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年前在出版社实习时给编辑老师的鉴稿文,稿子看了很久,觉得自己涉世未深,理解非常肤浅,其实即便至今,我也一样未能完全参透。恰好清文档看到,姑且贴过来罢,必有一些学院气息,在豆瓣的风格面前,似乎是严肃了一点。
----------------------------------------------------------------------------------------------------------
无论是大卖的《灰商》,还是这样一本《商人的咒》,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商界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复杂关系的把握力和参透力。一个作者连续撰写同一题材的作品,表现了他对商业社会和这个社会中的人们的关注。从当今追溯至古代,商业与商人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但又充满神秘的一个部分。之所以不可缺少,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物质生活的丰富都离不开它们;之所以充满神秘,是因为商业本身的半透明状态,以及各种可供参与者操控的不定因子和人们谈起这个话题常常出现的闪烁其词与避重就轻。
商人是商业的运筹帷幄者,也是作者在作品中极力去描绘和塑造的一组形象。而通读本书以后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在撕开一个庞大群体真实生存状态时的畅快淋漓。在阅读领域,除开铺天盖地的阐述商业本身原理和技巧的实用性书籍以外,有关商业的文学作品也不在少数,但都巧妙地避开了一些现实,缺少真正的商业小说,大多我们所熟知的商人形象也都存在于那种反贪反腐的文学作品中,人们不会把它当纪实从而对号入座,也不会觉得那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商人的咒》是直面而犀利的,以小说的载体,讲述着当前商界实际的众生相,且这个商业不是纯粹的商业,而是一个“大交易”内涵,包括政治上的,肉体上的。从这个层面上说,它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意义都非同小可,但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毕竟太过真实的东西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一个社会习惯了歌舞升平的表面安宁,或许就不那么习惯真相。有些讽刺地,这似乎又印证了书中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假,如同一个当今社会找不到出口的怪圈。书中的观点算不上偏激,只是太过写实,有着很多人们不愿意面对和承认和让其见光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这或许也是它面世的软肋。
作者的前一部作品《灰商》,是以七十年代为背景,描写三代商人的沉浮。历史总是任人评说的,于是可以无畏地尽情发挥。《商人的咒》则不同,它的所有素材都来自于当下,甚至有些许细节还是我们可以找到原型的(譬如如日中天的选秀活动),所以在面对读者的时候,可能会激起一些波澜。但是从作者的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看,小说的规范性是不够强的。小说的三要素是情节人物环境,最强调其情节性,但《商人的咒》情节相对比较散,比较平稳绵长,而之前的《灰商》,也有人指出其情节的设置比较生硬;在语言上小说应当注意其叙述性,更多的是引领读者自己去联想和思索,但作者在此书中就已加入了很多剖析的成分;就人物形象而言,《商人的咒》当中设置了很多个人物,铺陈了一个非常广大而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但就每个人物着墨的程度而言,似乎有些过于平均了,尽管以梅皓明开始梅皓明结束,首尾呼应,但是我也并不觉得梅皓明就是主角。所以说此书的社会意义应该在它的文学意义之上,作者和读者的着眼点应该都不是“故事”,而是对现实的一个总结与反映。作者在掌握了大量素材和人物典型以后,就希望将他们和他们的故事都揉在一个庞大的体系当中,而放弃刻意以一个文学的角度去厚此薄彼,也是这部书的创作意图和文本特点决定的。其次,作者的文字比较特别,知识结构比较突出。他的文字是比较深的,在描述事物的笔调上比较不那么直接,而是需要读者琢磨和思考的那种,再加上所涉及很多商业的东西,因此难以给读者通读到底的流畅感,是本挑读者的书;作者在书中表达了他对商业规则的了解和思索,也展现了他在这个领域中广博的学识和令人敬佩的洞察分析能力,从书的社会效益来看,这样的语言组织是有权威的。总体而言,作者在整体上做到了艺术上的真实再现,但从文学的角度看对情节的设置和人物形象的渲染还不是那么的深厚。
《商人的咒》像是在暗示一种宿命论。有些人是一开始就致力于商业,有些人则是半路出家,要想纵横驰骋,亦必须敢作敢为,人一旦敢作敢为了,有时候就难以把握这个度。文中的每个人都代表着当前商界的很大一部分人群,他们构筑着这个体系的庞大人脉,而如今更多领域的商业化又导致了更多的人卷入到这样的一个关系当中,并使之更加复杂。一个商人的成长史总是伴随着不断的环境变化和心理变化,这种历程或因为一突发事件戛然而止,或慢慢趋于平静,都属于作者所期望表达出的最终归宿。既然是“咒”,仿佛是逃不开的东西,霍海的死,赵思的死,元嘉的死,电视界元老的死,似乎都是预先安排好了的,也在冥冥之中有那么些许的关联。为了证明这个主题,作者设置了这些值得推敲的死因或者是下场,但由于人物多了,有些安排也未免让人觉得刻意。
