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灵修> 冥想的艺术> 寻求终极的快乐……

寻求终极的快乐……

对“寻求终极的快乐……”的回应

skyherry 2014-03-31 12:52:22

冥想只是一种工具,打开认识世界的方式,所以不能把它当做目的,执着于空,同意楼主关于“以知为主”和“以行为主”的说法,这和道家并不冲突。

aijia彦 2011-12-25 22:24:26

冥想,就是闭上眼,不动思绪,打开心灵,用心灵去感觉

aijia彦 2011-12-25 22:22:40

看破,也是一种大智慧,无忧虑恐惧,自己能解决的尽力,不能的,让老天去处理。
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雾如电。
说道信仰,我怀疑信仰但又很在意自己没有信仰
不如放开,不要追究自己有无信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云在那,我在这,水面有云的影,我还在这

aijia彦 2011-12-25 22:14:05

灵,金刚经里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智,感恩
爱,——有感情,生命就有张力。——人,诗意地居住在这大地上。

himiko 2011-10-16 17:33:39

2) 以行为主: 我切身体会, 知达到一个层次后, 如果还是囿于知本身躯纠缠, 似乎就只能原地转圈, 再没有办法跃升. 这个阶段就必须以行为主;
为这句话喝彩,这是我现在要开始去体行的阶段。感谢。

周林 2011-10-16 01:47:54

谢谢楼主,无意中在图书馆看到的书,很幸运看到这本书,也看到这到个好书评。现在的生活慢用下来,有活在当下的意识和行动,书还在慢慢看,

瑜伽 2011-04-16 22:05:28

这是我见过的最好书评,可见这本书让读者感悟!值得一看。

尽风雅 2010-09-20 16:05:49

书中很多话,给人当头一棒的感觉。从逻辑的角度说出来,很有智慧,很有说服力。人,如果脱离不了“我”,脱离不了“以我观之”,永远无法真正理解空性。

D.B 2010-07-13 09:21:14

  回答ls的问题:
  
  1、人离开厨房了,厨房里的杯子是不是就不存在了。我的理解,人离开或不离开,其实都没有一个所谓的“杯子“。唯物和唯心不矛盾,心物本一元。真的要解释,我的水平远远解释不清楚。这个要对佛家的唯识深入了解才行。
  
  2、人活着的意义是不是为别人解脱痛苦。这个其实是佛学里面所说的“发愿”。别人快乐可能并不是你快乐的直接原因,人真正快乐的状态来源于对 “小我”执著的摆脱。而帮助别人快乐的“发愿”,就是摆脱小我的一种最直接积极的方式。

yixin 2010-07-13 08:52:18

冥想能让人宁静,越来越接近真实的自己。书上提供了许多有助于深度冥想的贴士,以及一些冥想的内容,很让人受用。只是我仍疑惑,我能否把作者的意思理解为一种唯心主义呢?没有观察者就没有对象,因此“我离开厨房时,厨房里的杯子就是不存在的”? 另外作者提倡人要为他人而活,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别人解脱痛苦。诚然,我们不能否认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无可取代,但是否绝对到作者所言呢?

sinclear 2010-06-01 09:53:21

我也是赞成的。我曾经花了很多的时间才在脑中构建了自己的世界,我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观,自认为我的见地足够深刻了。想的太多,而却没有关注事情的完善,和人的相处。最近是我希望自己走出去的阶段,很是痛苦,但我相信我可以改变。我们都可以改变。

D.B 2010-05-24 12:17:11

行九思一, 这个说法我很赞同

我认为 整个过程可以有以下两个阶段:

1) 以知为主: 这个阶段, 处于启蒙. 这个知, 也是行的一个根本;

2) 以行为主: 我切身体会, 知达到一个层次后, 如果还是囿于知本身躯纠缠, 似乎就只能原地转圈, 再没有办法跃升. 这个阶段就必须以行为主;

有句话叫做 "福至心灵", 悟性上那个"灵机一动", 似乎都必须是建立在足够的正确行动基础上. 我现在已经不会只纠缠在一些概念和想法上了, 每天早晨起来, 读几段 <道德经> , 然后就把剩下的精力主要用在行动上了.








