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我没看片子,时间宝贵,不敢浪费,看书比较快,对我比较适合,所以,当凤凰联动这本书出来,立刻就在当当上订了一本,今天送到,立刻开始看,大概一个多小时看完——我的确不需要逐字逐句看,我关注我所不知道的、没吃过的东西,而对于一个资深吃货来说,这部分内容并不是太多,而对于整本书,我的好奇在于:舌尖中国为什么火遍中国?我带着这种探究而阅读,在读完之后,掩卷长叹。
我相信每一个看过片子、看过书的人,虽然是同样的内容,但在内心中所掀起的情感,有类似也有不同。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与其说,是关于美食的探索激发了每个人的馋涎,不如说,是掀起了潜藏于内心的、久远的记忆。
对于我来说,在《神思陌路》之后读到《舌尖上的中国》,这个顺序也正好,正有一种情感因为前一本书而激越同时又安放,又有关于吃的记忆被后一本书激发,同时也能够得到安放,假设是在在职期间读到这两本书,可能惆怅会更多些,因为不够自由,因为向往自由。
吃,也是一种自由,是人最深的乡愁之一。
一个人,只要长大,总有些滋味,再也品尝不到,在岁月里渐渐失去,就象朱元璋对珍珠翡翠白玉汤,就象这个民族丰沛的食事历史,一路行来,一路回忆,但是回忆,却往往再也回不去了,只能是隔河相望,带着无限眷恋,带着酸楚。
我说自己是资深吃货,是完全不需要自谦的。做为一个吃货,需要门槛,需要专业水准,我当然是不想和@沈宏非 @蔡澜 比,在普通人堆里,应该算可以了吧。首先是口味的确够广,吃不惯的东西真正不多,除了带有明显虐待性质的食物如醉虾、猴脑等,还有看上去挺吓人的如某些虫子外,基本上都可以吃,而且喜欢吃,前者容易,后者难,如果吃不能让人热爱,只是裹腹,那么这个事情的乐趣,必然大幅减少。
我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处,最喜欢到街头巷尾去吃最地道的当地小吃,我觉得到北京吃川菜是相当煞风景的行为,简直可以说是不够尊重。一个连豆汁儿都喜欢的人,一个吃过十几种豆腐乳包括海会寺白菜腐乳的人,一个连蓝纹乳酪都爱吃的人,一个对淘宝搜索乳扇来测吃货指数不屑一顾的人,而且这个人还会自己做菜……坚决不能做出那样的事情。
我对于吃,并不讲究,不会象我们家孔夫子那样“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虽然我在十几岁时就研究孔府菜谱,但我觉得吃绝对是个有文化的事,如果不了解食文化,一个人说热爱美食,但通常只停留在吃的表面,形容食物反反复复就是“好吃”、“香”,这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事情。我对古文有兴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用最少的语言,最精确地形容出美味尤其是美酒的特色,至于《随园食单》,那是专门买过一本研究了很久的,吃是一个既随意又慎重的事,是一个可以浅也可以深的事,浅,也就是好吃,而深,它其实不见底。
可以用文字记载的,都在纸上了,可以用图象显示的,也都有无数的视频了,但是,会不会还是缺点什么?比如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比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比如每种食物的悠长发展历史?《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但是不够透。那些在偶然里或必然里蒸腾而出的美味,其实背后都有着故事,而每一个故事后面,通常都是那样动人,在《舌尖上的中国》,竟然没有提及梨花树下女儿红,也没有提及过桥米线的夫妻情深,我觉得,还是有些缺失的。
当初看《孔府家常菜谱》,很多菜里都是有故事的,比如“竹影海参”,比如“诗礼银杏”,虽然,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有很多是用在了吃上,但是毕竟,这也是创新的一种吧,“好好味”的诱惑,让人不断花样翻新,我特别喜欢的《影梅庵忆语》,里面述及董小宛的厨艺,让人浮想联翩不胜向往,而梁实秋、汪曾祺、林清玄,既是散文大家,也是著名吃客,他们的文字,既直击味蕾,也直透心田,那些文字背后的家国之思、对生活生命的热爱,我认为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喜欢《舌尖上的中国》,不管是视频还是书,我都希望,它们其实是一扇门,走进去,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食文化,我们生在这片土地上,应该去了解它,深入了解。那也是这部片子和书的更深层意义,它等同于一柄钥匙,开启了通向历史和自然的门,它也应该使我们产生对土地的敬畏,对民族智慧的敬畏。
