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范阳,至安禄山在洛阳称帝,是贼势最猖獗的时候,后一度陷于困境。 (一)消息传至骊山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安禄山的叛军已经从范阳出发,剩下的就是兵戎相见和军事上的博弈。 安禄山久于用兵,富有经验,大兵已经出发,他还不忘跟朝廷耍个花招。他派将军何千年、高邈率奚人出身的二十名骑兵先行,声称向朝廷献射生手,乘驿车至太原。太原是唐朝北都。唐朝有三都,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北京太原。太原副留守兼太原尹杨光翙听说安禄山派人光临,开门出迎,被何千年劫持而去。太原立刻有人飞骑奔骊山报告军情。 此举乃安禄山“声西击东”之计。自幽州向长安,本来有两条路线可走,一条经太原向长安,此为西线,这是当年李渊起兵反隋进入关中的老路。另一条为东线,经博陵、常山至陈留,然后西向东都洛阳,过潼关向长安。安禄山的主力其实并未沿经太原的西线进逼长安,而且根本没有这个打算,可是安禄山却虚张声势擒太原守将,目的就是给朝廷造成兵过太原的假象,分散朝廷的注意力和防御力量。 安禄山手下高邈、何千年,都是颇有谋略的人。安禄山出兵前,高邈建议以向朝廷献生口(即战马)为名,直取洛阳,不要杀杨光翙,以免打草惊蛇,可以神不知鬼不觉拿下洛阳。此计后来夭折。何千年建议,派猛将高秀岩率三万兵马出振武,下朔方,诱使北方各外族夺取盐州、夏州、鄜州、坊州;派李归仁、张通儒率二万兵马经云中郡,取太原;派一万五千名弓弩手入蒲关,进入关中,引起关中震动;安禄山亲率五万人马,从河阳架桥过黄河,取洛阳;派蔡希德、贾循率两万人马渡海收淄州、青州,造成江淮地区的动荡,那么一举而取天下。 这两个人的建议,都有一定见解,但比之后来安禄山的战略部署,都有短处。高邈的策略可以概括为偷袭。他一开始就盯住洛阳,与安禄山所见相同,洛阳、长安是唐之东、西两都,夺取首都具有象征意义和标志性作用。先取洛阳比较容易,这里路途较近,防备松懈。但行军千里,目标甚大,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几乎不可能。以献马、物为名,动用兵马有限,少量兵马能不能在洛阳站住脚也是问题。天宝十四载七月,安禄山请献马三千匹,每匹配马夫二人,命蕃将二十二人押送;另有送朝廷的物品,要装三百车,每车乘三人,经洛阳去长安。这可能就是采取了高邈的计策。但此举立刻引起河南尹——东都洛阳市市长达奚珣的猜疑,进而令玄宗也提高了警惕,这一招只好放弃了。 何千年的策略可以概括为分路出击,辐射全国,主攻洛阳,对抗长安。他也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洛阳,与安禄山、高邈见解略同;他一开始就注意到江淮地区的重要,这是他的远见。但把全部兵马分为四路,陆路有西、西南、南三路,另有海路,战线太长,兵力过于分散。除向南一路取洛阳的战略目标有可能实现外,其他都很难像他设想的那样顺利。向西的一路,三万兵马下朔方,将遇到劲敌朔方军。当时朔方军兵力多少,我们没有确切的数字,但天宝初已有六万四千七百人,后来各节镇兵力都有增加,朔方军也不会例外。而且朔方军有一些精兵猛将,战斗力很强。以三万兵马西上,几乎是必败无疑。他寄希望于北方各外族侵占北部边境地区,成为一种外援,也不是十拿九稳能够成功。西南一路两万人马,过蒲关有一定困难,即使进入关中,兵力过于单薄,很难产生震动关中的效果,而且容易被吃掉。至于两万人马越海进入山东半岛,孤军深入,悬兵千里,前无接应,后无援兵,要摇动江淮,也只是一个幻想。如果其他三路失利,安禄山一路也难持久。而且,按照何千年的计划,即便得手,也容易造成长安、洛阳的对峙,得到个半壁江山。安禄山没有采纳。 安禄山要取洛阳,但偏偏要杀杨光翙,这人是杨国忠的亲信,杀了他既符合自己诛杨国忠的出师理由,而且容易造成声势,引起朝廷对太原一路的重视,分散朝廷的注意力和防御力量。事实证明,安禄山的这个目的达到了。他不采取分路出击的办法,而是集中优势兵力,一路南下,攥紧一个拳头,重拳出击。不是偷袭,而是突袭,大张旗鼓,迅速推进。他公开举行誓师大会,十五万大军一路南下,在进军洛阳路上,谁也没有抗御的兵力。这样做可以说胜券在握,实现预定的目标很有把握。后来的事实证明,安禄山的谋略是成功的。 当时的通讯条件,还不能让人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把这个重大事变迅速告诉千里之外的玄宗。玄宗于十月至骊山华清宫,此时正与杨贵妃一起洗温泉。临潼县城南骊山西北麓的华清池,是有名的温泉。传说秦始皇触怒骊山神女,被唾一脸,面部生疮。始皇请求神女宽恕,神女用温泉水给他洗面,治好了脸疮,因而取名神泉汤。唐太宗时在此建温泉宫,玄宗时进行扩建,改名华清宫。玄宗每年十月,都要携杨贵妃到华清宫过冬,在此沐浴。杨光翙被抓后,太原有人急忙骑马疾驰赶到骊山,向玄宗报告了这个十万火急的军情。隶属朔方军的东受降城守将也派人来到骊山,把安禄山反叛的消息上奏。 玄宗不肯相信,他以为又是忌恨安禄山的人在诬陷,因为在这之前,已经有不少人屡次告发安禄山要反,但安禄山一直没有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