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第二本的摘录,是针对十几岁的孩子,内容一样富有哲理和教益,值得每个人去读,不论你是否是父母。
因为学会和孩子沟通,你才会能更好理解和人沟通。
在中国为什么写不出这样的教育好书,真值得我们教育专家好好反思,我们从来不认为孩子是个人,而是个孩子,需要自己居高临下去教育,这样的教育不要也罢。
-------------------华丽丽的分割线------------------
我们没有办法赢得与自己孩子的战争。时间和精力在他们一边。即使我们动员起所有的力量,并且赢了一次战斗,他们也能用可怕的报复来反击。
所有的父母都容易受到(孩子的)攻击,他们不能通过攻击来战胜孩子。只有一个办法能让父母战胜孩子:通过赢得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会对人生进行沉思。我们会根据事实和逻辑进行思考,并将其概念化,进行论证和推理。在家庭之外,这些都是对待生活的有效工具。然而,对于我们自己的孩子,这些工具就失效了。在家人的关系中,逻辑是有局限性的:它不能温暖人心。
十几岁的孩子对不请自来的关注和建议感到愤怒。他们努力让自己显得成熟、独立和自主。他们需要感觉到,不需要父母的指导,自己能够找到自己的路。(父母的)帮助会被看成是干涩;关心会被看成是被当小孩子对待;建议会被看成是发号施令。十几岁的孩子把自主看的高于一切,尽管对自主还有点恐惧。任何干涩他们自主的人,都是他们的敌人。
十几岁孩子的父母面临一个两难的困境:在帮助被怨恨时,如何提供帮助;在指导被拒绝时,如何提供指导;在关注被当做攻击时,如何进行沟通。
许多十几岁的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雷达,可以探测出什么事情会激怒他们的父母。令人无何奈何的是,父母们都毫无例外地会依次采取下面这些令人绝望的措施:首先,我们会变得强硬起来。如果这不管用,我们会转而对孩子和善。如果还是没有效果,我们会跟孩子讲道理。如果孩子听不进温和的劝说,我们会求助于挖苦和指责。然后就是威胁和惩罚。这是一种让双方都沮丧的惯用伎俩。
青春期的目的,是为了释放个性。孩子们的个性正在经历必需的变化:从儿童期的有组织,经过青春期的无组织,到成年期的再组织。
让一个人痛苦的事情,也在痛苦着全人类。寻找自己的身份,是每一个十几岁孩子的人生任务。(对青春期的困惑)孩子渴望的是体验,父母给他的是解释。
父母可以通过容忍孩子的不安,尊重孩子的孤独,接受孩子的不满,来帮助孩子。最好的帮助,就是不要刺探孩子。正如诗人卡里纪伯伦所说:“真正善良的人,是不会问赤身裸体的人‘你的衣服在哪里?’不会问无家可归的人‘你的房子出了什么事’”。
十几岁的孩子不希望别人马上理解他们。无论我们多么明智,在自己十几岁孩子的眼中,我们对的时候都不多。
聪明的父母都知道,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争吵就像与激流搏斗一样,只能招致失败。
很多父母相信,为了孩子好,应该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的缺点。这种真诚的行为,最终会扼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如果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被迫公开承认这些缺点,他就再也不想私下改正了。
正如一个十几岁孩子所说的那样:“做错事会让人有一种满足感,这是那些乖孩子永远体会不到的”。
一些父母过于执着地向孩子证明自己怎么对了,哪里对了,以及为什么对了。这种做法只能带来痛苦和失望。如果态度是敌意的,事实就不会让人信服。
维护孩子的隐私,我们就是在表明自己对孩子的尊重,是在帮助他们脱离我们,帮助他们成长。
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不属于对方,每个人都只属于自己。
父母的表态应该只有一个信息:要么是明确的禁止,要么是亲切的允许,要么是一个开放的选择。从真正意义上讲,我们无法让孩子为未来做好准备,而只能帮助他们处理当前的事情。
在面对生活中发生的危机时,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都必须自己找到解决办法。我们无声的爱,就是对他的主要支持。建议会被拒绝;讲道理会被怨恨;即便是温和的警告,也会当作是对个人的冒犯。有了父母的爱和尊重作为保障,每个十几岁的孩子都必须独自冒险上自己的人生旅程。关切的父母,最好是充满自信地站在一旁等候。正如一个17岁的女孩说的那样:“当我回想时......你们似乎什么事情也没做,而只是在我身旁。然而,如同一个港湾一样,它任何事都不做,只是静静地在那儿张开怀抱,等待游子归来。”
向十几岁的孩子表面沟通和交谈的富有成效的方法,是父母的责任。比如:1、专注的倾听;2、复述对方的要点;3、不要批评和骂人;4、陈述自己的观点。
承认感受并映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一种人际技巧。然后这不是骗人的花招,也不能机械地加以运用。只有以关心和尊重为前提,这个方法才能有帮助。在人际关系中,有帮助的永远不可能仅仅是技巧,而是运用这些技巧的人。没有同情和真诚,技巧是没用的。
