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 Daniela的图书主页

书评 (查看全部)

  • 自我的多棱鏡

    对《斜杠青年》这本书的评价 2017-04-14

    我大概不會成為一名“斜杠青年”,因為在作者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已經顯現的各種潛能,我長到這把年紀都沒有看到。倒不是妄自菲薄,還真是有自知之明。但這不是說我不能擁有類似“斜杠”的生活,我把它降低要求簡化成了... 查看全部>>

  • 贩卖还是传道?

    对《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这本书的评价 2017-04-13

    前不久看了羅胖和許知遠的一個訪談,從裡面簡直嗅出了共和黨與民主黨之間的火藥味。作為一名“文科思維”嚴重患者我於是很偏見得立馬把羅胖打入“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流,甚至連以前讓我很驚艷的《邏輯思維》節目都... 查看全部>>

  • 书如其书

    对《How to Write a Lot》这本书的评价 2017-01-24

    上班時間里花了兩個小時不到看完的。讀得快真是因為1)作者寫得太“簡單”了,就像他書裡提到的那樣,能言簡意賅用平實詞彙說的,絕不要掉書袋找文縐縐卻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高深詞裝逼;2)也如他提倡的那樣,寫得思... 查看全部>>

Daniela的评论

  • 我们的关系如此狭窄
    翻了那麼多雞湯文,這是屈指可數真正可以消化吸收的一份。除了一篇寫得有點尖酸到讓人不舒服外,其他的批判倒都一陣見血得誠懇。作者頗有對廣大眾生“恨鐵不成鋼”之感。這裡說“眾生”而不說“姐妹” 原因就在於我最欣賞她的一點:女性主義態度。首先,咱都是人!別急著“男的”、“女的”劃分陣營,說“人”話,而非“性別”化。從這點說來,這比比我前陣子衝著“女性主義”標籤買的《許多美好的仗,仍需從頭打過》更讓人思考和回味。
  • 你从未真正拼过
    挑著看完的 沒有特別的技術貼 更多的是分享一些觀點的東西 小川叔的那幾篇個人經歷感覺更受用 看來我還是喜歡細節的東西 不喜歡泛泛的理論
  • 麦肯锡工作法
    我要哭了。最近看过几个在麦肯锡工作的平凡大牛们写的职业规划等文章,觉得逻辑特别好、分析说服起来头头是道,想说好好学习一下人家,所以翻了这本书,还没翻完一章就看不下去了。感觉文字换来换去还是同一个意思,也不知道是翻译的关系还是原著者写作就是这风格,还是我真的水平有限,看不懂门道,更别说入这行了。总之我要弃书!:(
  • 不可慢待的孤独
    主题还是一样棒 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广大女性同胞“不关心世界,只在乎那方寸之心”的恨铁不成钢之忧 很多篇都有wake me up的启发 美中不足的是发现有些比喻啊过于通俗老套 当然了 这书看的是内容 而非语言
  • 人人都爱升职器
    各种插科打诨,写职场技能写得跟搞笑段子一样,的确也应了他倡导的一条:要有个性才能脱颖而出。至于内容呢,干货其实不多—毕竟说职场技能很难有干货吧?大部分还是总结原则性,总结得非常接地气,感觉作者应该属于那种street smart的人。翻翻看还是很不错的。
  • 许多美好的仗,仍需从头打过
    挺失望的。整本书最喜欢的部分竟然是第三部分的书评……大概是因为自己看中她“女性主义”的标签,然后发现真正可以打上标签的那些文章里充斥着老生常谈的内容。不怪作者,怪贴标签的人和冲着标签去看的我。
  • 万万没想到
    刚看完前两篇就惊艳了。写得那么平实的杂文却还带几页引文出处的,真是太少见了。作为一个资(nian)深(lao)文科脑,在第一篇里各种躺枪,可偏偏就是犯(yong)贱(gan)得继续看下去还要被怎么洗(ai)脑(ma)。我一边骄傲的想,好歹我也是实践了“Consume deliberately. Take in information over affirmation.”吧?之所以会那么喜欢这本书,用其中一篇文章的主题来解释,大概就是它提供了我不熟悉的“桥段”,让我在“学习区”里学习。换言之,它“发明”了独一无二的角度来分析我所熟知的话题或习以为常的观点。这种原创性可以让我在读完每篇之后,虽然着急想看下一篇,却又不禁得停下来回味一下刚结束的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