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长长的阅读时光以后终于完整的看完《完整的成长》。没有看过孙老师《爱和自由》等之前出版的呼声非常高的书,但这一本已经让我相见恨晚。
这本书不要同于大众主流教养书籍的重点在于,大部分的书着重于把孩子养成一个身体健康,认知发达的主流社会认同的成年人;而这本书则从身体、情绪、感觉、认知等心理层面层层递进,围绕着精神胚胎的驱动力,探讨了如何成为一个精神完整的成长的人。毋庸置疑,这正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跟随着孙老师的循循善诱,仿佛经历一次重生。首先,重新去体验了发现自己身体的感觉。不同于婴儿那种发现自己的嘴、手、脚,从而变得可以控制它们的过程。而是再一次感受到原来拥有着身体的健全如此幸福。能够尝试着去聆听身体的感觉,晚上照顾女儿而常常肩膀受凉后的些微酸痛,经常吃过东西就躺下喂奶时的胃部胀气,坐久了以后的颈部肌肉的紧张,空气湿度的变化,阳光的味道……这些一直存在却经常被忽视的财富又变得凸显出来。其次,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迅速的捕捉能力。情绪一直都伴随在生活中,只是过去一直都以为她就是我我就是她,来了就会深陷其中,走了就清爽通畅。现在会在情绪占据身体以后,慢慢地有能力培养出另一个“我”,用一双眼睛看到被情绪占据的我,可以对话,并询问情绪的来源,会意识到是沮丧、是挫败、是快乐、是幸福、是宁静还是满足……不仅仅对消极的情绪能够更多体谅,对于积极的情绪也会有更多的赞美,并且学会了在情绪来的时候,提醒自己情绪是自己的,应该自己负责,从调整自己入手,不再一味地倾倒向周围的人或环境,不再一味地迁怒。再次,对自己的感觉越来越敏锐。情绪和感觉走得很近,感觉和信念、观点、认知也走得很近。当感觉、认知出现,或者与他人的感觉、认知等发生冲突的时候,自己的情绪依然还会第一时刻不经理智驾驭地冲出去,不同的是“刹车”的装置会快快启动,当情绪强烈的时候,虽然无法有效地控制,但学会了快速的隔离,把自己和情绪即将波及的人隔离开来,比如换一个环境,然后去找寻自己内心的声音,探寻情绪的源头,努力去转换存在于心中的“信念”。
孙老师的书,着墨最浓厚的篇章是情绪、感觉,也是我受益最深切的部分。从认知层面开始的一路提升,仿佛一条通道,一直通往精神的最高境界。笔墨越来越清淡,似乎一切在有了深厚的扎实的铺垫之后,变得顺理成章,无可逆转无可阻碍地成长。就像一个萌芽的种子,若非环境太过恶劣,必然会成为密码中本就蕴含的样子。
经过这个过程以后,我发现,对于女儿,我有了更多的耐心,尤其是在对孩子不断发出的挑战面前,有了更大的接纳度,在女儿的情绪宣泄的时候,有了清晰的界限——即不再那么容易地被感染被宣泄,基本上可以做到平静地抱着大哭的女儿,微笑着陪伴她,揉揉她的背,虽然遇到的常常是抵抗和身体的紧张,但是等待女儿情绪静静流淌的耐心越来越大。而之前,我所能忍受的女儿的哭泣不会超过1分钟,我的情绪随即波澜起伏。也许,曾经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没有被允许在父母面前肆意地与自己的情绪共存,那会引起我妈妈的情绪,所以对于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允许自己有情绪,允许情绪以哭的方式(孩子不高兴则哭,高兴则笑或者手舞足蹈的简单方式)转换没有深刻的体会,所以会被孩子牵走。我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长,这种能够与孩子的情绪共在,安宁和喜悦地陪伴孩子,让她自己度过自己情绪的能力让我感觉到了做为一个妈妈,我正在变得有力量。
谢谢《完整的成长》,当然也离不开甜妈的家长成长沙龙中对自己的整理,帮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有力量!
在任何时候,都放下,然后更有力的萌发精神胚芽
《完整的成长》热门书评
-
我们是否真的已经长大
16有用 0无用 zhouzhou 2010-10-29
之前由于朋友的推荐,已经看完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以及《捕捉儿童成长期》。看那两本书的时候,经常会不知不觉流下眼泪,也经常会回到儿时的某个情境,感觉像做梦,却又比梦境真实。正是怀着这种心境,又毫不犹豫地买下《完整的成长》,并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把它看完。看的过程中,也是心潮澎湃。我的强大与弱小,随着阅读...
-
仰视生命
8有用 0无用 大仙 2010-04-18
这是本需要静下心来读的书,安静的时候,才能读懂那些看似深奥的文字,才能了解作者对儿童的热爱,才能真正领悟教育的真谛。 我相信作者对儿童的挚爱,对生命的热爱。字句间这种热爱表露无疑。这...
-
《完整的成长》读书会
7有用 0无用 Cordelia 2010-10-18
孙老师的讲话,全神贯注听完,感觉挺震撼的。有那么几次,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转,觉得自己挺过份的,但听到孙老师最后说很多妈妈听她的讲座都会哭,心里就释然了,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原来,当你给自己忽略太久的灵魂一点关怀的时候,眼泪是那么自然的东西。讲话的内容,虽然并不陌生,但是直接听孙老师阐释,还是有全新的体...
-
是完整不是完美
1有用 0无用 愿白雪花回来 2010-11-22
终于读完了这本育儿宝典,长舒一口气。头还隐隐作痛,因为我为它熬夜到凌晨三点。觉得自己有很多感受,飞快拿起了笔,却落不下去。很多思绪还是凌乱的获得,还需要梳理,还需要消化。又总也压制不住得想要倾诉。就像我时常关注的一位博主说的,“育儿就是育已。”这本被很多家长奉为经典的秘笈,是《爱与自由》的延伸和拓展...
-
书评
1有用 0无用 如露亦如电 2011-07-31
对比一下最近看的几部育儿书,分两派:一派强调早期教育,如《零岁教育》《我的事业是父亲》等;另一派是蒙氏教育,注重精神胚胎的培养,如这本书。两派差异明显,前者认为成人(通常是家长)的人为引导必不可少,后者让孩子自由成长—爱与自由,成人不要以自己的世界观去刻意干涉。两种观点谁是谁非不重要,但里面都暗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