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九姓国中入华人数最多的是康国人,安禄山便是康姓胡人的儿子。那位姓康的父亲死得早,安禄山“早孤”,随母亲生活在突厥中。阿史德改嫁给突厥人安延偃,她的儿子轧荦山便冒继父之姓,改称安禄山。安禄山长大后,为人身材高大,面色白晰,略嫌肥胖,而聪明多智,善测人意,通晓九种(一说六种)“蕃语”。昭武九姓国各以其不同的宗教信仰而有不同的语言。安禄山通晓的外语,应该就是昭武九姓胡及突厥、契丹、奚、同罗、室韦等部族的语言。柳城是一个多民族聚居而又多民族环绕的边境城市。据现在所知,安禄山最早的职业是互市牙郎,就是在边境城市各族间互市贸易市场上说合的中介人,他的几门外语在各族间语言互异的地区极有用场。 安禄山的出身,与后来安史之乱的发生是有关系的。首先,一个出身胡族混合血统的人,从小没有受过正统的教育和儒学经典的熏陶,本身缺乏忠君爱国观念是肯定的。这种出身也使安禄山比较容易了解胡人习性,知道如何笼络他们。其次,粟特人善于经商,又长于战斗。安禄山发动叛乱,一开始就很注意通过贩贸聚财,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当入华的粟特人不能以经商生存时,打仗也成为他们谋生的手段。由于他们人数众多,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商致富,甚至凭经商生存,于是不少人在中国以雇佣军身份参加中国境内的各种战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出现不少蕃兵、蕃将,其中不少是粟特人出身。安禄山发迹后,他的部下有不少战将是胡族出身,出身粟特的人为数不少——岑仲勉、荣新江等学者曾作过统计。这些人构成了安禄山叛乱队伍的核心力量。第三,互市牙郎一个最基本的素质是善揣人意,巧言善诱,一语中的,说进人的心窝,这样才可能成功撮合生意,使买卖双方皆大欢喜。据此可以想像此人具有如下的性格特点是很自然的事情:善钻营,有心计,会投机,为了利己敢于损人,而又长于拍马屁。这些在安禄山的发家史上,都起着重要作用。 但那时互市牙郎这种行当的收入可能并不可观,所以有时候他还要靠偷盗维持生计。大约开元二十年(732年),安禄山盗羊罪被揭发,范阳节度使张守珪派人抓捕,安禄山在逃跑的路上被捕获。为了维护辖区的治安,张守珪立刻命人用大棒把他打死,以杀一儆百。安禄山情急之下,扯着嗓门大喊:“将军不是想灭奚和契丹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呢!”这件事说明安禄山很善于揣测别人的心理,张守珪被他一语击中。张守珪驻守的范阳一带,不断遭到奚和契丹的袭扰,弄得朝廷不安,他也睡不安稳。有人愿意为此拼命,正是他此时所渴望的。这一年安禄山三十岁,正是而立之年。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安禄山的发迹便是以这一年为起点的。 张守珪看安禄山言貌奇伟,有一副拼命三郎的架势,在对奚和契丹的战争中正需要这样的人,于是免其死罪,留在帐前让他戴罪立功。本来是一道鬼门关,却因为安禄山这一喊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安禄山参军了,后来由于他骁勇善战,受到张守珪的赏识,被任为捉生将,这是个小头目,任务就是抓活口。 安禄山熟悉地理环境,又敢于冒险,常常出奇制胜。据说有一次他带领五名骑兵,生擒契丹数十人。张守珪给他增兵,他俘获敌人的数量,常常成倍超过自己的兵数。安禄山打起仗来英勇果敢,所向披靡,逐渐得到张守珪的重用和提拔,还被张守珪收为养子,以军功加员外左骑卫将军,充衙前讨击使。前者不是实职,只是表示一种身份;而后者已经是节度使府中的高级军将,是直接听命于节度使的武职僚佐。 安禄山能够爬上高位,是以显赫战功为阶梯的。开元、天宝时期,东北、西北边境形势吃紧,玄宗宠厚边将,奖励战功,安禄山生逢其时。安禄山作过互市牙郎,懂生意经,可能有精心的盘算,他可能也像战国末年的吕不韦一样,算过一笔政治账。吕不韦觉得资助一位将来可能成为秦王的秦国质子,比自己奔波道途东买西卖更合算,因此以为“奇货可居”。安禄山则觉得打仗立功所得,可能比撮合生意收取一点中介费更可观,于是决心投身军事冒险事业。因为安禄山后来成了叛贼、逆胡,他的叛乱又是以失败告终,所以关于他的军功,唐代传世文献中很少正面报道。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守珪派安禄山去朝廷奏事,身任中书令的宰相张九龄看到他,向任侍中的另一位宰相裴光庭说:“将来乱幽州的,就是这个胡人。”史书的这个记载很让我们怀疑其真实性,因为在这个传说中,开元年间正直的宰相张九龄有点儿像看相算命先生,他仅从安禄山的相貌、气质,就预言安禄山将来要反,出口未免轻率。要知道这离安禄山发动叛乱还有二十二年时间,安禄山当时的条件,还远远够不上发动一场成气候的叛乱的首谋人物。这可能是安禄山发动叛乱后,人们为了称颂张九龄而编的故事,不过是说张九龄具有远见,而安禄山造反完全是天命决定的。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何况安禄山从事的是一项冒险事业。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讨契丹失利。这一次唐军损失一定不小,而且安禄山负有重大责任。张守珪有些为难,依军法安禄山难免一死,张守珪有些可惜;不杀安禄山,又无法向朝廷交代。张守珪为义子安禄山安排了一个侥幸免死的机会,他向朝廷上奏,既述安禄山平日战功,又述此次兵败,安禄山当斩。宰相张九龄批复是:“古代的名将出征,都严明军纪。为了做到令行禁止,司马穰苴曾杀庄贾,孙武曾杀吴王的宫嫔。张守珪如果有令必行,安禄山不该免死。”玄宗读了张守珪的奏章,爱惜安禄山的勇锐,但令免官,以白衣展效,戴罪立功。张九龄又“执奏,请诛之”——扣留玄宗的赦罪诏书而不下达,坚持要杀安禄山。玄宗出面做张九龄的工作,最终免安禄山死罪。安禄山又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