很多大人愿意指控孩子。我们不能让孩子没有辩护人,这样对孩子不公平。除了父母,还有谁更适合作为孩子的辩护人呢? 可是,很多父母的行为却好像他们是孩子的控告人一样。在任何争论中,他们维护的都是别人,而不是自己的孩子。(在中国,也有很多相反的极端例子)
在情感平静下来并且心情转变之后,才更容易解决问题,恢复融洽的气氛。陌生人对孩子的头脑说话,父母对孩子的心说话。在孩子处于情绪激动时,造成麻烦的七种沟通方式有:
1、讲道理,如生活不是那样的,你可能得尝试5次,甚至是10次、2、说些陈词滥调,如你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3、拿我来说吧,我在你这个年纪时、4、贬低事情的价值,小事一桩,这算什么?5、你的问题在于...6、自怜自艾。亲爱的,我的心都碎了...7、盲目乐观。一切都会好的。如果你错过一趟车,很快就会来下一趟...
父母对十几岁孩子的话,通常会是两种反应,要么赞同,要么不赞同。然而,对孩子最有帮助的回应通常是不带批判的。这种回应,既不包含赞扬,也不包含批评。相反,要确认孩子的感受,认可孩子的期望,并承认孩子的观点。
如果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就会学会责备自己,并挑别人的毛病;学会怀疑自己的价值,并贬低别人的价值;学会怀疑别人,并期待人人倒霉。
当我们在一条路上转错了弯并迷路时,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批评。在这个时候,由别人分析并评价我们的驾驶技术是无益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友善的人给我们指出明确的方向。
有益的批评不会指向人格,而是要处理面临的困难。它绝不会对个人进行攻击,只会就事论事。
滥用形容词对孩子的人格进行攻击,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一个总被人说“笨”的十几岁孩子,就会将这种评价纳入到他的自我形象中。他就会放弃那些需要灵活性的运动或其它消遣活动。他会相信,自己永远不可能擅长这些事情。
当出现问题时,不是说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的人格或性格的正确时机。
批评别人的人格就像懂手术一样,总会造成伤害,有时甚至是致命的伤害。
一种最广为流传的错误说法,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个人善良、残忍、聪明、愚蠢、精力充沛、冷漠、等等。然而人们不是这样的。人就像是一条河流,每条河都会这里窄一点,那里水流快一点,这里慢一点,那里宽一点,有时清,有时凉,有时浑,有时热。人也是如此。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人的所有特点,有时会呈现出这个特点,有时会呈现另外一个特点,人经常会变得不像自己,而同时他仍然是自己。
我们有那么多描述愤怒的词汇,但我们却在努力地压抑愤怒。由于长期错误地对待愤怒,这一相当自然的情感被当成了不正常的。很多父母认为愤怒是邪恶的。
在某些时候,不生气表明的是漠不关心,而不是爱。有爱,就无法避免生气。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孩子能经受得住劈头盖脸的怒斥和我们猛烈的攻击,而是说,如果我们的愤怒表达的是:“够了,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孩子就能从中受益。对十几岁的孩子,最好不要过度容忍。在我们感到被激怒时,如果我们继续表现得很友好,我们传达的就是虚伪,而不是和善。我们可以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愤怒,而不是尽量将其隐藏起来。
做父母的不要压制自己(对孩子某些行为)的愤怒,愤怒是一种自然的情感,父母要学会的是不带侮辱地表达愤怒,这并不容易。
赞扬不是奉承,奉承是不真诚的,是为了得到好处。称赞是对一个人或一个行为真诚、积极的评价。然而,某些真诚的称赞仍然可能带来与预期相反的结果,可能造成不舒服、焦虑、内疚和不端行为。为什么十几岁的孩子对赞扬这么戒备呢?因为赞扬是一种评价,而评价会让人不舒服。评价者处于审判的位置上,而被审判者会感到焦虑。
当孩子写了一首好诗时,赞扬诗,不要赞扬写诗的孩子。
赞扬就像批评一样,也会成为破坏性的。“你总是这么好。”“你总是这么慷慨。”“你总是这么诚实。”这种赞扬会造成焦虑。这会给一个人加上不可能履行的义务。没有人能总是那么好,那么慷慨,那么体贴。那就不是人了。
评价人品或性格的赞扬,是令人不快的,不安全的。描述努力、成就和感受的赞扬,则是有益的,安全的。
与很多父母的做法相反,最好不要把批评和称赞混在一起。对待真诚的赞扬,或真诚的批评,要比对待将批评和赞扬不诚实地混在一起更容易,也不那么令人困惑。
描述,不要评价。要对待事件--不要描述品性。描述感受,不要评价孩子的性格;对成绩进行客观现实的描述,不要美化人。
