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 轩辕白圭的图书主页

轩辕白圭的评论

  • 哈佛女孩刘亦婷
    当时还是高二,从同学手里拿过来的。当年,这个姑娘的事例引起了轩然大波,似乎从那时候留学热一浪高过一浪,考托、GRE之类的培训班一茬接一茬,像过年下饺子一样,而我们便是那饺子。这样的教育方式,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孩子,但是必须认可一点,家庭教育远比课堂上的那点“之乎者也”、“复数抛物线”、“ABC”重要得多。倾听孩子的心声,这句话,我们父母也许不明白,但是我们在成为父母后,可以试着去理解。
  • 中国改革30年
    在如今的经济大环境下,翻读七年前10位经济学家对于中国经济的思考,分分钟有打脸的感觉。倒不是这些经济学家对经济的预测和判断精准到位,而是这些经济学家在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早已有之,尽管经过无数次的论证和反馈,很多观点和道理也全部见怪不怪,甚至是麻木,感觉稀松平常,对外界的一些问题甚至开始有了“有生之年不抱希望”的念头。改革二字,对应的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分享,平等和效率二个词语在如今的经济大环境下也变得滑稽起来。10位经济学家,或许在随后的几年里也振臂高呼,要改革,希望还市场与市场,激发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活力,却也只能是建议建言。政府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控制的力度也越来越强,尤其到了今日今时经济紧缩的局面,未来的路更加不明朗。重读这些学者的文字,虽忧心却感慨,良心还在。
  • 超文案
    睡前读物。每天睡前翻上几页看看,并没有所谓的脑洞大开,而是提供一个思路,创意的思路来自生活,来自大量的阅读和不断的积累,这个过程很重要,也很漫长。按照作者的说法,文案不拘泥于任何一个环境,小到街边小贩,大到CBD广告公司,都会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和超级活跃的大脑。读完整本书,最大的感慨莫过于对作者的爱好涉猎之广,表面上是各类影视作品,或是文学作品,甚至是历史典籍,那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特质恰是作者长期从事文案创意工作的知识源泉。没有积累,没有思考,便不会有深入的理解,然后从理解中继而升华成一鸣惊人的点子或创意。从“什么是文案”到“谁在写文案”,再到“为谁写文案”,每个篇章表述的一个意思,都是如何从目标群体中挖掘或是窥探到心底的欲望,从碎片化的表达中戳中那片柔软的地方,勾引,确实勾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