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一直喜欢一个意境:记忆如同一条河流,你躺在河底,看记忆的碎片如同片片黄叶飘过,有感知,却无从抓住。
看了《与爱因斯坦月球漫步》,这种意境变得格外平淡和乏味。因为,记忆应当是一座包罗万有的无涯宫殿,可自由往复穿行,无比开阔。
作者对记忆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及其缺失有如下精辟的分析:
“把现代人和原始人区分开的是记忆。这里所提到的记忆并不是现代人大脑中存储的记忆,因为在刚出生时,现代的孩子和3万年前的孩子一样,大脑都是一张白纸。这里的记忆指的是存储在外界的信息,即存储在书籍、照片、博物馆和数字媒体中的信息。很久以前,记忆是人类文化的基石。3万年前,人类学会了把记忆描绘在洞穴的岩壁上,在这之后,他们就逐渐地开始借助巨大的外部记忆媒介来储存自然记忆。最近几年,人类的这种外部记忆方式更是呈指数级飞速发展。想象一下,如果你早上醒来,突然发现世界上所有的墨水和计算机都都消失的无影无踪,那将是怎样的一幅场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可定会迅速崩溃:所有的文学、音乐、法律、政治、科学、数学都会消失贻尽。我们的文化其实就是一座存储在人类大脑之外的记忆大厦。”(Page17)
而后,作者对外部存储的分析,正符合所谓“启发式教育”的要求,即不再需要死记硬背,只需要知道到哪里找到知识。突然我意识到,我们此时此刻的所谓工作中的“方法论”,有多么依赖这些外在的记忆体:
“记忆的外部存储不仅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也使“聪明”的定义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自然记忆已失去价值、人们评价某个人是否博学的标准不再是依据自然记忆的信息量,而是演化成如何在存储于外部的海量信息迷宫中查找信息。”(Page18)
但是,作者显然对上述的观点持某种反对态度。他在书中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日本的小鸡鉴定师是如何鉴定小鸡的性别的。这个例子说明了记忆的细微感受形成了所谓的人的“直觉“的一部分:
“初生鸡性别鉴定是一项很细致的技术活儿,需要带点儿禅师的专注和脑科医生的机敏,在鉴定的时候,鉴定师通常会把小鸡放在左手手心,然后轻轻的挤压小鸡,把小鸡的肠子暴露在体外(如果挤压的力道过重,就会把小鸡的肠子全部挤出来,那样小鸡也就死了,更不用提性别鉴定了)。然后,鉴定师用大拇指和食指在小鸡的身上轻弹几下,再弹一下小鸡的尾部,让它的阴沟暴露出来,这里有小鸡的生殖器和肛门。之后,鉴定师再仔细的观察阴沟内部。要完美的完成这一系列动作,鉴定师的手指甲必须经过修剪。一般情况下,即在小鸡性别很容易鉴别的情况下,鉴定师这样观察的目的是要找出一个用肉眼几乎很难看到的小突起,叫做“珠”,大小跟针头差不多。如果这个小突起是凸出来的,那就是公鸡,就放在左侧;如果是凹进去的或平的,就是母鸡,鉴定师就会把小鸡放进一个斜槽,让它滑到右侧去。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都很容易鉴别。事实上,经过研究证实,业余人员只需要接受几分钟的训练就能分辨出这些“珠”的不同。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概率可达到80%),这个“珠”并不明显,就算是鉴定师都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不同之处。“(Page47)
既然记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形成持久的记忆,而不至于出现记忆的缺失。作者对大脑的工作机制做了如下的描述。重点在于:我们的记忆力永远跟随着我们。这是一个有悖于常识但是又符合直觉的结论。因为我们常常以为我们忘记了很多前尘往事,事实上却没有。这从某个角度诠释了为啥“所有的XX,都是久别重逢。”之类的理论是有其科学依据的,也解释了为什么学生时代反复死记硬背的东西仍然是我们最不喜欢但是也最常引用的语言资源:
“在提到记忆的时候,我们常常把它比喻成一家银行。接收到新的信息后,把新的信息储存进去;需要一些过去的信息的时候,再把这些信息提取出来。但是,这个比喻并不能反映出真正的记忆力工作方式。我们的记忆力永远跟随着我们,以不间断的“反馈回路”的方式,在我们感知到信息时重新形成信息,同时也因为这些信息而形成新的记忆。我们看到、听到和闻到所有信息都要通过过去所看到、听到和闻到的信息反映出来。”(Page62)
