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团委活动需要我们念书写读后感,我可能不会主动选择此类书籍来阅读。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太多有关于成功的书籍,所有渴望成功的人士对这类书趋之若鹜。然而,我自己却对此类“成功”书籍缺乏兴趣。书里的成功、成才的案例,充满了太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因素,所以我认为,要在案例中总结归纳成功、成才的要素,是不合理,也是不科学的。
关于这本书,我只读到三分之一处,但总觉得索然无味,难以下咽。书里的故事,也许真实,但不贴近我的生活,那些天才也只不过是平日生活中的少数。透过他们的世界来俯瞰我们的世界,只能让我做不切实际的大梦,或是感受个体差异的自卑。
作者“凌志军”,祖籍广东,1953年生于上海,长在北京。15岁到工厂做工,16岁做农民,19岁当兵,25岁成为新华社记者。30岁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凌志军的父亲凌建华,曾任<新华日报>副总编辑,1949年后,曾任上海<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兼总编室主任,《人民日报》记者、评论员、总编室副主任、科教部主任、编委。正是父亲与《人民日报》的关系,让凌志军幸运地从千百万埋头训练者中被挑了出来,改行写新闻,并经过自己的努力一路“写”回北京——要知道,那时的他只有小学学历。以上是我从百度百科中摘录的片段。
就像所有的成功书籍一样,人们总是能看到成功人最辉煌的一面,却忘了背后支撑他们的“神秘力量”。可能有人觉得我偏题了,作者的本意是写成长并非成功,但这两件事是有连贯性的,先成长后成功,既然成功是偶然事件,那书中的那些天才们的成长经历当然也同样充满偶然性。
我知道作为一篇硬性规定的读后感,我写的这些太消极,没有正能量。其实不然。我觉得现在的人们,渴望成功,已经到了一种疯狂的境界,总希望可以找到一些书籍来作为心灵的寄托,盲目地增强自信心。但其实成功没有捷径,也没有必然性,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而言。我只信奉“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些“成功”书还是比较适合用来消遣,多花点时间去学些有实际意义的知识、技能。这也许比看一本书,继续沉迷在成功的梦里,来的更有用些。
不喜欢。。关于这本书,我的想法。。不赞同的轻拍。。。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热门书评
-
教育难,难在正视现实
22有用 0无用 秋叶 2010-09-09
我觉得教育应该有一些常识。凌志军这本《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就用故事很好地讲出了一些常识。我是很反感《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样的书,我觉得任何教育的书,带主观体验都是不客观的,可当你身在其中无法客观。每个人家庭背景不一样,成长环境不一样,我只相信成功很难复制,能复制的是成长。成长不是要你考多少分,而是让你找...
-
自信是内心的标准
21有用 1无用 小宇宙没烦恼 2009-03-30
觉得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丢失的东西就越来越多,以前的很多品质被现实磨的越来越不清晰了。其中表现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缺乏自信。生活缺少热情,每天重复着相同的生活,真的是越来越颓废。近日决定考研可是却没有斗志,想借读此书燃烧起往日的满腔热血,可是却越读越觉得伤悲。如果你想从书中收获麻雀变凤凰的励志故事...
-
平庸却启迪无限的一本书
18有用 2无用 古道 2007-04-06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平庸却启迪无限的一本书从来没有一本书能够让我产生这样的感觉,不得不说这本书不论是我在读的时候,还是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甚至包括现在想起书中内容时,它留给我的感觉都只有一个词——平庸。这本书中没有一句能够让我记起的句子,没有一个让我觉得新颖的观点,没有任何让我觉得精辟的语言,没有一点...
-
一个人的成功是好多不确定因素综合而就的结果,在中国尤其如此。
2有用 0无用 sue 2012-08-24
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成长是自己对自己的检视,成功是他人对你的认可。翻开来之后才发现,原来这本书是作者基于对微软研究院的一帮元老(书中称为“微软小子”)的采访和记录,叙述了这样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过程。他们都是非常典型的知识技术精英,都有着非常良好的天赋,优秀的教育背景,是名符其实的时代...
-
不喜欢。。关于这本书,我的想法。。不赞同的轻拍。。。
2有用 0无用 chrissyseaver 2013-07-22
如果不是因为团委活动需要我们念书写读后感,我可能不会主动选择此类书籍来阅读。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太多有关于成功的书籍,所有渴望成功的人士对这类书趋之若鹜。然而,我自己却对此类“成功”书籍缺乏兴趣。书里的成功、成才的案例,充满了太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