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十八讲:现代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北京大学教授樊纲最新出版的经济学读物,它集结了1991至2000年的十年中,樊纲为《读书》《经济导刊》等杂志专门撰写的、介绍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文章。 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人的樊纲,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IT产业高速发展的21世纪几个年代的洗礼,经历颇为丰富。他的文字中有种超出年轻一辈的纯熟、平和之气:讲到专业,有步步为营的逻辑;谈起生活,又可以信手拈来,随意化用烂熟于心的经济学理论和典故。 书中谈到的很多问题如“经济学的理论危机”,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而“扯皮现象与科斯定理”、“经济学家讲道德吗”、“中华文明与经济学的关系”等话题,因为与当今的经济生活相近,放到现在,同样也能引起读者的好奇与热议。书中谈到的话题,很多虽然发表于彼时,对当下生活仍有指导意义。 清谈理论似乎算是一种奢侈,但或许正是在这份奢侈之中,一位经济学家才能保持内心清明,以及他毫无私利的对现实的关照。 对现实的关注几乎体现在《经济十八讲》的每篇文章之中。 比如,在第十四讲《“新经济”批判》这篇2001年的文章当中,樊纲前瞻性地提到了一些经济现象。当时正值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IT科技革命阶段,新技术风起云涌,大量网站崛起,人们都在期待一个新世界的到来。而就在这一年前后,美国主导的IT革命泡沫开始破裂,资金烧光后,很多公司不再交易,甚至没有盈利。 樊纲用理性给这种现象泼了冷水。“股市历来重复发生的一个现象,就是历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会让股市经历这么一个泡沫的阶段。没盈利、商业模式都还不知道的时候,股价就可以开始飙升。”他认为,对股价泡沫大惊小怪其实是对历史的健忘,信息技术是新的,但是经济周期的规律是旧的,是不变的,同样有着涨跌周期。总有一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泡沫公司会消亡。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惊讶地发现,樊纲早在16年前就指出,传统产业才是我们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真正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新经济”,而是如何在新技术条件下发展传统产业。“应该推动更多的传统企业上网,而不是鼓吹大家都来转搞信息产业”。 文章中提到的泡沫时代已经穿越至十几年后的今日,我们刚刚经历过一轮资本暴涨与暴跌,也似乎刚刚从泡沫破灭的焦虑中逃离。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在面对资本诱惑的同时,目光必须放长远些,有能力的经济人看似冷酷,却绝对不仅仅为利润而活。 从以上的文字,我们似乎能感觉到经济学者的沉重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樊纲用几个理由证明了经济学家“讲道德”:经济学的分析无法离开道德、价值和伦理观念:无论是经济学本身,还是一些调整改进的原理中都含有道德判断,比如“帕累托改进”。此外,经济学承认人们在判断自己是否幸福这件事上,绝对不是只考虑自己的,是与社会相关的。 但经济学家们又不能总把“道德”挂在嘴边,因为,经济学的界限,在于只在给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下进行,把个人偏好等排除在外,专门研究如何通过行为、选择、决策、配置资源等最大限度实现目标,增进个人幸福。经济学不打算改变人性,也不会越俎代庖去管社会学伦理学的事情。 (文/宇宙小毛球。发于3月25日《解放日报》书评版。)
经济学家内心的天真
《经济十八讲:现代经济学读书札记》热门书评
-
畅谈经济
4有用 0无用 咩叭 2017-01-13
这本书的专业性很强,比较不适合新手阅读,如果硬要看的话也能看懂个大概,只不过会觉得内容稍显枯燥罢了。既然内容枯燥,就说明其中的知识量巨大,没有多余的语言做铺垫,言简意赅。因为书中都是收录的作者之前发表过的中短篇论文,并且都得到过发表,所以内容官方值得相信。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
-
机会成本
2有用 0无用 斌纸 2017-01-26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人类经济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以经世致用为代表的价值观,均富、损有余而补不足为代表的平等观、交互利、义利同意为代表的生产关系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这就是经济学的魅力所在,比起物理、生物、化学,这些学科,经济学在研究规律的过程中十...
-
经济学家内心的天真
1有用 0无用 宇宙小毛球 2017-03-30
《经济十八讲:现代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北京大学教授樊纲最新出版的经济学读物,它集结了1991至2000年的十年中,樊纲为《读书》《经济导刊》等杂志专门撰写的、介绍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文章。 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人的樊纲,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IT产业高速发展的21世纪几个年代的洗礼,经历颇为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