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元载(756年),实际上在上半年唐人仍在使用天宝年号,这一年为天宝十五载。六月,潼关失守,战局迅速逆转。玄宗西幸,长安沦陷,叛军嚣张一时。 (一)潼关失陷,其因何在? 潼关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城北,古为桃林塞之地,“塞”就是边塞、要塞,边界险要之处。这里西接华山,南靠秦岭,北临黄河,东面山峰连接,崖绝谷深,只有一条小道通过。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常作为关中防御的大门。此地当秦、晋、豫三地要冲,所以有“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之说。 潼关最早建造的确切时间已不可考,据说起初叫冲关,因为远望黄河自北直冲而来,故名。现在我们如果站在潼关故址北望,看到的是,黄河劈开秦晋之间的群山,滔滔而来,南下直扑华岳,至此陡折向东,转折处小于九十度,隔河与风陵渡相望。后因此地西有潼水,改名潼关。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曾修建潼关,在函谷关西五十公里处,作为辅助函谷关的第二道防线。函谷关在三国魏正始元年(240年)废弃,潼关便成为关中东面的主要门户。 这个由山川自然组成的军事要塞,历来被誉为“三秦锁钥”。古人曾慨叹:“人间路止潼关险!”人们把潼关同“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相提并论,云:“畿内之险,唯潼关与山海为首。”(《山海关志》)作为军事要隘的潼关,自古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据考历史上与潼关有关的重大战事有三十多次。战国末年,秦国从晋国夺取潼关之后,开始击灭六国的大业。诸侯联兵仰关攻秦,秦人开关迎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东汉末年,马超、韩遂十部皆反,屯兵潼关。公元211年,曹操亲自率军,与马超夹关而战,曹操以沙筑墙用水浇灌,一夜冰冻成垒,马超兵败西逃。公元536年,东魏攻西魏,西魏拒守潼关,东魏兵不得进,西魏军潜出禁谷,出其不意,全歼东魏军。这是唐朝之前的故事。 唐朝末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由洛阳进发潼关,唐将田令孜率兵十万镇守潼关,起义军由禁沟潜入,夺取潼关,直捣长安。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关,从而安定陕甘。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寇侵华,占领山西后数月,抵风陵渡,隔黄河远望古城,垂涎潼关,长达七年,黔驴技穷,滥施轰炸,但却望而却步。四十年代初,日寇陷洛阳,过陕县,直抵灵宝,距潼关仅约十公里,仍望关生畏,终未敢进兵关中。解放战争时期,陈赓、谢富治兵团在潼关一带打败国民党军,开辟了豫、陕、鄂根据地。这是哥舒翰兵败潼关以后的事。 哥舒翰兵败三年后,诗人杜甫路经潼关,守关的将士指着潼关,向杜甫描述:“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老先生您看,那险要的地方,山路狭窄,只能容一辆车通过,连长戟都挥舞不开,自古以来,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哥舒翰统兵驻守潼关,并不是玄宗的本意,玄宗的目的是决战洛阳。哥舒翰却看重的是潼关易守难攻的形势和潼关存亡对长安安危的重要意义。哥舒翰毕竟是一员老将,经验丰富,虽然病体沉重,对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却有清醒认识。他不敢贸然轻进,因此,守住潼关却没有出关东向。 安禄山叛军已有四面受围的态势,只要唐军守住潼关,阻止叛军西进,而后郭子仪统率的朔方军出井陉口,进入河北,切断叛军归路和后勤补给,或出东陉关直捣范阳;各地勤王兵马四合,把叛军挤压在洛阳一带,叛军便成瓮中之鳖,有不战自溃的可能。而且以潼关的险要和哥舒翰的兵力,足以守住潼关。但是遗憾的是潼关还是被叛军攻破了。 战争从来就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有时不是被对方击败,而是自己打败自己。唐朝内部的矛盾和统治阶级之间的勾心斗角,使优势转化为劣势,有利转化为不利。原来,唐兵没有守关,而是出关迎敌,从而丧失了有利的条件。唐兵为什么冒险走出潼关呢? 起初,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知道安禄山反叛的阴谋,利用入朝的机会上奏玄宗。安思顺是安波注之子,安波注是安禄山养父安延偃的弟弟,因此与安禄山应该是名义上的堂兄弟,虽然并没有实际上的血缘关系。安思顺此举颇有大义灭亲之义,实际上更有可能是洗刷自己,害怕日后被牵连进去。及至安禄山发动反叛,玄宗以安思顺曾经举报过安禄山,所以不治他的罪。而哥舒翰平常与安禄山、安思顺有矛盾,派人携带伪造的安禄山给安思顺的信,在潼关城门擒获,献给朝廷,又陈述安思顺七项大罪,要求玄宗杀掉安思顺。玄宗现在倚重哥舒翰,不能不接受哥舒翰的请求,将安思顺和他的弟弟安元贞处死,家属流放岭南。杨国忠知道安思顺无罪,但不能相救,又由安思顺的下场想到自己,对哥舒翰的作派感到了畏惧。 这时,天下都认为是杨国忠骄纵召乱,人人都对他恨之?骨。而且,安禄山起兵又以诛杨国忠为名,于是杀杨国忠以谢国人,用汉挫七国之计的想法便产生了。西汉景帝时,吴王刘濞操纵七个诸侯国反叛朝廷,他们提出“杀晁错,清君侧”的口号,结果,汉景帝就杀了晁错,目的是让七国退兵。朝廷里有人想杀杨国忠,但苦于找不到机会。王思礼私下劝说哥舒翰,让他抗表请诛杨国忠,哥舒翰不干。所谓“抗表”,就是上表朝廷,用强硬的态度提出要求。这种要挟朝廷的办法,哥舒翰不愿接受。王思礼又请带三千人马,把杨国忠劫持过来,至潼关杀掉他。哥舒翰更不许,他说:“那造反的就不是安禄山,而是我哥舒翰了,我不能承担这样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