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青年,这个来自日本的青年,一点点由一个留学生变成评论员,变成明星,变成人尽皆知的大众人物。
外国人想在中国成名,总是那么容易,只要你有想法,有见地,如果加上有出入媒体的光鲜外表,那么你要红就太容易了。
加藤嘉一就是这样的人,他的红是循序渐进的,是日积月累的,在前面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岁月里,加藤已经为今天的曝光率做足了功课,于是一触而发。
这本书,叫《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伊豆这个地方,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山口百惠的那部电影,当年清纯的山口百惠一袭和服的样子,至今令人记忆犹新。而如今,山口已然老去,而这个真正从伊豆走出来的年轻人,叫加藤,他从伊豆来到北京,开始一段不寻常的生活。
书的前半段是写他的成长经历,一个出身商人家庭,又经历父亲公司倒闭,母亲扶养三个孩子长大,小时候的调皮闹事,到长大后的成熟稳重,让这个从日本出身的加藤,更像是一部80后的成长史,表面上,这些经历与中国的孩子有太多的相同之处,所以,有共鸣是必不可少的。而其又来自日本,这个东洋之国,与中国人有太多的干系,剪不断理还乱的头绪和瓜葛。而他的成长又是不一样的,这在书的后半段逐渐体现出来。他的独到见地,让人知道他的成长绝不是中国孩子的普遍性,但在日本却是非常容易看到。
日本的教育体制与中国还是有些不同的,虽然都有儒家思想的浸酝,但中国几十年来的改革、动荡,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让中国的孩子在成长中多少有些与众不同,他们变得自私,没有主见,不自信,但又很霸道。这种自我矛盾的成长令孩子们自己也感到困惑,但又能怎样,除了应试教育的一再推行,中国的孩子也不得不遵从这一过程,做一只不懂独立思考的鸭子。
而加藤也指出,在中国,其实学生们够聪明,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往往没有凝聚力,也就是个性太强,缺乏共性。这正是很多团体活动包括体育活动失败的原因。
这本书也提到一些中国存在的一些矛盾和现状,比如堵车,收红包,奥运,中国崛起,等等。这对于一个1984年出身的年轻人来说,这些观点实在值得人深思,而这些想法和见解,中国的孩子真的不懂,不知道吗?其实我们都明白,只是我们无法张开口,或者一张开,就被迫闭上了,所以,我们只能可悲地要等到让外国的年轻人来替我们说,而加藤这样的年轻人,又实在是太少,或许,我们真的太需要这样的声音,不仅仅是让我们直面中日关系,也让我们从中体悟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不仅仅是个人的,还有民族的。
其实我们都明白
对“其实我们都明白”的回应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热门书评
-
其实我们都明白
41有用 6无用 孙衍 2010-08-02
这个青年,这个来自日本的青年,一点点由一个留学生变成评论员,变成明星,变成人尽皆知的大众人物。外国人想在中国成名,总是那么容易,只要你有想法,有见地,如果加上有出入媒体的光鲜外表,那么你要红就太容易了。加藤嘉一就是这样的人,他的红是循序渐进的,是日积月累的,在前面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岁月里,加藤已经...
-
北大学子是社会的“精英”吗?
29有用 1无用 北京叶 2010-08-26
我几乎不写评论文字,何况是为了尚在就读却活跃在中国媒体界的一位日本青年。《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说远也远,说近也近,总之,由一位日本青年的连缀,千万里的距离也就在一二百页的纸上越过了。本书是日本青年加藤嘉一的不算严格的自传兼不算严格的政论类杂色文字,之所以说它是杂色文字,是因为他的不纯粹,一个是体裁...
-
与我同龄日本留学生的不同生活
26有用 3无用 pengze 2010-07-31
年龄是我在阅读别人经历时最关注的部分:取得网球世界第一的纳达尔才20岁,德国队第一次参加世界杯足球赛并射门得分的小伙只有22岁,像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也就26岁。因此我不断地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心态,发出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感慨,并对自己的生活提出质疑:我20出头的时候在干什么呢?加藤嘉...
-
说说加藤嘉一,也谈左右之争
19有用 1无用 李翊譞 2010-08-28
八月初的时候,加藤嘉一的新书《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在单向街图书馆办了一次新书宣介沙龙,本人亦曾出席,亲眼看到一位被自己尊敬,并心中暗暗列为竞争对手的名人,心中颇为兴奋。此刻,我坐在国家图书馆,键盘边是刚刚读完的加藤君的这本新书。心中涌起的除了对加藤君的钦佩之意外,还有对自己近20年人生的深刻反省、甚...
-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 ——努力,不如一次正确的选择
16有用 0无用 Chain 2011-08-20
早晨在看加藤嘉一的书。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产生共鸣:1,“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任务。盲目同情,对对方伤心而忽视自己该做的事情,是错误的。”2,“我这个人坚决地认为,对于和我有关的一切事物,都是需要解释的。不想简单地归为不为什么” 不解释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