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灵修> 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 台湾忘忧草读书会对本书的读书记录

台湾忘忧草读书会对本书的读书记录

对“台湾忘忧草读书会对本书的读书记录”的回应

野兽爱智慧 2010-01-20 01:11:55

[忘憂草讀書會] 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 - 會前資料 2003-08-08
書名: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

相關人物介紹

一、 海倫及史考特‧聶爾寧(Helen, 1903-1995, & Scott Nearing, 1886-1985)


Scott Nearing曾任美國賓州大學經濟學教授,及俄亥俄州托里多大學文理學院院長兼政治學教授,皆由於政治觀念與言論過於激進而被開除,之後即倚賴寫作、演講等工作為生。
Helen Nearing 出生於東海岸紐澤西州富裕家庭,獨立、聰慧而富奉獻精神,在Scott去世後仍獨立經營「美好生活中心」(The Good Life Center),1995年在居住的山區小路上因車禍喪生。
1932年出於愛與理想,這一對靈魂伴侶離開紐約市的繁華喧囂,隱逸到窮鄉僻壤,展開他們歷時一甲子的農莊田園生活。素食、反戰、自給自足、倡導社會正義與和平主義,Helen & Scott Nearing夫婦親身踐履、體現了一種質地真樸而有意味的生活方式,並且因此被視為六O年代「回歸自然運動」的先聲。

二、 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1895-1986)


出生於印度一戶婆羅門家庭,1909年,克里希那穆提十四歲時,在阿迪亞爾附近海灘遊玩時,被一組織「神智學會」中一個叫賴德拜特的通靈人,發覺他的靈光色彩極為純淨,完全沒有絲毫的自私色彩,於是在經求克父親的同意下,他和弟弟尼亞被帶到「神智學會」,克被這組織選定為再來的彌勒尊者的第三個容器。
在「神智學會」的安排下,克過著和以往在印度完全不相同的生活,他被嚴格的保護著,沒有人可以碰觸到他。他有私人教師,穿著上等的衣服,被教導優雅的舉止,學習流利的英文和法文,多年後成為許多人的精神導師,思想對不少人影響極大。
1986年因胰臟癌去世,生前交待在他死後不舉行任何的宗教儀式,不禱告,不鋪張,也不出殯,更不要為他的骨灰建立紀念碑。留下許多著作及對談錄,中文譯本大多為方智出版社出版。

三、 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


美國作家、詩人及思想家,出生於麻薩諸塞州康科特鎮,1837年畢業於哈佛學院,學生時代與愛默生(Ralph W. Emerson, 1803-1882)相識,成為超驗主義(Transcendentalism)的重要人物,其思想受東方哲學影響至深,尤其是道家的崇尚自然無為。Thoreau 44歲死於結核病。
Thoreau生前鮮為人所知,作品主要來自日記,絕大部分在死後才出版,生前只出版兩本書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s(1849)和代表作「湖濱散記」(Walden, 1854)。
五○年代積極參與廢奴運動,幫助黑奴逃亡,並發表文章或演說批判蓄奴制度,對英國工黨、印度甘地、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等人,均有深刻的影響。

四、 台灣簡樸生活實行者:區紀復(1942?- )


出生於戰亂中的澳門,1964年台大化工系畢業後留學瑞士,以一位研究高分子化學的化工博士身分,經過長年深刻的反省和體悟,在1988年毅然放棄台塑集團的高薪工作,選擇到花蓮鹽寮海邊,過著克勤簡樸的生活。撿拾漂流木、廢門窗,一手建立起心目中的生活淨土。他揚棄塑膠、玻璃製的瓶瓶罐罐,也謝絕電鍋、洗衣機等家電,吃的是自種蔬果和市場撿回來的菜葉,喝的是從海岸山脈挑回煮沸的泉水,一切回歸到生活的最初狀態──勞動、靜心、珍惜自然,是近年來台灣簡樸生活運動的先驅地。不少同好者把鹽寮淨土當成重新學習的出發點,來此小住幾天,體驗“不傷害大地”的生活方式,同時藉由每日的閱讀、反省、靈修、洗滌身心。著有「鹽寮淨土」、「簡樸的海岸」。

【以上資料收集整理自書內小傳及各相關網站】

延伸閱讀:

農莊生活手記/The Good Life;Helen & Scott Nearing著,高志仁、梁永安譯;立緒文化,1999
湖濱散記/Walden;Henry David Thoreau著,沈漠譯;寂天文化,2002
簡樸的海岸:鹽寮淨土十年記;區紀復著;晨星,2000
墨瑞的最後一課;Morrie Schwartz著,閻慧群譯;雙月書屋,1998

《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热门书评


书名: 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
作者: [美] 海伦·聂尔宁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副标题: 回归自然的简单生活典范
译者: 张燕
出版年: 2010.6
页数: 344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040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