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啊,找到你自己吧”,希腊神山上的铭文这样告诫人们。企业管理大家德鲁克在书中也多有表露此类观点,即“正确认识企业自身,才能为管理创造更多实效和有用的管理学方法、手段”。认识自己,通常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最困难的环节;不论你是作家、还是画家、亦或是个理发师,都难以亲手创造自己满意的自己;所谓创作,不过是把自己的想法用现实的物质材料模板概念化、具体化并提醒在思维里,所以作家、画家和理发师都只能把思维转化在作品上,而无法柔和镜子里面的自己。说来也怪,古文中“人贵有自知之明”,今天看来确实有几分道理。
哲学上的某个研究分支把人自己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一直不大明白这三个分类的具体含义。在《菲洛梅娜》里面,似乎有阐述这个“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逻辑关系;通过自我的寻找,菲洛梅娜发现自己一生无法释怀的,是一个生与死消息和疑问;寻找到自身本我的动因和想法,完成一生一次的寻找,最后似乎走向了“超我”的境界,却是不然,幸福来的太突然总会昭示着悲恸的哭天抢地。无论是电影里面的“一个母亲寻找儿子的过程”还是文字带领的“一个儿子寻找母亲的过程”,都是悲恸天地演绎出来的一世繁华。经历过这般痛苦、幸福、愉快、痛苦的交织,只有眼泪是远远不够的。
很奇怪,所有留下来的文字记载、故事典故、生命哲理,都是以悲惨和凄凉来抓住人心的。心理学家曾对这一现象做过研究,给出来的答案是“人天生对悲观情绪有天然、本能的同情,而对幸福时刻温馨场面缺少记忆因子”,或许是这一个原因,或许我们只是看到了肤浅的表面而更不就看不懂故事真正的含义。不管是肤浅还是原本的认知,在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时间的填充和空间的满足,进而有了思考和辨析,这,或许是残存的最好证明了。悲观失望总让人刻骨铭心,因为泪水有天然的记忆因子属性;读这本《菲洛梅娜》只有眼泪是不够的,我们或许无法完全理解那种痛楚的感觉,但或许能代入文字的角色,用心演绎一份绝世的芳华。
整本《菲洛梅娜》除了名字翻译比较俗套之外,内容文字流畅,思维逻辑缜密,语言和故事绝佳,算是我见过的翻译上乘之作。不过,外国人用名字做物体的名字还是比较符合西方给个性化思维的,个人的解放才能促进全人类的解放,所以你很少看到张三定理、李四规律,但西方经常能看到“彼得原理”、“伦琴射线”,关于书名的吐槽还不如说是文化的差异吧。整本《菲洛梅娜》给人以思考的素材,爱是什么,书中不言自明。
寻找真实的自己
对“寻找真实的自己”的回应
《菲洛梅娜》热门书评
-
绝不原谅
26有用 0无用 张躲躲 2014-11-24
受了同名电影《菲洛梅娜》和本书内容简介的误导,我误以为这本传记小说本身就是讲菲洛梅娜寻找失散五十年的儿子的故事。但是真的把整本书看下来,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这是一本太厚重的书,涉及好多宗教、历史、社会和心理学问题,“寻子”反倒成为一个引子。天主教的生育观和伦理观成为整个故事的引线。整本书的写作风格走的...
-
一场艰难痛苦的寻亲之旅
16有用 0无用 蓝晓潸 2014-11-17
今日随手翻手机里的新闻时看到一则说夫妻苦寻被拐儿子十年,终在离自己家不到4公里外的邻村找到。照片中的一家人抱头痛哭的场面让人的心揪成一团,但看完新闻后又重重的松了一口气,由衷替这一家人感到高兴。虽然经过了十年漫长的寻找与等待,这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言说,但总归是在有生之年一家团聚,结局圆满。我们总是看到...
-
“菲洛梅娜”不仅是失乐园,更是麦克的现代政治哲学
14有用 0无用 段小七 2014-12-29
《菲洛梅娜》是英国记者马丁•西克史密斯的纪实作品。说的是1952年,一个叫菲洛梅娜的天主教徒的未婚生孩子麦克,三岁时被爱尔兰的尚恩罗斯修道院强行与母亲分开,送往美国天主教徒家庭领养。之后五十年中,麦克活在“被母亲抛弃”的心理暗示中,一生都在梦想着寻找生...
-
一个人的历史
12有用 3无用 小R_优雅de刺猬 2014-11-08
大学的时候(唉,现在知识框架貌似还停留在那个阶段),每一本教材,都在叨叨人口普查数据,当时特别不理解,总觉得那数据靠谱么?不就是查黑户么?如果是经常看The Economist的选手,也会经常看到分析demographic figures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老外为啥这么看重人口普查?汗颜的是,读了...
-
寻找真实的自己
10有用 16无用 胡阿忧 2014-11-18
“人啊,找到你自己吧”,希腊神山上的铭文这样告诫人们。企业管理大家德鲁克在书中也多有表露此类观点,即“正确认识企业自身,才能为管理创造更多实效和有用的管理学方法、手段”。认识自己,通常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最困难的环节;不论你是作家、还是画家、亦或是个理发师,都难以亲手创造自己满意的自己;所谓创作,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