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 少年A的图书主页

书评 (查看全部)

少年A的评论

  • 咖喱香肠的诞生
    战争的阴云永远也没办法消除,只需要一个弹夹、一块破布,就能把人带回那个压抑痛苦的世界。我对拉默斯感触比较深,但这差不多也就意味着作者是失败的,因为拉默斯是无数二战小说里的典型角色,也是这本小说里最浅显、最外露的东西
  • 华沙的木偶男孩
    有《钢琴师》珠玉在前,关于华沙犹太人的故事,总像了无新意的单调复述。作者能力也确实不行,写得干巴巴的,人物非常单薄,故事浮于表面,木偶大衣,王子公主,也没能给此带来任何改变。第二部还算补充了一点德国人的角度,还有一点德国战犯被押解到西伯利亚古拉格集中营做苦工的历史
  • 安卡的故事
    苍白无聊。不管怎样,还是要比她那个难看混乱的要命的“玫瑰红”蕾丝边系列好一点
  • 爱情故事
    文字天真活泼,情感细腻动人,一流的浪漫爱情故事。像所有优秀的好莱坞爱情电影一样,它剧情简单,结构也并不复杂,所有转折和起伏你从开始就能预料到,可就算这样,你还是会为它折服。再考虑到文章篇幅之短,却既是好的小说又是好的剧本,实在让人无法否认作者的天分。(看了续集《奥利弗的故事》,我要收回我说过的话了……不过《唯一的爱》要好些,果然越往后作家‘野心’越大,不肯满足于单纯地编织故事,非要在其中灌输人生哲理——可这些对本就以轻松愉悦取胜的浪漫爱情还说,不见得是好事。)
  • 我的盖世英熊
    开篇挺好的,五星级酒店小门童,戏谑,有劲,眼瞅着就一世间百态、界面专访了。可姐姐呦,您怎么一扭头又谈恋爱去了?这世界那么宽广,花儿那么红,怎么就留不住您的心呢?其实从广场舞那儿就有点收不住了,不能,写小说还是不能这么一味牙尖嘴利。对这种非“跪舔”两字不足以形容的各方面都极端不对等的恋爱,我真是一丁点儿兴趣都没有。还有那一堆堆的正能量和暖心鸡汤……干嘛要这么着急忙慌地走讨好观众路线?花姐哎,等风来亏了也就亏了吧,没必要这么找补啊。张光正算是为井柏然量身打造的角色了,女主定的张子萱?
  • 微妙
    简单、优雅、颓废,像是阴影里斜拉过的丝线。轻快而略带含糊的小舌音,偏头为嘴角的细长女士烟点上火,文本的丰富性构建起艺术的多维世界,“在哀伤、光明和爱情边缘徘徊”,勾画脆弱而迷人的法兰西本真,相较之下,这个爱情故事本身反而略为逊色。
  • 恋爱宝典
    这种书出来做什么?
  • 我的朋友陈白露小姐:金屋一梦
    海棠文字确实不错,故事也比上一本流畅的多,虽然是更加的平淡无聊和庸俗散漫。十分有自知自明地削减了对话,大部分白描,这样就更像在写小说而不是登台唱戏了。可那股憋着心气死活要写纸醉金迷里的传奇的架势,和万般矫饰永远自带1600万柔光的镜头,仍然是一点儿都没变,通篇都是“良辰不介意奉陪到底”的调调。陈白露日间公司小职员,夜间社交圈名媛的设定令人牙酸,还以为在看寐语者的衣香鬓影。不明白想要消失的人每周六满上海邀人开流水席是图什么,图人家快乐的那点真心?寂寞?对读者来说,真得比较像脑子有病。番外凌馨就更不必提了,是是是,就你纯洁善良坚强努力有风骨,出淤泥而不染,好大一朵白莲花,所有的谎言都出于不得已的爱,也不知道是哪本台言的玛丽苏走错片场。还有那无数个“XX是XXX的”的句式,崩溃
  • 上海爱情故事
    有些矫揉造作,也较肤浅,但描摹八十年代上海现状还有些意思。三十年前,大家也照样一窝蜂要房子票子呢,上海滩又是很洋派的,三转一响这种毛毛雨人家压根不要提,也没见人把单位分房看在眼里,住亭子间石库门的姆妈们,眼睛里照样都是花园洋房柚木护壁,彩电空调也齐齐上阵,还要挑有海外关系、能拿外汇的,要是香港或欧美人就更好了——你看,和现如今可不是一模一样么?唯一意外的是,那会儿的大龄青年们年纪委实真不小,都到了三四十呢,社会也不像现在这样一窝蜂地叫着剩男剩女赶着人去结婚。《丁香别墅》>《女儿经》>《蓝屋》,不过程乃珊,再比如蒋晓云,这些打着名门之后的名头出来的作家们,写作功底大都一般,全靠着卖些旧时风光做噱头,真要说写得好的,也只有张爱玲和白先勇两位
  • 人在故乡为异客
    有点琐碎无聊,也并没有给我提供什么未知的美国小知识。而布莱森对美国无穷无尽的抱怨,除了老生常谈和愤世嫉俗,也只剩下因为他老到无法接受世界的改变了。话说他既然像大多数中年男人一样生活白痴,是如何完成世界各地的旅行的?不过还蛮想去新罕布什尔的诺威尔小镇住个把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