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败局
内容简介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本书从日本国内视角审视了整个计划的决策过程,集中关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8个月的历史细节。
作者发掘了大量罕见的材料,并且提出了多年来一直被众多历史学家忽略的重要问题,例如:为什么军人、文官、外交官,以及天皇将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带入危险的道路?为什么他们作出了从一开始就错误的决定?……与公认观点不同的是,本书认为,日本领导人其实认识到发动这场...
作者简介
[美] 堀田江理(Eri Hotta),生于日本东京,先后在日本、美国和英国接受教育,并先后执教于牛津、东京和耶路撒冷,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还著有:《泛亚洲主义与日本的战争:1931-1945》(Pan-Asianism and Japan’s War 1931-1945)。现居美国纽约。
目录
该书热门标签
- 最新
- 热门
-
0
harry 2015-06-29
大陆版装帧太掉价了 内容不错
-
0
星辰 2016-08-24
看完书,有了更深的了解,觉得战争中最可怜的是民众。希望世界和平
-
0
处女座饲养员 2016-01-26
看的台湾版,大陆版的日本大败局的书名没有台版日本1941好,解读了珍珠港前日本,日本政府,日本军队走向珍珠港的决策过程以及种种矛盾和斗争,和我们了解的历史完全不一样
-
0
shaoluos 2017-02-27
日本政治体制的决策过程从书中能看到一些端倪,也能了解到几位甲级战犯不为人知的一面,描述整体而言还是较为客观的。但很多事情的具体过程细节不够,还是能引用一些亲历者的描述就好了。
-
0
吴志 2017-04-09
个人觉得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它让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地去看待整个二战期间日本政府的行为,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日本侵华战争,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8年抗战中日本政策变化的原因。我们在历史书中了解到的多是中国的国情,却对日本国内的情况没有涉及,这本书是个很好的教材。
-
0
黍离书 2015-06-03
挖开了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国内政治的细节,以文学纪实的笔调生动刻画了各色人物,同时不乏严谨的学术考证。很有历史现场感。
-
0
andy 2016-06-08
珍珠港事件的发生的确吊诡,堀田江理从政府决策体系分析
-
0
谜团 2014-07-20
书中记录了是什么,没有回答为什么。从书中隐含意思来看,日本是被中国拖垮了。中国应该庆幸日本三四十年代的领导人没有明治时期领导人的那种眼光和责任感。
-
0
洛梦蝶 2015-07-30
还算可读的书,大陆版生生被个烂书名搞成了地摊文学的调调,哪像港版的《日本1941》显得有深度。总而言之,高层没有战略眼光和历史责任,能够压制军队盲动的政治强人,所以看得清未来的人不想负责任,没有勇气站出来反对,而明知希望渺茫让要冒必败之风险押上全部身家,以至于被军部的疯子牵着鼻子走,从东条到天皇都指望别人扭转局面而自己不用背上骂名,坚定的反战者山本五十六更操心偷袭珍珠港,过于复杂的决策体制和官僚文章如滚雪球班奔向万劫不复,证明了日本战术优异战略低能绝非浪得虚名。遗憾的是本书在铺陈日美关系发展脉络时未能站在更高的层面看问题,对日本的民族性和文化心理的挖掘浅尝辄止,对中日战争的认识较为陈旧,也没能具有说服力地推演出中国战场的僵持对日本继续扩大侵略政策的逻辑链条的影响,以至一些结论也似是而非。
-
0
萧湘 2016-12-09
权力架构和政治文化两方面塑造的政客集体不负责任,重视形式先于内容,面子优于实质,错进错出不情不愿却又无可挽回地一道跳崖自杀。对侵略的性质不回避,但是把裕仁的责任尽力撇清了。
-
2
西朝鲜的柳展雄 2016-09-11
一个日本人居然写出了英美非虚构作家的风格。最新颖的观点是,军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狂妄自大。东条英机曾说,如果从中国撤军,死去的数万将士怎么办。但这还有下文,如果跟美国开战,我们将会再死数万将士
-
2
历史理性 2016-11-26
历史解释本身并没有特别之处,仍然是认为日本互相甩锅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造成政府、军部乃至天皇都无法做出阻止战争的政治决断,这也差不多是主流保守史学的一致见解,而在纐纈厚的著作中也能看到进步史学也几乎接受了这样的看法。其实疑问倒是既然保守史学如此不喜欢丸山的战时日本分析,为什么结果却不断重复和深化和“无责任的体制”论类似的思路呢。至于本书的优长在于,采用了一种类似纪实文学的手法,成功描绘出了开战政治过程中那种蛋痛的气氛,并且因为处在日本外部的视角,并不回避日本的侵略战争责任问题。翻译总的来说非常流畅,人名几乎很少出错,而专有名词则有很多没有翻译出来。本书的文献视野颇为广泛,可是可恨的出版商似乎想让它成为一本地摊读物,将注释与参考文献全部删除,从而大大损害了此书的学术价值
-
2
FainT 2015-06-30
水平普普。译者不知道关特演、千人针、特高课这些名词;作者给天皇洗地,重复中共游而不及的老调,胡说汪精卫是理想主义者,忽略苏联在远东的七月集结,漠视天津军在35-37的挑衅,严重高估中途岛的飞行员损失(2013年出版的本书居然完全没吸收05年Shatter Sword的研究成果):作者就是个军事棒槌。而且,只是简单叙述日本的决策过程,没有在文化和心理上进行深入描述,过于简单切割维新志士和昭和军阀,完全没看见后者确实是前者侵略扩张方针的继承者,没看见美日争夺太平洋的大势。平庸之作
-
0
harry 2015-06-29
大陆版装帧太掉价了 内容不错
-
0
星辰 2016-08-24
看完书,有了更深的了解,觉得战争中最可怜的是民众。希望世界和平
-
0
处女座饲养员 2016-01-26
看的台湾版,大陆版的日本大败局的书名没有台版日本1941好,解读了珍珠港前日本,日本政府,日本军队走向珍珠港的决策过程以及种种矛盾和斗争,和我们了解的历史完全不一样
-
0
shaoluos 2017-02-27
日本政治体制的决策过程从书中能看到一些端倪,也能了解到几位甲级战犯不为人知的一面,描述整体而言还是较为客观的。但很多事情的具体过程细节不够,还是能引用一些亲历者的描述就好了。
-
0
吴志 2017-04-09
个人觉得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它让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地去看待整个二战期间日本政府的行为,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日本侵华战争,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8年抗战中日本政策变化的原因。我们在历史书中了解到的多是中国的国情,却对日本国内的情况没有涉及,这本书是个很好的教材。
-
0
黍离书 2015-06-03
挖开了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国内政治的细节,以文学纪实的笔调生动刻画了各色人物,同时不乏严谨的学术考证。很有历史现场感。
-
0
andy 2016-06-08
珍珠港事件的发生的确吊诡,堀田江理从政府决策体系分析
评价“日本大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