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仅有的30多年饮食历程中,碰到的两道最奇葩的菜,当属油炸马蜂蛹和东北乱炖。我一直搞不清为啥毫无技术含量的一锅烩,却引来了无数爱好者,大有与四川火锅比肩的架势;而另一方面,我一遍又一遍地向友人们解释油炸马蜂蛹是如何美味,最终只是换回“你竟然吃那种东西!”的感叹,无数淑女更惊叫连连。面对如此状况,我试图搞明白,是不是自己的味觉系统出了问题?直至读了《肠子,脑子,厨子》才豁然开朗:爱昆虫,爱乱炖,皆是本性使然。
当油炸马蜂蛹的酥脆外壳在唇齿间爆裂的那一瞬间,世间顶级的愉悦感受被神经送回了大脑,这就是酥脆的魔力。虽然这种食物也被少数顶级餐馆奉为神器,但终究是个不属山珍的野味,很少登上大雅之堂。这也难怪,在人类的食谱中,昆虫终究是个等而下之的食物,这种食物不能像水果那样给予我们足够的糖,也不能像肉类那样给予我们足够的蛋白质。在食物极大丰富的今天,为啥还有人对昆虫趋之若鹜呢?《肠子,脑子,厨子》中,作者约翰·艾伦给出了答案,因为作为应急食物的备用,昆虫必须好吃一点,才能勾起我们的食欲。虽然昆虫在外型上不讨好,口感却不差,如是能让无奈的食客吞下双份昆虫。你看近亲黑猩猩那么气定神闲地钓白蚁,还有什么比好吃这个解释更准确的呢?当然了,酥脆还是新鲜蔬菜的象征,只有这样的感受才能让人去选择这些备用食物。嘴巴和大脑给了我们足够的迷惑,让我们在尽可能“感受美味”的同时,不把自己饿死,毕竟水果和大肉块都是稀缺资源。
只是,炸鸡的出现,给我们这种感觉带来了新麻烦。各种高热量的高级食物,披上了低级食物才应有的美味外壳。于是,暴饮暴食成了不可避免的大麻烦。我们的大脑并不能及时做出变化,因为在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程中,人类只有近百年的时间有了充裕的食物。于是,我们的肠和脑都远远落后于我们厨子的手艺了。人类本身确有通知大脑的通信物质,那就是瘦素。听起来,这是个诱人的东西,美女恐怕希望吃下去就立马瘦吧。可惜,事情并不这么简单,瘦素仅仅是个通信兵,而不是指挥官。瘦素并没有命令人体消耗脂肪的能力,相反,对于肥胖体质的人来说,如果因为减肥,瘦素水平降低,大脑反而会下达暴饮暴食的命令,很多减肥后迅速反弹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人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挑肥拣瘦,而在于什么都吃。“四条腿的除了凳子,天上飞的除了飞机,没有不上餐桌的”仅仅是老饕狂言,而人类在自然界的真实面目却要比这个评价来得可怕。之所以能获得今天的统治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们什么都吃,一盆东北乱炖恰恰说明了这点。从土豆、豆角到南瓜、胡萝卜,从葱姜蒜到大肉块,但凡不会中毒的动物植物,都可以搬进餐盘。正是因为这样不挑食,才能在更广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哪怕有时只是苟延残喘。
一旦时机来临,大脑会驱使我们去干正确的事情,比如,选择乱炖里面的南瓜和排骨,豆角呢,也最好只吃里面的豆米,不过这种行为并不受推崇,如果发生在小朋友身上则会被扣上“挑食”的大帽子。等一等,这才是人的天性。这样吃,是因为我们有个沉重的负担——大脑。毫无疑问,人类大脑是地球生物界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成就,当然了,大脑同时也是最浪费能量的器官。虽然只占人类总重量的2%,却占用了身体静息代谢率的20%~25%,这样的反差,促使大脑鼓励我们吃高糖的、高脂肪的、高蛋白的。同时,大脑还鼓励我们混着吃,杂着吃。我们喜欢“东北乱炖”不是偶然,多种食物在一起的味觉增效效应是大脑给我们的特殊鼓励。
人类的吃还不仅仅是吃那么简单,社会族群的维系也有赖于此。中国人很多事情是在酒桌上解决的,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我们暂且把其中的利益关系抛在一边,就会发现在一起吃饭,或者接受一种饮食习惯代表了一个群体的认同感。艾伦特别提到,不同的文化中都有着特殊的食物系统。其实,我碰到的马蜂蛹又何尝不是如此,在痛快大嚼之后,忽然发现跟当地人拉近了关系。这决不仅仅是勇气,或者尊敬之类的情感可以解释的。吃,有时是一种身份或者文化认同的标志。
