想像到当时叛军的骑兵,是怎样耀武扬威地踩踏官军士兵的。骑兵又一次在战场上发挥了“坦克兵”的威力。官军后军见前军败退,都不战自溃,黄河北岸高地上的兵士,看到前沿阵地上战败的场面,也纷纷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