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对感官施以不当的刺激,活力就会顺着它们流走,就像水从漏桶里流出一样。我们的身体、情绪和灵性都会干涸。一辈子沉迷于感官刺激的人到头来往往筋疲力尽,他们意志薄弱,无力爱上别人。如果能对感官进行训练,我们就能保住自己的活力、生命的精华。我们会变得耐心而有安全感,不必在外物中寻找满足。无论外面发生什么,无论顺境逆境,无论他人怎样对待我们,无论能否得其所好——无论如何,我们都对外物无所依赖。那时我们就能自由地奉献他人;那时我们就有了爱的能力。 这里头的含义是无限的。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 指出,我们的文明重视感官,缺乏灵性根基。这是个严重的指控,但我觉得其有效性应当承认。不仅如此,我们的社会正越来越为感官所左右,换句话说,人们越发急切地抓住本质上转瞬即逝的东西——眼睛、耳朵、味蕾和身体的暂时快乐。这不是个是非问题,而是个逻辑问题。如果你的心中有种需要(人人心中都有),这种需要只能被永恒的东西所填充,那么,你又怎能用短暂的东西(时隐时现,绝不可靠)来填充呢?如果置身沉船,你不会想要一块将在靠岸前融化的冰块;你要的是一条优质的、坚固的、带着尾舵的小船,让它载着你安全回家。 我们现在已经明白:训练感官同样也是在训练心灵。如果在看到一块苹果派,或在电影里看到当红的尤物时,我们不能以超然的立场,旁观心灵中发生的事情,那么,我们就会感受到一波欲望渐渐升起,它搅乱我们的心灵,就像水波搅乱湖面。如果欲望多而强烈,心灵就会动荡不止。巨浪在水面翻滚,使我们看不见心灵之湖的湖底,也就是我们真正的自我。当我们学着训练我们的感官、主宰我们的欲望,这样的浪花就会越来越少。渐渐地,心灵会变得平静,我们也将发现真实的自我。世界上的各大宗教无不强调这一点:要理解上帝,先安抚心灵。正如《圣经》所说:“你当默然倚靠耶和华,耐性等候他。” 当感官经过训练,它们就会和谐地参与到安抚心灵的崇高事业中来。当然了,在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在我们工作、玩耍时,感官是要稍加放纵的。但在我们深入沉思时,它们就该遵命返回,这是男主人或女主人(即灵魂)在取悦贵宾(受人爱戴的神明)时,作为一个仆人应尽的本分。只要经过训练,任何人都能达到这个目标;圣女大德兰以优美的语言把它说了出来: 你会立即感觉自己的感官振作起来。它们仿佛返回蜂巢的蜜蜂,把自己关在巢内开始产蜜;这会自行发生,无须努力和关注……意志一声令下,它们即刻返回,反应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在许多次这类练习之后,上帝会将它们指派到绝对服从和凝神静思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