俺倬悢 2010-05-24 11:27:23

我支持人去冥想,去思考,但是我不赞同人有目的地去冥想,去思考,要多悟无心插柳之妙,多弃有心载花之累,这样就符合了道家所说的“无为”,佛家所讲的“顺缘”,就像我和楼主的这番交流,本就是无意见看到,然后随意间探讨,我想这应远比有心求遇所得到的体会更妙一些。
  
  
另外,我思故我在,但我行我更在。所以与其坐思,不如立行,而且两者应平衡进行。
  
  
可如何平衡?依我切身经历实践看来,应行九思一,即90%时间花在行道上,10%时间花在思道上,顺其自然而又引其自然,唯此,或可至臻境也。
    共勉

D.B 2010-05-21 16:57:04

最后加多一句

冥想 其实就是佛道的打坐 只不过加了个现代的词汇

道家打坐的目的: 静到极致, 天一生水,然后督脉任脉通, 然后长生不老;

佛家打坐的目的: 观心. 能够在流动不息的心念中, 找到那个 "前念已灭, 后念未生" 的地方 然后驻在那里 驻得越久 精神力就越大 越能悟通生死;

这本书里的冥想: 实际上是化简后,平民化的佛家方法. 试图通过各种不同的冥想练习, 让人们从精神上有所领悟.

D.B 2010-05-21 16:44:36

呵呵 谢谢楼上这么认真的回复。

你的几个问题,问得很好。这几个问题,我绝对问过自己,但是没有答案。如果说要追溯到神灵创造终生的目的,佛教里好像把这个叫 “第一因”,对人所有眼花缭乱的分析,也都止于这个“第一因”。也许佛陀自己本身也悟不到。

关于“空”性本身,文字本身的局限对人有误导。“空” 不是人追求的一种目的,而是描述大千世界宇宙万物根本属性的一个状态。佛学里的 “空”的概念,太肃杀。我目前不去碰它。但这本书里,是从逻辑的角度,去分析 “空”的状态,我觉得很有启发性,不妨一读。

最后,我觉得作为世人,必须有一个地方能够安心立命。目前我比较认可的并不是佛学说,而是梁漱溟的:“人的本性不是贪婪,也不是禁欲。不是驰逐在外,也不是清净自守。人的本性是很自然很条顺很活泼如同河水流了前去。凡是人在其生命的某一点上,值得旁人看见,佩服,点头,崇拜或是感动,就因他在这个地方生命流露精彩。大约人都蕴蓄着一团力量在内里,要籍着一种活动发挥出来。而后这个人的一生才是舒发的,快乐的,合理的。”

共勉

俺倬悢 2010-05-21 16:22:16

冥想就是追求生命的本意所在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不是有点植物人的感觉呢?
道家说,万物归一,佛教讲,万法皆空,而以楼主的阐述看来,书中作者追求的貌似也是一种空灵静喜的状态,可是如果声明的本质如果真的是空是静的话,那为何还要有世间呢?就像游离在星空中的微尘一样,无形无息,无去无来,历经亿万年的浮浮沉沉依然不变,它不可谓不空,不可谓不静,如果众生都抛弃七情六欲,而追求这种所谓的神性境界,那神灵创造众生的意义又何在呢?创造你就是为了让你寂空?可道家提倡慈,佛家提倡善,基督也提倡爱,难道慈、善、爱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变成一粒游离在虚空的尘埃?
个人认为,真正的快乐不在于追求,不在于冥想,而是在于活着。活,即快乐。纵使在此过程中,你会经历爱恨情仇等俗世情感缠绕,但只要活着,你就是快乐的。无所谓高尚低下,只有心知与不知。

D.B 2010-05-18 12:59:23

回楼上的 有很多具体的方法
催眠 就没有了

oweninho 2010-05-18 12:16:12

冥想和催眠,一直都想尝试。。。不知书中有没说如何冥想打禅~~

D.B 2010-05-18 09:29:26

谢谢himiko的评价

D.B 2010-05-18 09:28:43

没搞过瑜伽 不过有练习静坐 呵呵

himiko 2010-05-17 22:07:38

谢谢如此精彩的述评。能被一本书有如此的吸引我想是因为它真正的触及到了灵魂最隐秘却亟待被证明的某些期待。专注力的联系也是对身在当下最好的体验吧。

轩尼诗人生 2010-05-17 21:45:41

专注力是能力和能量,是需要锻炼和积累的。专注力可以通过瑜伽的呼吸练习法训练,辅以简单的身体动作。

D.B 2010-05-17 16:30:52

冥想并不是要让人陷入意识流. 相反是要专注于意识流的一个点上. 如果说具体点,是达到一种能够把心念控制在 "前一个念头消失, 后一个念头还没有到来" 的静止状态. 达到了, 你也就会意识到, 所谓的存在感是什么了.

色彩 2010-05-17 16:24:22

这样太久会不会陷入意识流?这样很痛苦,所以我们去锻炼身体,让身体消耗一点,让意识流动得慢一点,我要存在感

《冥想的艺术》热门书评


书名: 冥想的艺术
作者: [美] 克丽丝蒂·麦克奈丽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译者: 夏理扬
出版年: 2010-4
页数: 212
定价: 26.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1004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