对我来说,如果一个人爱吃,但是不爱生活,我觉得这是不可理喻的,如果一个人爱吃一种风味,但是不了解这种风味的前世今生,我觉得也是不可原谅的。我是好吃之徒,在旅行的时候,往往预做功课,了解当地的知名小吃,去到之后,按图索骥,我所知道的,不只是一个名字,我愿意知道更多,比如火腿与宗泽的渊源,比如大救驾名字的由来,当我在吃着那些美味,我想,其实我是在吃一段历史,在吃一寸风土,我因此没有办法不对这片土地充满热爱,我也因此不把自己当作异乡人,因为我觉得,即使当地人不承认,我也已经与当地人融在一起。
所以,很多吃食的记忆,是铭记在脑海的,任岁月流逝,而我仍然记得。就象在哈尔滨,黄昏的街头,圣索菲亚大教堂前,拿着一串烤肉串,看着白鸽回旋;就象在成都,杜甫草堂前,各种小食,每样一份,钟水饺啊担担片啊红油抄手啊,一边吃,一边想到我们浣花萧家,还有“唐方、唐方,你在哪里”;就象在云南的傍晚,吃一块鲜花饼,那口角噙香的感觉,深深把人迷醉;就象在长安,一碗歧山臊子面,香辣丰腴,油然想起,当年歧山大战,姜子牙施法术,三伏天下起大雪,纣王军冻死参半,因此赢下一场胜仗……舌尖上的中国,若是,不了解这些典故,而只流于表层,那么也许,真的只能在舌尖,而无法落入心底,无法一代代流传下去。
南来北往,我走过很多城,吃过很多美味,现在落脚于广东,但我知,我是山东人,那个煎饼卷大葱的山东,那个黄河糖醋鲤鱼、羊汤烧饼、糊涂豆沫咸菜、葱花油饼、鸡蛋面条、藕盒茄盒丸子酥肉酥鱼的山东。我有次到章丘去,看到大葱如小树,看着让人欢喜,故土是血脉所系,他乡的风味再美,其实也还不能渗透进血脉,我以我的家乡为豪,当别人讪笑着说起煎饼卷大葱,而我坦然称是,这也是我怀念的风味,它也许土得掉渣,但它是我的一部分。我记得小时候过年的时候才有很多好吃的东西,而最好吃的莫过于外公做的各种年货,即使是妈妈都做不了,而妈妈做的东西,即使是姐姐和妹妹也做不了,我记得挑剔的爸爸,其实也有一手好厨艺,但是轻易不做,我记得妈妈怎样绞尽脑汁给我们三餐不重样,记得无论我哪次回家,都少不了的羊肉粥,记得我在高考的时候,妈妈特别给我做我爱吃的馅饼……
我也记得,有一次寒假放假了,寒冷的冬天,坐夜车一早到家,推开家门,妈妈正在厨房里,看我进来,万分惊喜,给我倒一碗刚刚煮开的豆浆,嗯,那,是生命里无上的滋味。
我吃遍东西南北,最难忘家乡滋味
对“我吃遍东西南北,最难忘家乡滋味”的回应
《舌尖上的中国》热门书评
-
我吃遍东西南北,最难忘家乡滋味
84有用 8无用 萧秋水 2012-06-27
《舌尖上的中国》,我没看片子,时间宝贵,不敢浪费,看书比较快,对我比较适合,所以,当凤凰联动这本书出来,立刻就在当当上订了一本,今天送到,立刻开始看,大概一个多小时看完——我的确不需要逐字逐句看,我关注我所不知道的、没吃过的东西,而对于一个资深吃货来说,这部分内容并不是太多,而对于整本书,我的好奇在...
-
蜕变的乡土,忘情的中国
19有用 2无用 傅踢踢 2012-08-15
民以食为天,早已是浮泛的念白,甚至连开蒙之初的稚童,都能援引几句。随性地在中国的城市走走停停,确也能在市井烦嚣中寻见热络的食肆。等位的光景,用车如流水马如龙来比附,大概也不为过。若是流连至华灯初上,寻一些社区群聚的所在,喧天的大排档也渐次拉开帷幕。再到乡村盘桓,家有家局,村有村宴,隔一座山头又别有一...
-
吃的是粮食,拉的是思想
10有用 0无用 克舟 2014-06-16
“食色性也”这是圣人说的,圣人也是人,食为天保证了生存需求,色字头上刀保证了繁衍需要。圣人说真话无妨,普通人说,要么要了命,要么就被强解歪注,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吟咏后妃之德”是也。生命本能的东西,是要被扭曲...
-
美食即人生
6有用 1无用 蔷薇留香 2014-06-15
大学里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看完了,到现在为止,许多的细节已经有些模糊,很感谢有这样的一本可以珍藏美味的书籍。 相比记录片的活色生香,央视敢于出书还是勇气可嘉。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想,它会说些什么,怎么把纪录片里的精华都搬到纸质的书籍上来。如果内容仅...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吃货
5有用 0无用 熊猫庆小 2012-06-13
此刻的我正处于晚餐前最饥饿渴望的时段,看到这样一本书,几乎在一瞬间回到了那几晚夜夜煎熬的日子。应该说,是痛苦煎熬加幸福期待着,盼着能真正品尝到片中所有的美食诱惑。终于,舌尖出书了,美食的诱惑从荧幕延伸到了纸张上,这是一本绝对值得收藏的书,以后的日子里可以时不时拿出来激励自己,以便有持续的动力将美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