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源于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从事早期教育相关工作的经验。她带领我们深入当前的早期教育文化,充分暴露了当下父母的担心;如果没有合适的策略和工具,我们的小爱因斯坦可能会远远落后。
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要。而且现在有这样一句话“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就会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生怕自己的孩子会被别人落下,但是家长们有没有想过,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他人生中最好的阶段,要被逼着去学自己不喜欢的奥数,钢琴......孩子真的喜欢吗?
其实我一直认为养孩子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当你学习关于教育的东西之后,根本不存在因为你学习了,你就能把孩子教的很好。不同的孩子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实我感觉墨子所说的“素丝说”,孩子生来就好像一张白纸,但是人生来就会有自己的情绪,剩余东西的形成都是在以后的生活中所养成的,而在孩子在上学之前的阶段与家长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从而生活处处是课堂,可能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孩子的发展,那我们怎样才能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来影响孩子呢?我感觉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教材。
我们怎样才能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去教育呢?首先是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一个孩子,你会希望自己被很多的没有必要的规矩所约束吗?你会希望自己因为一点儿无所谓的事情被训斥吗?你又会希望自己的自由被束缚吗?
而以上这些都是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总是把你认为好的给予孩子,但是孩子真的需要吗?这样说的意思不是说不给孩子立规矩,只是说对于一些没有必要的事就不要多加干预了。就比如说:孩子因为玩耍把身上弄的很脏,于是这时候家长就开始生气了。但是有没有想过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爱玩的时候就把孩子给约束起来,真的是对孩子好吗?建议这样的家长去看看卢梭的《爱弥儿》,回归自然其实也很有益于孩子感情的发展。
还有当孩子存在问题而你又解答不了的时候,千万不要回答说:你以后长大就知道了。其实此时可以跟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毕竟“闻之疑始”。
有很多家长会夸一些懂事的孩子说“某某就跟个小大人似的”,虽然被夸孩子的家长会很高兴,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明明是一个孩子,为什么被叫做小大人,这真的是值得夸赞的吗?他在孩子的年纪已经丧失了孩子的天真,体会不到孩子的快乐,等到他长大以后,他还会开心吗?其实我一点儿都不羡慕天才,即使他们很聪明,但是他们真的快乐吗?希望家长们能够在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把他们当做一个孩子对待,不要期盼他成为一个小大人,因为就像“皮格马利翁效应”一样,家长也会对孩子造成这样的影响。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个关于孩子的公众号“凯叔讲故事”,由衷的希望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个愉快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