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北反水与战局的延宕 封常清从东都败走,到了陕郡,太守窦廷芝已投奔河东,陕郡的官吏和百姓都逃光了。他见到驻扎此地的高仙芝,建议退守潼关。他的理由是,敌势凶猛,陕郡无险可守,对于长安来说,潼关是目前惟一的屏障,可是无兵驻守。高仙芝的部下同样是一群乌合之众,在这无险可守之地不堪一击,万一被击溃,贼兵破关而入,那么长安就危在旦夕。不如引兵进入潼关,作防守之计。封常清对叛军的精骑心怀余悸,在西域的长期战争中,他还没有遇到如此凶猛的骑兵。后来他给玄宗的奏章里谈与敌人的战斗,是“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旧唐书•封常清传》)。高仙芝听从了他的建议,率军急速回撤,奔赴潼关。 高仙芝与封常清的做法,是从整个战局考虑,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身家性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经过朝廷允许,撤回潼关,与玄宗整个战略部署不符,擅自行动不说,还丢掉潼关以东的大片地区,这个罪责谁来承担?两位将军都以大局为重,关键时刻没有顾惜个人利益,这让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封常清为高仙芝分析敌情时,监军使边令诚便已经准备向朝廷打小报告了。监军使作为“天子之耳目”,他们的职责就是向皇上打小报告。 叛军的骑兵不久就追上来,唐军狼狈奔走,人马互相践踏,死者甚众。幸好后撤及时,不然很可能被吃掉,潼关也会落入敌手。敌人追至潼关,高仙芝已命部队做好了守城的准备,贼兵不能入城而去。这时,朝廷向诸道征兵,都没有来到,关中人心惶惧。正好安禄山陷洛阳后,忙着登基称帝,潼关又有高仙芝的部队把守,朝廷因此获得了一点喘息的机会,各路兵马逐渐会合。 在这一短暂的停滞中,双方都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 东南各道,一直受到安禄山的关注。江淮地区乃财赋重地,得之则切断了唐王朝的财路。失去东南各道,唐王朝就失去了战争的物质基础,就无法与叛军作长期的较量。因此,安禄山任命张通晤为睢阳太守,与陈留长史杨朝宗率一千多骑兵东进,以扩大战果,控制东南,但进展很不顺利。虽然唐朝郡县官有的望风而走,有的畏逼投降,但有东平郡太守嗣吴王李祗、济南郡太守李随起兵抗拒,那些不投降的郡县都打着吴王的旗号,与叛军周旋。单父县尉贾贲率官吏百姓向南进攻睢阳,杀掉了张通晤。伪河南节度使李庭望奉安禄山之命,欲引军东进,听说后不敢继续进军而撤还。安禄山向东南扩展的企图遭受挫折。 玄宗做了各种防御的布置以后,开始考虑退路。他知道派到前线去的部队都不经打,万一溃败,如何是好?不能不做最坏的打算。他命永王李璘为山南节度使,江陵长史源洧为副使;颍王李璬为剑南节度使,蜀郡长史崔圆为副使。二王皆不出阁,节度使事由源洧和崔圆主持。这实际上出于杨国忠的策划,源洧和崔圆都是杨国忠的亲信,其目的是作长安失守时的退路。玄宗作了令太子监国、御驾亲征的打算,但因杨氏兄妹的阻挠没有实现。他们都以皇上的安全为由,实际上是担心太子掌握朝政。 这时,安禄山的进军放慢了脚步,战事出现了短暂的停滞。原因是安禄山突然发现后方局势不稳。河北诸郡反水,使安禄山感到有腹背受敌的危险。安禄山是自陈留引兵西向,进犯潼关途中,听到这个消息的。 安禄山大军过后,河北各郡起兵,抗拒叛军,首倡者为平原郡太守颜真卿,呼应者是其堂兄、常山郡太守颜杲卿,还有河北诸郡县唐朝官吏。颜真卿是著名的书法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起初,颜真卿觉察到安禄山将反,早就利用霖雨天气,修城墙,挖城壕,检阅丁壮,储备军粮,作防御的准备。安禄山以为颜真卿不过是一介书生,没有把他看在眼里。安禄山起兵,命颜真卿以平原郡和博平郡的守军七千人防守黄河渡口,颜真卿立刻派司兵参军李平走偏僻小道至骊山,把这一重要消息上奏,玄宗才确信安禄山已反。听说河北郡县皆望风瓦解,玄宗感叹道:“河北二十四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贞之士吗?”李平告诉他颜真卿正在组织义军抗击叛军时,玄宗大喜,说:“我还没有见过颜真卿呢,他能作出这样壮烈的举动,实在难能可贵!”颜真卿派亲信,把朝廷通缉安禄山及其叛党的文书传达到各郡,各郡纷纷响应。 此时河北诸郡纷纷起义,抵制叛军。饶阳太守卢全诚闭城自守,不接受安禄山派来的新任太守;河间郡司法参军李奂杀掉安禄山任命的长史王怀忠;李随派游奕将訾嗣贤渡黄河,杀安禄山任命的博平太守马冀。他们各有数千或上万人的兵马,共推颜真卿为盟主,军事上皆禀颜真卿之命而行。 后方局势不稳,安禄山派张献诚率上谷、博陵、常山、赵郡、文安五郡团结兵围攻饶阳。这种团结兵,又叫团练兵,是临时组建的地方武装,相当于现在说的民团、民兵。团结兵有的是农忙归农,农闲训练,缓则为农,急则为兵;有的是防秋御敌的边军中的团结兵,这些兵士是从来自民丁的兵募、防丁、屯丁中抽调出来,临时组建成军。团结兵战时的待遇是政府提供衣粮酱菜,即必要的生活品。安禄山为了扩充兵马,除了发展他的三镇正规军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非正规军,以备急用。他的大军已经进入河南,河北发生反水,他便调团结兵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