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政局稳定后,朝廷陆续召回外任诸王,但并没有放松对他们的警惕,“上禁约诸王,不使与群臣交结”(《资治通鉴》卷212)。我们看到开元十年的《诫宗属制》云:“自今以后,诸王、公主、驸马、外戚家,除非至亲以外,不得出入门庭,妄说言语。所以共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克固藩翰,以保厥休。贵戚懿亲,宜书座右。”玄宗把亲王们的日常生活和行动置于严密的监督之下。这种约法三章,是非常不人道的,在这样的制度下,身为皇室的人皆形同禁囚。至于玄宗有时亲赴诸王住处,赐金分帛,都不过是掩盖其提防猜忌心理的面纱而已。 从唐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位以来,唐朝一系列的宫廷政变常与北门禁军有关系。玄宗非常注意对北门禁军的掌控。他先是重用心腹王毛仲掌管禁军,当王毛仲权势过高时,又及时撤消了他的兵权,把他流放。接着任命“淳朴自俭”的陈玄礼为禁军将领。陈玄礼对玄宗忠诚不二,一直到安史之乱发生,禁卫军没有发生过类似过去参与宫廷政变的行动。 在防范政变方面,玄宗用心极细。他注意到在历次政变中,常有僧道,即和尚、道士参与其中。这些人与朝官相勾结,而且利用宗教迷信,妄说天象吉凶,为一些人谋反篡位制造舆论,还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出入达官贵人之家,传递情报和消息。所以,他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禁止百官与僧道交往。诏书中指斥那些僧人、道士“诡托禅观,妄陈祸福,事涉左道,深斁(败坏)大猷(道术)”,并规定如果谁家有婚丧之事,需要请和尚道士设斋作法事,必须向州县打报告,指定人数。违犯者,御史台和金吾卫可以随时抓人。 在防范政变、巩固皇权的各种措施都取得良好效果以后,玄宗的心里便产生了强烈的安全感。从唐朝建立以来,还没有发生过统兵的将军发动叛乱的严重事件,没有前车之鉴,不太容易产生后顾之忧。不仅本朝,再回溯一下唐以前的历史,由边将发动叛乱成功的例子也极少,改朝换代要么是农民战争,要么是大丞相篡位,要么是北方那些游牧民族一窝蜂地涌进中原,而由一位边将举兵成功的例子几乎没有,这可能是他对安禄山放松警惕的原因之一。 不光是他,宰相李林甫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才敢放手让那些蕃将常任久戍,拥强兵保卫帝国的边境。 玄宗在处理安禄山的问题上,缺乏他早年那种明察果断的作风,也与他年事渐高,追求高居无为有关。 中国传统的政治理念,不外四种,一是老子的政治哲学,“无为而治”,统治者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听任自然,不无事生非;二是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早就提出的统治者采取高压政策,严刑峻法,暴政临人;三是儒家所谓仁政理想,统治者发政施仁,君贤臣良,以德治国,物阜民康;四是礼法并用,礼以导人,法以禁暴,从而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作为政治智慧,四者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只在政治家因时制宜,灵活运用。 大抵的情形是物极必反,一张一弛。秦朝施以暴政,民不聊生,终于激起陈胜们造反;汉初接受这一教训,便以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实行无为之治。及至朝廷无为,地方诸侯王坐大,朝廷便又变无为为有为,汉武帝便内削诸侯,外击匈奴。唐朝至玄宗即位时,由于武则天以来的高压政策,宫廷政变迭起,政治空气异常恐怖,玄宗便举起无为而治的大旗,缓和了社会矛盾,也使国家一步步走向强盛。 历来的统治者于政局稳定时,一般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知足保和思想,追求享乐,奢侈淫逸。玄宗是唐朝活得年岁最大的一位,也是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他从712年即位,至756年,即肃宗至德元年,当了四十五年皇帝。他的政治作为和思想表现大致可以从中间断开,前期勤勤恳恳,励精图治;后期则自满自足,渐肆奢欲——越来越纵情地追求奢侈享受。 张九龄任宰相时,正是玄宗从早年励精图治到后期渐肆奢欲的转变时期,他一方面越来越听不进相反意见,一方面仍不时表现出一位尚不失明察卓识的君王。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八月五日是玄宗的生日,群臣都进献宝镜祝寿。张九龄认为,以镜自照,能看到自己的容貌;用古人的得失对照自己的言行,能够认识到吉凶。所以他与众不同,讲述前代兴盛与衰废的根源,撰成五卷书,名为《千秋金镜录》,献给玄宗。玄宗知道张九龄用心良苦,特意写了一封回信表彰他。 这一年,玄宗从东都回长安。李林甫知道玄宗对频繁东幸有厌倦之意,就和牛仙客谋划着增加长安附近各道的粟赋征收,通过和籴的办法,充实关中粮仓。所谓和籴,就是政府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强制农民以低价出售粮食,或先赊购而后付钱。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是关中经济形势好转的重要年头,从这一年开始,玄宗不再东幸洛阳。这一年有许多事情使玄宗感到心情舒畅,由于裴耀卿的努力,疏通了东都和长安间的黄河漕运,历年来关中地区常常遇到的粮荒得到了解决。经过多年的积蓄,长安粮仓逐渐丰满。此后玄宗一直感到高枕无忧,日益耽于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