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有高度的连续性,很少有“改朝换代”的情形。
1、土地所有制
除了先秦、北魏--中唐的300年为公有土地制度外,其余各历史时期土地均为私有制。均田制之所有不能持久,原因在于:
1)耕地面积不急人口增速,人均面积减少,造成人力巨大浪费;
2)变相私有土地(永业田、赐田)的扩大;
3)战乱;
2、公田在历代的比例
各朝都有屯田、赐田、学田、职田、皇庄等,以国初公田比例最高(洪武时占总耕地面积的1/7)
3、历代耕地面积(百万倾)
西汉时506;逐步上升,到明初为522;乾隆为989;民国1143;
4、历代人口数(百万)
平均人口年均增幅为1%; 西汉59;西晋19;盛唐52;从宋开始,战乱期减少,北宋121;明初60;万历200;清初80;鸦片年426;
5、人均耕地面积
北宋之前大体保持10亩,北宋后螺旋式下降,至清朝为2.9亩;
6、土地分配
1)赋税的累退性促使土地集中,田赋并不高(10%),但人头税过重的结构,使得普通业主投献土地给无需缴纳人丁税的特权阶级,唐以后逐渐改进,清摊丁入亩和严格控制特权,改善了土地分配结构;
2)商业发达(资金流向购买土地)和人口增加使得土地需求急剧增大,使得土地分配趋向于小业主,大地主很少 (人口压力);
无地贫民的比例:北宋40%,明朝30%,民国19%;
7、农业经营方式:
历史上从农奴制经营逐步转向为出租式,租金为50%的年收益;
租金模式从定额制----分益制----定额制(清)
人口增长是土地模式变动的最重要原因,人口压力下,土地日益平均化,很少大地主,但同时由于人均耕地的螺旋式下降,无论是自耕农还是小业主,社会整体趋于贫困化。
中国土地制度历史
《中国土地制度史》热门书评
-
中国土地制度历史
9有用 0无用 八卦 2009-03-17
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有高度的连续性,很少有“改朝换代”的情形。 1、土地所有制 除了先秦、北魏--中唐的300年为公有土地制度外,其余各历史时期土地均为私有制。均田制之所有不能持久,原因在于:&nb...
-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私有传统
6有用 0无用 缘远 2011-12-30
近年以来,由于“三农问题”、土地纷争愈演愈烈,土地私有利弊之争随之而起。到底是维持有名无实的集体所有,还是索性效仿当年默认“土地承包”的做法,放开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围追堵截,授民以土地产权,买卖自用、听其自决。两派都占据为民请命的道德高度,各执一端,闹得不可开交。倡行土地私有者的理由是:目前的土地集...
-
赵冈先生的著作开始在国内出版主要是有:
2有用 0无用 期待按钮 2009-02-26
赵冈先生的著作开始在国内出版主要是有: 1.《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和地权分配》,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2.《农业经济史论集——产权、人口与农业生产》,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当然还有上面有位仁兄提及的“《中国经济制度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出版” ——新星也出版...
-
很好的经济史著作, 对很多人都会有用
2有用 0无用 sung 2014-05-25
中国历史有自己的独有规律。然而不幸的是,由于历史上急切移植西方理论以及现实中炮制新理论一鸣惊人的需要,许多不符事实的先验式史观已经充斥着我们的耳朵。避免它们的影响而从历史中获得真实教益,就特别需要详实的历史资料和严肃的分析。《中国土地制度史》正是一部这样的著作,它很重要。&n...
-
乱弹
1有用 0无用 wolfhawk 2010-07-13
书很好,不剧透了,自己看。看完之后觉得悲哀,现在中国所希望的农地制度改革方向不就是像传统中国农地制度靠拢?比起来传统土地制度的精密和巧妙,现在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市场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还差很远。问题在于,传统的中国农村几千年的发展也不过如此,养活了更多人,同时陷入贫困深渊而难以自拔。解决农村问题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