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各地纷纷仿效,宰相李林甫把自己的宅第捐为道观,“以祝上寿,上悦”。一年后,清河人崔以清又说,见玄元皇帝于洛阳天津桥北,玄元皇帝说有灵符在武城紫微山。玄宗派人去找,又找到了灵符。东都留守王倕知道崔以清造假,以欺君之罪把他抓起来,经审问,崔以清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王倕据实上奏,但玄宗并不深究,本来是杀头的罪,只是流放而已。 显然玄宗对制造谣言的人,采取某种鼓励和保护态度。天宝八载(749年),有一个叫李浑的人,串连一伙儿人上书朝廷,声称在太白山遇见了“神人”,“神人”说金星洞有玉板石,“记圣主福寿之符”。玄宗信之不疑,立即派官员去查找。果然发现了李浑等人事先埋下的所谓玉板石,玄宗如获至宝。 玄宗晚年的崇道活动,主要是企求个人的长生不老,那些荒诞不经的谣言,只要与所谓“圣寿延长”、“圣寿无疆”沾上边,他就宁可信其有,不愿疑其无。神仙长生之说真地冲昏了这位老人的头脑。唐玄宗的崇道活动是围绕着崇奉老子而展开的,他不仅每晚对老子顶礼膜拜,而且不断给老子封爵加号。老子最初称玄元皇帝,此后他的名号越来越吓人。 天宝二年(743年),追尊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 天宝八载(749年),加封老子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 天宝十三载(754年),加封老子为“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与此同时,不断在全国范围内增建老子庙,规格也不断提高。老子庙最初叫玄元庙,天宝二年升格叫“宫”,长安跟亳州的老子庙称为太清宫,东京洛阳的称太微宫,天下诸州称紫极宫。诸宫体制规格皆与皇宫相同,祭献太清宫的礼仪与祭献太庙相同。 玄宗还命绘老子像颁布全国,命各地皆铸老子像。 本来,作为个人信仰未必影响到政治,但道教认为,人要长生,除服食修炼之外,很重要的因素是要“清静无为”,修身养性方能延年益寿。因此在长生信仰支配下,玄宗越来越不关心朝廷事务。天宝十三载(754年),也就是安史之乱发生的前一年,安禄山发动兵变的准备已经成熟,玄宗仍然沉浸在天下太平的美梦中。他告诉高力士说:“我现在老了,想把朝廷事务交给宰相,边境事务交给各位边帅。还有什么可忧虑呢?” 贵妃和神仙,吸引了玄宗大部分精力;李林甫、杨国忠执政,又堵塞言路,迷惑圣聪。这样,天宝末年的玄宗,一直生活在天下太平的真空幻梦中。忧患兴国、逸豫亡身的古训,在玄宗的理念中不存在了。 玄宗的高居无为,为李林甫、杨国忠专权误国和安禄山发展个人势力提供了机会。玄宗成了安禄山的保护伞,客观上在培养唐帝国的掘墓人。对于安禄山,玄宗的所作所为,只能用八个字来概括:姑息养奸,养虎贻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