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安禄山为叛变进行实际的准备,他的准备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修筑雄武城,大贮兵器。雄武城在蓟州广汉川,据程存洁考证,早在天宝五载(746年),安禄山已筑雄武城,其目的是“峙兵积谷”。第二年,安禄山借口防御奚与契丹的进攻,增修雄武城,请河东节度使王忠嗣派兵助役,王忠嗣提前来到,没有见到安禄山,却见这里“大贮兵器”(《资治通鉴》卷215),就觉察到安禄山的反谋,多次向朝廷上奏,举报安禄山。 ——收养同罗、奚、契丹等族的壮士,组成敢死队,名曰“曳落河”,约八千余人,作为个人的亲兵。曳落河,突厥语中是“健儿”的意思。 ——畜养单于、护真良马数万匹,牛羊五万余头,囤积大量粮草。安禄山兼群牧总监,暗中派人从各牧监挑选数千匹最优良的战马,建立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骑兵。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兼今日飞机、坦克二者之效力”(《论唐代之蕃将与胡兵》)。在后来的战争中,这支骑兵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商胡兴贩,购置巨额的军需物资及珍宝。 ——收罗文武人才,培养党羽和爪牙。特别注意提拔胡族出身的人为将领,吸收有才华的汉人文士入幕,为叛乱做组织上的准备。至安禄山发动叛乱时,他手下谋士猛将不少,因此打下洛阳后,他能迅速组成一个与唐朝分庭抗礼的新朝。 ——树私恩,搞个人崇拜。安禄山注意用官爵赏赐笼络人心,恩结部下;宣扬个人天才,制造神话,比如战神降生之类。在河北地区,安禄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人”,个人威信超过了皇帝玄宗。 一个人的野心是随着权势的扩大和地位的提高而逐渐膨胀的。安禄山既有边功,又善逢迎,一步步升至边境地区大军区的军事长官,而且身兼三镇节度使,拥有大约二十多万重兵,于是开始觊觎皇帝的宝座。安禄山肯定不像王忠嗣那样的将军有忠君爱国之心,他打仗立功步步攀升的思想基础是权和利的诱导。可以说玄宗的宠任刺激了安禄山的骄慢,重兵在握助长了安禄山的野心,对朝廷政治腐败的了解坚定了安禄山叛变的决心。因此,安禄山渐萌叛乱之心,史载:“由是禄山有乱天下意。” 经过十多年的谋划和准备,安禄山叛乱的条件日益成熟,又由于与杨国忠的矛盾促使他决定提前动手,终于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举兵向阙,发动了震惊内外的军事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