当吃在很多时候变成了一种仪式,“创造性”这个词就在厨师中浸润开来。“创造性不在于寻找什么,而在于找到了什么”。尽管最初这种创造性只是使食物更好吃,就像那群在海水里洗红薯的日本猕猴一样。但在食物丰富之后,这样的做法依然被传递了下来,比如,此时此刻,我就在想,如果把炸马蜂蛹放入东北乱炖,那会不会是一种绝妙的组合呢?每次在厨房里花点小心思,做出反常规的菜肴,心理上会有很强的满足感。这一切都源于创造行为对大脑的刺激,与这一过程中奔涌而出的多巴胺。我忽然可以理解那位首创青椒炒月饼的大叔,当这个菜品出锅时,他一定非常激动,非常满足,创造性的满足。如果创造出的菜品味道还行,那就更值得称道了。
不管你喜不喜欢,乱炖、马蜂蛹和青椒炒月饼都已经成为人类烹饪的一部分。在几万年的进化历史中,我们从不得不吃,到食不厌精,人类生存的历史在我们的肠子、脑子,在我们的基因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书的副标题“人类与食物的演化关系”恰恰点出了这个关键点。
我们为脑而吃,脑指挥我们更好地吃。生存下去才是人类的本性使然,不管是大脑中的欲望,肠子中的营养,还是厨子世界的创造力,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生存下去。没有欲望,我们不能保持高昂的进食状态;没有摄取高质量的营养,我们就不能保证大脑这个神造的器官良好运转;没有厨子的高超技艺,我们甚至无法理解创造的含义。
这就是《肠子,脑子,厨子》想要告诉大家的故事,一个关于吃的永恒故事,一个可以用嘴,用脑,用整个身心去慢慢体验的故事。
爱昆虫,爱乱炖,爱一切的吃货。
对“爱昆虫,爱乱炖,爱一切的吃货。”的回应
《肠子,脑子,厨子》热门书评
-
我知道你为什么重口味
45有用 2无用 有所思 2014-06-09
我知道你为什么重口味上一次奥运期间,伦敦媒体本着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的原则,捎上国外媒体一起衣食住行全方位地歌颂祖国。其中引用了巴西媒体的一篇评论称:“伦敦奥运让世界见识到了英国美食……位于某某街的某某餐厅真是太棒了。”可叹英国人岂是如此容易讨好的民族。采编这篇评论的记者随即在报道里加了一句:“得此...
-
胖子译者的译后记
28有用 1无用 来园的桃子 2013-09-12
在编辑大人的逼迫下,贴译后记,暴露了我的译者身份和体型,囧,请各位批评指正。---------------------------------------------------------------我从小就是个胖子,体重指数超出了参考范围的上限。开始译这本书的时候,我又打算减肥。减肥需要节食,而...
-
爱昆虫,爱乱炖,爱一切的吃货。
13有用 1无用 slipper 2013-12-10
在我仅有的30多年饮食历程中,碰到的两道最奇葩的菜,当属油炸马蜂蛹和东北乱炖。我一直搞不清为啥毫无技术含量的一锅烩,却引来了无数爱好者,大有与四川火锅比肩的架势;而另一方面,我一遍又一遍地向友人们解释油炸马蜂蛹是如何美味,最终只是换回“你竟然吃那种东西!”的感叹,无数淑女更惊叫连连。面对如此状况,我...
-
“吃”永远不仅仅是“吃”
12有用 0无用 陈朝 2013-12-02
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赶上物质匮乏的尾巴,虽没有感受过真正的饥饿,但也经历过限量供应。对那个时代的鲜明回忆之一,就是猪油渣的美味。炸过的猪油会产生块状的油渣,这些酥脆的油渣成了中午佐餐的一道美食。多年以后,我已经开始发愁腰上的赘肉,习惯在超市买食品前,先看一下包装上的热量表。有一次拿到一盒猪油粽...
-
【杀脑文】味觉记忆的分子机制
7有用 1无用 影歌@Germany 2013-09-30
响应编辑号召把这篇发在果壳上的略专业文章(http://www.guokr.com/blog/482926/)在豆瓣也贴一份,如果太专业了求勿抛砖!_(:з」∠)_这个月受果壳阅读编辑之托为神经科学家约翰·艾伦(John S. Allen)的新书《肠子,脑子,厨子》(The Omnivorous M...
书名: 肠子,脑子,厨子
作者: ﹝美﹞约翰·S·艾伦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The Omnivorous Mind: Our Evolving Relationship with Food
副标题: 人类与食物的演化关系
译者: 陶凌寅
出版年: 2013-10-8
页数: 344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233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