看到下面这段话的时候,映入我脑海的就是我在办公室电梯里和中午在大楼里见到的很多上班族。不是所有的人,但是很多人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的状态:每天在重复的生活中消磨生命,记忆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进而,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原来我们所谓的生活质量,其实是记忆的质量。两者成严格正比:
“单调的生活压缩时间,新奇的经历延长时间。你可以每天都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从而拥有较长久的生命,但是你能感觉到的生命却是短暂的。如果你整天坐在一个小房间里传递公文,今天和明天就不会有什么区别,然后一天一天时间就那么消失了。因此,定期地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出国度一次假,尽可能用新鲜的经历来更新记忆库是很重要的。新鲜的记忆延长了心理时间,也延长了我们感知到的生命。”(Page73)
作者进一步阐述了新的记忆带给人类的价值。最为可悲的是,成年人丧失最多的,,就是作者描述的这种感觉。我们的教育制度刻意扼杀的,同样是这种感觉:
“年轻的时候,每一天甚至每一个小时,我们都会获得很多新的经历,包括主观上的和客观上的。那时候,我们的理解能力很强,记性很好。每当回忆起年轻时候的时光,就像是在回忆一次短暂但很有趣的旅行,感觉生活丰富多彩,一点儿都不单调,而且那段时间好像也很漫长似的。”他写道,“但是,随着岁月的逝去,这些经历慢慢变成一种例行程序,规律得几乎都让人注意不到。当我们回忆这些经历的时候,就会感觉尽是一些空洞无物的内容,然后,一年年过去,日子就会变得空洞乏味,时间也就悄无声息的逝去了。”我们常说年龄越大,时间流逝得越快,这里的原因就是,年龄越大,可记忆的东西会变得越少。”(Page74)
作者选取了一个极端失忆者的案例,作为对良好记忆的一面镜子。通过这个叫EP的患者,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记忆的本质,以及记忆对生命的意义:
“EP这样的健忘症患者对柏林墙倒塌没有任何印象,但是却能记住原子弹投向日本岛这件相对较为久远的历史事件。不知为什么,这些健忘症患者对发生在最近的事很容易忘却,对较为久远的事却记得很清楚。在记忆力领域有很多谜团,这种现象就是其中之一。在老年痴呆症患者身上也存在同样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里博定律”(Ribot’s Law),是19世纪的一位法国心理学家首先注意到并提出的。它揭示了一个较为深刻的定律,即我们的记忆并不是静止的。从一定程度上说,随着记忆的逐渐积累,记忆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每回忆一次,我们都会把这次回忆编织进其他记忆网络中去。于是,这个网络会变得越来越密实,记忆也就会越来越牢固,最终储存在大脑中永远不会消失。”(Page78)
基于这个案例,作者得出了这本书中一个重要的结论:生命的连续性,依靠的是记忆:
“我回想了一下15年前的我,想看看这15年来自己有什么样的变化。结果是,如果把15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放在一起作比较,看起来基本上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变化可言。但是这些年里,我身体里的分子组成已经完全不同了。我的发际线变了,我的腰围也变了。和以前相比,除了姓名还是一样的,几乎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了。把现在的我和以前的我连在一起的,让我幻想着把这一刻和下一刻的自己、把今年的和明年的自己连在一起的是生命核心中的一种相对稳定,但也逐渐演化着的东西。我们可以称之为灵魂,也可以称之为自我,还可以把它看做是神经网络以外附带的一个东西。但是,不管怎么称呼它,这种生命的连续性依靠的是记忆。”(Page82)