小说虽然反映现实,但却不是用的平铺直叙的表现手法,字里行间都还是透着讽刺意味。这种讽刺不是明显的,既不是鲁迅的悲悯式的,亦不是当前韩寒的调侃式的,它是通过对每一个细节很细致的甚至有些癫狂的描写体现出来的。无论是里面人物的语言还是动作,甚至是一些风景和景象,作者都会用很丰富的词汇去描述,有时候会感觉很满,就像要溢出来了一样。这样的语言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显得刺激和够味,但也同时也会让人觉得有所纠结,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对于文字的掌控能力和他在写作过程中所追求的那种快感,但是有时候总觉得那是一种非小说的语言。这种类型的语言是否适合小说的环境,还是需要有个市场检验的过程,也是文学界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整部作品围绕一个“假”字展开,仿佛一语道破商界的潜规则。《红楼梦》有云:“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真真假假,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一下子又能说得清?前几年有句最红的话:“做人要厚道。”但是书中出现的各种形象,又似乎都有不够厚道的成分:商人、官员、演员……各种角色互相利用,借机上位,只为谋取自己所要的利益,利用完毕,过河拆桥,也是家常便饭。人情的虚假,产品的作假……似乎整个世界都笼罩在这样的一种气氛之中,再滋生出各种虚情假意的玩意儿。其实他们并不是没有真实地生存,没有真诚地对待彼此,也许有时候所谓的游戏人间也是生活的本相,是事情的推进让人被困在某种境遇中,也就回不去了。作者在力图描写他们之间的尔虞我诈之时,体现了一种人类社会中理智与情感博弈的张力,在对人性的处理上也还比较真实,最终还表达了一种浮华背后万物皆趋于平静的归属感,至少,是他认为所有人在经历过以后所应当有的一种状态。在这种大起大落的生活中,要么壮烈地无预兆地死去,要么大彻大悟洗净铅华。故事以梅皓明开始到梅皓明结束,他虽然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因为人物关系网实在比较复杂),但他的境遇却奠定了作者写作的前后构架,前后呼应,从平静生活中的不甘与跃跃欲试到最终经过摸爬滚打大风大浪一无所有却挣脱束缚重归平和,似乎也象征着,一圈轰轰烈烈的人间游戏过后,一切也终究会尘埃落定。
书中提到的一些或明或暗的爱情纠葛,其实也只能算是整个故事的庞大体系中的一些串场,梅皓明与白如伊,梅皓明与高菲,高菲与元嘉,白如伊与钟尚,钟尚与蓝晴,蓝晴与梅皓明……它们让整个小说的血肉丰满起来,填充了本身比较单一的事件脉络。他们的爱情或者是暧昧跟任何普通生活的本相一样,并没有过多的特别,因而从这个层面上说,本书也不是以情节取胜的。在故事的发展上,作者在基于现实的同时,自己也做了一些艺术的发挥,譬如读者会觉得很多人的下场都似乎有暗示和巧合,这也就是作者添加的戏剧色彩。这种在某种意义上有所夸张的情节,稍有处理不好,会让人觉得安排的痕迹过重,或者至少没有很巧妙地掩饰住这种人工雕琢的行为。之前有提到语言的类似特点,但我个人认为,语言的夸张是一种表现手法,是作者的风格也是作者在摸索的佐证,与情节的某些地方夸张还是有所不同,情节的设置是现实些还是夸张些更难拿捏,在这方面读者也更难取悦。
而书中所折射的现实问题,每个人都能够很清楚地感觉到,且会感叹作者的勇气与其对整个商界乃至与商界有关的任何领域及因素的宏微观把握能力与敏锐的眼光。若不是深入这个圈子又有所游离,是没有办法把事件和人物都看得那么通透客观的。商品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衍生出各种内部问题,反过来影响社会和人性。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无止境的欲望只会让这个世界更加复杂和膨胀,更多的人是受害者,当事人最终也未必受益,甚至在毁别人的同时自己被毁,这就是一个既可笑又可悲的不健全甚至扭曲变形的社会形态了。而人们正需要在这样的反思里,来好好理清楚有些路,应当怎么走。
社会意义在文学意义之上
对“社会意义在文学意义之上”的回应
《商人的咒》热门书评
-
《商人的咒》:盛世中国的救赎!!
5有用 0无用 咒 2007-10-03
《商人的咒》:盛世中国的救赎!!读完曹建伟先生的《商人的咒》掩卷长思,一幅十年商业的变迁百态的新《清明上河图》浮现脑海。和两年前读他的另一部小说《灰商》相比,作者在用深...
-
真假虚实,谁能看得清呢?
4有用 0无用 [已注销] 2009-11-21
是和我平时一贯不同的风格,可是我必须承认,这本书我看了很多遍。第一遍是从头到尾看的,然后到了后面,翻到哪,便可以随心所欲的阅读,因为每一章节每一个段落,都能带给你不同的思考。对话是睿智的,看似无关紧要的话都是在为自己商业目的做铺垫。语言是幽默的,无心的调侃让你在诙谐中看清事情的真相。作者胆子很大,能...
-
商人的宗教情结与商业社会的背叛
1有用 0无用 咒 2007-10-03
商人的宗教情结与商业社会的背叛 《灰商》之后,曹建伟50万字全新巨著:《商人的咒》不仅是一部中国商人阶层的“金刚经”;亦是一部十年中国的“盛世危言”;更是一部现实世界...
-
社会意义在文学意义之上
1有用 0无用 晃日 2009-05-29
这是两年前在出版社实习时给编辑老师的鉴稿文,稿子看了很久,觉得自己涉世未深,理解非常肤浅,其实即便至今,我也一样未能完全参透。恰好清文档看到,姑且贴过来罢,必有一些学院气息,在豆瓣的风格面前,似乎是严肃了一点。---------------------------------------------...
-
没有颜色,没有笑容!
0有用 0无用 fashliu 2008-08-08
这不是评论,这是读后的凌乱感! 翻开第一页,心灵便沉静下来!然后每一次翻开,都伴随着强烈的激荡!加上咖啡的作用,共鸣几乎达到了共振——似要振碎我的心灵,振碎我的魂,也像是患上了虚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