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心理> 微精神分析学> 童年期战争:你的童年记忆是什么颜色?

童年期战争:你的童年记忆是什么颜色?

对“童年期战争:你的童年记忆是什么颜色?”的回应

小空 2013-10-01 23:45:57

是:孩子天堂,成人战场,老人坟墓。还是:老人为了让自己活得更爽,运用自己的经验和计谋,利用在孩童时代就已经被洗脑的成人为自己服务,以及用:“你也会老”的恐惧牢牢掌握控制权。个人认为前者更贴近大自然。

青木 2011-12-30 17:03:51

最真实的存在,往往最为不为人们所认知,因为真实的残酷,是很难被人们所接受的,而一旦稍稍触及真实,很多人就会无法忍受。道德也正因此而存在,作为邪恶的存在,尤其在我们这个地方。

ddww911028 2010-12-12 13:36:48

回应很牛X

丁小云 2008-03-21 15:34:37

道德这东西只适合用来要求自己,不适合用来要求别人

睡美男 2008-03-21 13:51:35

一本好书成了哗众取宠的工具

希望楼主停止带着个人功利色彩的对本书无尽的援引

开关师傅 2008-03-20 18:33:39

回楼主:
楼主因为自己的父亲而恨上了整个东方的父母,过多的援引了西方的理念。个人认为,东方的家庭模式是聚族而居的,西方迁徙程度更高些,这样造成了东方的规矩成为教育的首要方式,而西方显得更个人。美国,是孩子的天堂,成人的战场,老人的坟墓,也就是这样形成的

丁小云 2008-03-20 15:12:26

越控制,越失序


武志红
  
小到个人,大至世界,无时不刻似乎都有失序的事情发生。
于是,控制欲望生出。
个人控制自己,是为了压制一些令自己暂时不能忍受的体验进行。
譬如,失去了亲人,这时产生的痛苦太大,我们以前的心理结构会被彻底打破,这是极大的失序,我们惧怕,于是极力控制自己。
强人控制社会,有时是为了保护既得利益,但很多时候,他们真是希望“拯救”群体、社会乃至世界。
譬如,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禁止新生带电脑,因为现在的新生一进入大学校园,容易处于失序状态,这种状态很糟糕,于是责任感很重的大学管理层要控制这种失序状态的发生。
  
然而,越控制,越失序。
  
  
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无论自己怎么控制,怎么压制,怎么否认,它都不会消失。相反,它会沉入到潜意识深处,成为我们的意识无法碰触的黑,这个黑与我们的意识处于分裂状态,并常导致一些可怕的、彻底失去控制的事情发生。
就对个人而言,其实我们太多的事情控制不了——很可能,我们什么都控制不了。
一个女孩脸红,她觉得很不好,于是想控制自己不脸红。但这样努力的结果是,她的脸红越来越重,她的控制欲望也越来越重,最终成为所谓的“脸红恐怖症”。
一个美军飞行员,二战时晓勇善战,击落无数敌机,他也极像一个钢铁一般不知疼痛不懂畏惧的男子汉。二战后,他去意大利旅行,在街头被偷了钱包,这一件小事居然令这个似乎钢铁般造就的男人惊恐发作。
原来,他以前的那种不知畏惧只是一种控制,他其实很胆怯,但他惧怕这种胆怯,他想压制住这个胆怯,于是表现得无比勇敢。他越胆怯,就表现得越不知畏惧。但被偷钱包这件事打破了他的控制感,他随即陷入瘫痪状态,瘫痪就是彻底的失序。
  
一个家庭也是如此。
控制欲望强的父母,先是担心一些小的失序。比如,担心孩子吃不够,于是孩子不想吃了还强喂他;担心孩子冻着,于是孩子不冷还给他强加衣服;担心孩子上学迟到,于是每天都盯着孩子;担心孩子学坏,于是孩子抽一下烟、喝一点酒、和“坏孩子”们说一句话、穿一件打洞的牛仔裤……就会暴跳如雷。
总之,在这样的父母看来,孩子的自发行为中有太多可能的失序发生,于是他们努力控制。
但最终,他们收获了最大的失序——要么孩子的个人意志被他们的控制欲望杀死,要么孩子叛逆而成为一个他们所惧怕的“坏孩子”。
  
  
一个社会也是如此。
乱世中长大的朱元璋小时候失去了自己太多亲人,这是巨大的失序。可能这个失序造就了他空前的控制欲望,等他登基后,精力无比充沛的他试图给所有人安排一切,他规定所有人应该穿什么衣服、怎么劳动、怎么休息……但最终,他的王朝还是陷入巨大的失序,先是他的儿子朱棣造反,接着他的孙子、他的孙子的孙子……又放弃甚至了颠覆了他制定的诸多规定。
世界历史中有一个几乎颠扑不破的真理:控制欲望太强的强人们,要么他们亲自制造苦难,要么他们的所谓盛世后,接着就是巨大的苦难。
一个总是不断诞生强人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失序与窒息不断轮回的社会。我们国家秦统一后的历史,验证了这一点。俄罗斯的历史,也验证了这一点。
有时,回想英国和美国的历史,我总觉得似乎找不出一个光彩夺目的超级英雄来,这是因为,这样的国家,一直处于自由而有序的状态,不需要一个控制欲望超级强烈的英雄来“拯救”。
 
  
对世界而言,控制欲望是万恶之源。
对个人而言,控制欲望是万病之源。
  
强人们其实首先想控制自己内心的失序,但他们做不到,于是他们去追求控制别人。他们内心越失序,就越渴望控制更多的人。最终,不管他们意识上的目的是什么,制造的或留下的多是苦难。
  
  
  