保持这种清晰的、与生命连续性有关的记忆,最需要的,不是记忆本身,我倒觉得是保有记忆的手段和勇气。尤其是勇气,我们往往没有最够的勇气去保持我们的记忆,而是怯懦的选择忘记很多东西,不去分析我们的记忆对我们的影响。我觉得,在这方面,最理性也做得最好的是德国人,做得最差的之一,是中国人。
作者提供了一些保有记忆的手段。有一些是我也常用的手段,比如,在看过一本书以后迅速在书的空白处(通常是最前面或最后面)写下我们最新鲜的感受。哪怕是寥寥数语。有好几次,当我翻出此前读的书,都被自己的评语吓了一跳:原来自己其实从来都是没有改变过某种立场的。
“在苏格拉底时代,希腊文本记录在长长的连续不断的卷轴上,有时长达60英尺。这些卷轴是用压制过的片形纸莎草茎串联在一起制作而成,当时尼罗河三角洲盛产纸莎草。在这样的卷轴上阅读文字是很麻烦的,写起字来就更困难。不过,在那个时代,要想发明一种获取信息的更方便的方法,是极为艰难的。公元前200年,拜占庭的阿里斯多芬(Aristophanes)发明了基本标点符号。他当时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他发明的这些标点符号其实就是一个圆点,标在句子的句首、中间或末尾,帮助读者在阅读时停顿。在他之前,词语与词语中间不存在任何空格或标点,而且一个词语在一行未写完在下一行结束时,中间也没有连字符。那些没有任何结尾的由大写字母组成的词语就这样串联在一起,被称为“连书”(scriptio continua)。就像下面这段话:
ASYOUCANSEEITSNOTVERYEASYTOREADTEXTWRITTENWITHOUTSPACESORPUNCTUATIONOFANYKINDOREVENHELPFULLYPOSITIONEDLINEBREAKSANDYETTHISWASEXACTLYTHEFORMOFINSCRIPTIONUSEDINANCIENTGREECE
(正如你看到的如果词语中间没有任何空格标点或者任何对阅读有帮助的断句阅读起来就会非常困难这就是古希腊的书写形式)“(Page135)
“我怀疑,有很多人——或许大多数人都跟我一样。我们读啊读,结果是遗忘再遗忘。所以,为什么要烦恼呢?16世纪,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写出了泛读方式的尴尬处境:“我一页一页地翻书,但并不是在研读这本书。读完之后,就像其他人一样,大脑里留下来的东西连自己都不认识了。这些书籍只是帮助我作判断的材料,我把书里面的思想和观点吸收到大脑中,但是书的作者、书里面的情景、词语和其他内容,我很快就遗忘了。”在这段话之后,他给出了“弥补记忆的缺点和失效记忆的一些小窍门”:每读完一本书,就在书的封底上写一段短小的评论。如此一来,在书读完之后,至少能记住书的大概内容和读完之后自己的想法。”(Page142)
我还第一次知道了利玛窦在中国的这段奇特遭遇:
“16世纪,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试图把记忆术传授给参加科举考试的中国人,但是遭到了拒绝。他本来计划,向中国人传授欧洲的信仰之前,先传授给他们一些欧洲的学习技巧。但当时的中国人认为,与传统的死记硬背相比,这种记忆系统需要的工作量太大了。他们认为自己的记忆方法不仅简单,而且记忆的速度也很快。”(Page181)
对记忆进行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对人生产生良好的影响。这一点被严重的扭曲和忽视了。否则,我们的孩子背诵的应该纯然是诗歌和数学,而不应当把背诵英语单词作为终极目的:
“记忆训练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信息从教师的大脑中转移到学生的大脑中,而是要对学生的大脑产生一定的影响,然后对他们的人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人们原来认为,死记硬背可以提高记忆力。记忆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记忆力同时也经过了训练,这个事实同样也很重要。”(Page185)
作者还对“思维导图”(mind mapping)的发明人做出了合理的分析和批判。这部分让我很是受启发:曾经一度我认为这种手段极其有帮助。但是现在看来,这只是有关记忆的冰山一角,甚至还可能误入歧途:
“有一部分人对此类记忆术的批评还是很合理的。他们认为,通过这种记忆术传授的知识脱离了情景,而且很肤浅,是典型的不理解就学习的学习方法。这就是直接使用幻灯片的教育方式,或者像是那些文学名著的学习笔记,让学生忽略了对书籍本身的阅读,那就很糟糕。”(Page199)