作为父母,我们会对人生进行沉思。我们会依据事实和逻辑进行思考,并将其概念化,进行论证和推理。在家庭之外,这些都是对待生活的有效工具。然后对待我们的孩子,这些工具就失效了。在家人的关系中,逻辑是有局限性的:它不能温暖人心。
十几岁的孩子反对虚假地受人欢迎,这是他们的光荣。如果需要他们永远伪装自己(来得到别人的欢迎),这代价实在太高了。父母不应该强迫孩子孩子去追求受人欢迎。我们的价值观,应该支持对自己的感受的信心,以及在必要时特立独行的勇气。
十几岁的孩子不应该被迫去参加一些交际。应该允许他们继续喜欢棒球,而不是派对;喜欢读书,而不是跳舞;喜欢钓鱼或潜水,而不是约会。喜欢这种场面的是成年人,他们很享受把孩子的笨拙当成可爱。(中国的家长似乎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热衷参加各种电台比赛,稍微大点又不准他们参加任何派对)
一位妈妈看到自己女儿爱上一个肌肉男时:当你担心着女儿正在犯一个错误时,你很难保持冷静。但我很清楚的知道,我的直接干预只会促使他们在一起。我希望,她天生的好品味最终会获胜。
作为大人,我们的责任是给孩子设立标准,并表明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十几岁的孩子需要知道我们尊重什么,以及期待什么。当然,他们会反对我们的标准,抵制我们的规则,并试探我们的限制。事情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一个孩子能够通过盲目地服从父母而成熟起来。十几岁的孩子对规则的怨恨是可以理解的,并且是可以容忍的,我们不能期望他们喜欢我们的禁令。
我们要尊重自己十几岁孩子的观点和态度,我们不贬低他们的梦想和愿望,但是我们保留阻止和改变他们某些行为的权力。我们大人是孩子友好的监护人,我们邀足够关爱、足够坚强,以及忍受他们对我们的暂时憎恨。
给孩子的性教育分两部分:知识和价值观。价值观最好在家里教给孩子,知识最好由专家提供给孩子。
不要让自己成为(男人泄欲的)工具,是女孩子的一项任务。不要把一个女孩子当作物品来利用,是男孩子的责任。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要知道,在爱和性中,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公平的。
手淫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在隔绝状态中,一个人不需要取悦任何人,只要取悦自己,没有跟任何人的亲密,只有一种虚假的自主。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幻想的支配下,立即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种幻觉不是灾难,但也不是一个胜利。作为一种暂时摆脱紧张的方式,手淫是有益的,但是它很容易变成努力和探索的替代品,成为失望和挫折的一种安慰剂。
爱和性并不是同样的情感,但有智慧的人会把两者结合在一起。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2–如何对待十几岁的孩子
对“孩子,把你的手给我2–如何对待十几岁的孩子”的回应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Ⅱ》热门书评
-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2–如何对待十几岁的孩子
2有用 0无用 秋叶 2011-02-14
这是《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第二本的摘录,是针对十几岁的孩子,内容一样富有哲理和教益,值得每个人去读,不论你是否是父母。因为学会和孩子沟通,你才会能更好理解和人沟通。在中国为什么写不出这样的教育好书,真值得我们教育专家好好反思,我们从来不认为孩子是个人,而是个孩子,需要自己居高临下去教育,这样的教育不...
-
感觉与第一部类似
0有用 0无用 静待鹏程 2014-06-04
和第一部相比,虽然针对的是不同年龄的孩子,但我觉得两本书讲述的方法其实类似,都是在尊重的基础上承认并认同他们的情感,有点类似三段论。其中有些例子也雷同。有一部分专门涉及孩子吸毒一类,与中国实情相比不太实用。总体看来,感觉看第一部足矣。这本想翻翻也行。...
书名: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Ⅱ
作者: [美] 海姆·G·吉诺特
副标题: 与十几岁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
译者: 张雪兰
出版年: 2010-11
页数: 158
定价: 21.00元
丛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ISBN: 97875502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