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仓促防御战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觐见,至骊山。玄宗问以讨贼之策,封常清信心十足地说:“天下太平日久,人们望风畏惮。但事有逆顺,势有奇变。如果皇上允许我驰马至东京,开府募兵,北渡黄河,计日取安禄山之首献于阙下。”——我可以算好日子,把安禄山的头给陛下提来。 封常清可能在西域打了太多的胜仗,过于自信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没有提着安禄山的头来见玄宗,自己的头反而被自家人砍了。 他这一番豪言壮语像一针兴奋剂,使忐忑不安的玄宗皇帝顿时感到一丝宽慰,此时此刻,他最想听到的就是这句话。他立刻任命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填补安禄山叛乱后朝廷在这两地的权力真空,这当然是虚的。封常清当天乘驿上路,赴东京募兵。十日内得六万人,断河阳桥,做守御的准备。 十一月十九日,安禄山至博陵城南,何千年等执杨光翙见安禄山。安禄山斥责杨光翙依附杨国忠,杀杨光翙示众。安禄山派安忠志率精兵驻守土门,委任张献诚代理博陵太守,而后继续南下。常山郡太守颜杲卿兵少将寡,力不能拒,与长史袁履谦至蒿城迎接安禄山,安禄山赐颜杲卿金紫——金印紫绶,以其子弟为人质,令颜杲卿仍为常山太守。又命大将李钦凑率兵数千守井陉口,以防备河东道兵马东出井陉口。颜杲卿归常山郡城的途中,指着身上穿的安禄山赐给的衣服说:“我们不该穿这种衣服啊!”袁履谦明白他的意图,暗中与颜杲卿谋划起兵讨击安禄山叛军。 二十一日,玄宗从骊山返回长安,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正担任太仆卿的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这安庆宗与皇室联姻,娶了荣义郡主,也算是皇亲国戚,但他在长安充当了安禄山的内线。同时,玄宗赐其妻荣义郡主自尽,因为她连自己的丈夫也没有监督好。玄宗给安禄山下了最后一道诏书,严厉斥责安禄山的叛逆行为,但允许他洗心革面,停止行动,回到朝廷,朝廷不治罪。也算给他最后一次机会。安禄山也回了一封信,措词非常傲慢,差点儿把老皇帝气死。 玄宗开始布置抵御和反攻。安思顺任朔方节度使,掌握着北方一支劲旅朔方军。考虑到安思顺与安禄山的特殊关系,先解除了他的兵权,调他入朝任户部尚书,其弟安元贞为太仆卿。此前安思顺曾告诫过玄宗,说安禄山有异志,请朝廷提防,所以玄宗不治安思顺的罪。以朔方右厢兵马使、九原太守郭子仪接替安思顺,为朔方节度使,这成为郭子仪崭露头角的开端。以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又任命程千里为潞州长史,加强西线防御。置河南节度使,任命卫尉卿张介然担任,领陈留等十三郡,以加强东线防御。这是唐朝在内地设置的第一个节度使,河南成为在内地设置的第一个大军区。凡叛军进军途经之地,各郡都置防御使,这也是内地各郡置防御使的开端。唐朝的军事格局一日间发生了全盘变化。 玄宗的布置照顾了东、西两线,其目的是拒安禄山于东都洛阳之北,并防止叛军西进。接着组织对叛军的反攻,第二天,他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统诸军东征。高仙芝是唐朝名将,在西域屡立战功。玄宗拿出内府钱帛,在京师募兵,编制十一万人,号称“天武军”,希望在十日内集合完毕。但这一意图没有实现,这些新兵都是平时养尊处优游手好闲的市井子弟,缺乏基本的训练。而且,高仙芝统兵出征时,所将飞骑、骑及新募兵、边兵之在京师者全数仅五万人,说明他并没有招满十一万之数。因此,高仙芝统率的军队不能构成反击的力量,仍然只能处于守势。 十二月一日,高仙芝带着这群乌合之众从长安出发。部队出潼关,至陕郡,玄宗又派宦官监门将军边令诚为监军。陕郡即今河南陕县,处潼关与洛阳之间,过去皇帝往来于东、西两京,这里是重要的中继站和补给站,洛阳与长安之间的陆路运输、黄河漕运都以此为中转站。但周围无险阻,不具备军事防守的意义。玄宗的意图很明显,高仙芝的部队是作为封常清的后援部队派出的,不是守潼关,也不是守陕郡,而是东征。高仙芝在这里是临时驻扎。 第二天,安禄山率军自灵昌郡渡过黄河,灵昌郡的治所在今河南滑县。此时,天寒地冻,叛军用绳子连接破船及草木,横断河流,一夜间结冰如浮桥,于是顺利过河,直逼重镇陈留郡(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安禄山的叛军,不论步兵,还是骑兵,都是散漫不成队列,因此,人们只看到遍地胡兵,不知其数量多少。叛军烧杀抢掠,所过之处,鸡犬不留。张介然刚到陈留没有几天,叛军就兵临城下。守军登城,望叛军声势,都胆战心惊,人无斗志,无法组织防守。十二月五日,陈留郡太守郭纳献城投降。 安禄山入陈留北郭(外城为郭),儿子安庆绪来到安禄山的轿子跟前,说看到城门上贴着朝廷杀安庆宗的告示。听说安庆宗被杀,安禄山放声大哭,说:“我替朝廷除害,有什么罪?却杀我的儿子!”这当然是说给旁人听的,他比谁都清楚,玄宗为什么要杀他的儿子。杀安庆宗,其实也是揭穿安禄山奉命讨贼的谎言。当时陈留郡投降的将士近万人,夹道迎接安禄山入城,安禄山却把这些放下武器的士兵全部杀掉,并斩张介然于军门,以泄失子之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