当记忆超越了“为记忆而记忆”的层次,记忆的魅力也就呈现出来,令人着迷。看到下面这段的时候,总是让我想起一些了不起的家伙,他们的魅力,在于你听他们说话的时候,感觉他们大脑中藏着整个宇宙:
“通常情况下,那些我最钦佩的高智商人士都能随手拈来一些适时应景的奇闻趣事或相关事实。他们能够跨越自身拥有的知识范围,从遥远的地方获取零碎的知识。不用说,单纯的智力远胜于记忆(很多学者可以记住很多知识,但是理解得很少。相反,很多健忘的老教授能记住的东西不多,但是却可以理解很多知识)。不过,记忆和智力总是相辅相成的,就像强壮的体格与运动型体质是分不开的一样。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反馈环路。任何新的信息,如果能够在大脑已有的信息网络中嵌得越牢固,就越不容易忘记。大脑中存储的新信息联结点越多,人就越容易记住新的信息,从而了解的知识就越多,能够学习到的知识就越多。记忆的信息量越大,处理世界上的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反之亦然,处理世界上信息的能力越强,能够记忆的信息量就越大。(Page201)
元旦之前,我在飞机上迅速阅读完毕了这本书,非常兴奋,非常受启发。其中很多观点和方法,与我此前的方法和观点有暗合之处,但是更系统、更清晰。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启发记忆能力的一个过程。
与爱因斯坦月球漫步,这是一个多么贴切和可爱的书名,虽然这本书里根本没有提到什么爱因斯坦和月球之类的东西。
值得一看,尤其对那些敢于追求自己记忆的勇者而言。
记忆是一座宫殿,而不是一条河流
对“记忆是一座宫殿,而不是一条河流”的回应
《与爱因斯坦月球漫步》热门书评
-
书是好书,但记忆法……
94有用 3无用 庄常飞 2012-02-20
在2011年,美国口碑最好的一本书是乔舒亚·福尔的《与爱因斯坦月球漫步》。福尔本人的经历颇为传奇,出身标准书香门第的他(其父亲乃是咨询公司的总裁,母亲乃是智库的总裁,两位哥哥一人是《新共和》杂志的编辑,一人是知名小说家)本人继承了家族的良好基因,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成为了自由撰稿人。在一次采访中,记忆学...
-
记忆之宫里的漫步者
38有用 9无用 陈朝 2012-05-07
本文原发于 南方都市报 2012-05-06 南方阅读说起来,恐怕不少中国学生都是记忆大师。回顾一下大学之前的生活,我们不少人经历过一周不止一次考试日,一次考上六门功课的生活。上一个小时你还在做汉字正音,下一个小时开始答写地质年代。我们也算是热衷记忆的民族,全国都有小孩背诵唐诗的风气,要是能长篇背...
-
用记忆法启蒙强大专业知识
25有用 0无用 锡兰公国 2012-03-24
在书的尾声, Joshua批判性的审视了记忆法的功利作用:记忆法的短见是把记忆本身当做目的,比如参加American Memory Champion,3分钟背出150位无关联的数字。这样的记忆法是没有任何实用性的,尽管在比赛中得了冠军,在生活中还是会习惯性的忘记重要的事情。不过,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之后...
-
practice makes perfect
8有用 0无用 stchenhua 2011-12-14
每天要花一个多小时在公交车上,看paper什么的又觉得比较悲催,于是想找本稍微不那么娱乐的书来看看。这本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是Amazon的年度non-fiction十大,写作者的一个独特的亲身经历:从一个采访美国记忆锦标赛的普通记者到成为这项赛事的冠军。在叙事的过程中...
-
首次接触记忆术
7有用 0无用 小Q 2012-10-16
看港剧《读心神探》的时候,有一集讲述某位记忆力高超的女子利用记忆宫殿进行谋杀的故事。什么是记忆宫殿?记忆术是什么?利玛窦是谁?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买了有关记忆术的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与爱因斯坦月球漫步》。这本书的作者是乔舒亚•福尔,是2006年美国记忆力比赛的冠军,本书在2011年被评为亚马逊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