克里希那穆提问:控制者和被控制者是什么关系?我脸红,我控制脸红,那么,脸红和你是什么关系?
脸红就是我,脸红本来就是我自身的一部分。
所以,一旦我试图控制脸红时,就是制造了分裂,脸红和我不再是一体,脸红被我当成了异己。
这就是失序的根源,我把本来属于我自己的一部分排挤成异己,于是它开始对抗我。这是更大的失序,于是我更想控制,而这个异己由此成长得更厉害,最终它成为我极大的苦恼了。
  
再如悲伤,你遇到悲剧,自然会悲伤。这悲伤不是外物,不是异己,而是你自身,和你是一回事。在悲伤产生的那一刻,你不是别的,你就是悲伤,悲伤就是你。
然而,你试图消灭悲伤,并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于是悲伤成了异己。你对抗得越厉害,这个悲伤就成为越重要的异己,并最终体现在你的人格上,甚至身体上。
愤怒、恐惧、嫉妒等一切情绪都是同样的含义。美国心理学家肯·威尔伯的妻子患了乳腺癌而去世,她说,她意识到,她的癌症的根源之一就是她的被压制的愤怒等负性情绪。本来,她试图消灭它们,但最终,她与它们一同被消灭。
体验就是我们自身。罗杰斯说,所谓的“自我”就是一切体验的总和。克里希那穆提更重当下,他说,当你悲伤时,你最值得做的就是和悲伤融为一体。其实,本来就是一体,这一刻,我就是悲伤,悲伤就是我,但我们总以为,除了悲伤外,还有一个“我”,这就制造了分裂。
  
  
无数人会说,活在当下。当很少有人知道活在当下是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就是,当下这一时刻产生的感觉、情绪和情感,就是当下的唯一。如果你这时脑子里还生出了一个“我”的概念。那么,你就是没有活在当下。所谓的“我”,其实就是过去的一切体验的残留。如果你执着于这个“我”,你说“我悲伤”,这时你就和悲伤有了距离,悲伤就不再是治疗性的力量,悲伤就不再是天籁之音,悲伤就似乎成了破坏性的力量。
但是,不是悲伤破坏了“我”,而是“我”破坏了悲伤。
所以说,忧伤、愤怒、焦虑、嫉妒等等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试图消灭它们,我们视它们为失序,我们由此想控制,以为控制的局面是秩序。其实,真正的秩序是自由,是顺其自然,是活在当下。
这是一个很简单,但又似乎很难懂的道理,因为我们太多时候是抱着“我”以及“我”所产生的控制感。

丁小云 2008-03-20 15:03:42

2008-03-20 14:46:10 claudia  "中国的孩子从小就成长在道德感很强烈的环境中,为什么反而有上亿人有心理问题,我很想请教你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你必须首先拿出证据来说明这是个真命题而不是伪问题。如果中国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发病率没有你说的这么高,没有上亿,那我想你这个论点就根本站不住脚。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数据,中国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在2亿到3亿之间。
这个你可以去股沟一下。

陶真™ 2008-03-20 14:48:07

总算看到希望的种子了,
lz真是豆瓣众生中的一朵妖艳奇葩,惹得众人沉醉,如此毁人不倦,到底为那般?
事实上我是比较认同你的,你所抨击反对的我也反对,但你所支持信仰的我持保留意见,事实上跟你有一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邪恶跟死亡一样,人们惧怕,忌讳他们,却也为此深深着迷,甚至崇拜,这就是为什么暴力横行的原因了,
   过于的走近黑暗会很危险,知道张纯如是怎么死的吗,<<黑暗中的舞者>>的导演拉尔斯 冯 特里厄近况如何呢?lz博学应该知道吧,不是人人都有这么好的心理素质,


我的看法是相反的,我的观点是人只有看到人性最黑暗的恶之后他才有可能回头,才有可能宽恕,否则他的一生可能会是不停向人性黑暗的恶不停靠近的一个过程。
这样就像挖一条隧道穿过地球的另一端一样,你越深越接近毁灭,地心,能到另一端的是少数。
想要客观的看待世界很难,想要错误的看待世界却是很容易,
自毁也是很奢侈、很需要智商和勇气的一件事,是么?如果lz坚持自己,不久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办到了

claudia 2008-03-20 14:46:10

"中国的孩子从小就成长在道德感很强烈的环境中,为什么反而有上亿人有心理问题,我很想请教你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你必须首先拿出证据来说明这是个真命题而不是伪问题。如果中国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发病率没有你说的这么高,没有上亿,那我想你这个论点就根本站不住脚。
同样站不住脚的还有:“西方的孩子天天在充满暴力色情宣传的大环境下长大”。
我认为你文章可能危害的人群,在第一张贴里我写的是:“ 尚未成年或已经成年的这些向来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一代独生儿童”,第二张里是“心智不成熟的人”,你认为只要抱着“儿童不会出现在豆瓣”这片叶子,就可以置身于事外?我说的那种人,不是已经出现在上面的帖子里了吗?
我希望楼主能够认真对待心理学知识,这并不完全是一种可以随时捡起或放下用来装点门面抒发情怀的东西。相对于栽草种树,心理学知识更加类似于一种可以治病救人的毒药配方,并不适合在网上大规模传播。
真实使人自由,部分的真实使人蒙蔽。
我想我们之间分歧的焦点在于对于这类非系统性专业知识对大众是否造成不利影响上面,我请您施行自律,而你认为你拥有言论自由,并且沿用争取言论自由的套路来对待我的质疑。于是到此我们已失去沟通的可能而只留下互相批评的言论自由。
我的最后一句话是对那些将要把自己代入顶楼文中的受害者的年轻人说的:
如同在公共论坛上发言就必须为此而负担起收到批评的责任一样,无论是谁,在童年时期,受到或认为自己受到了何种待遇,在他/她成年之后,仍然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和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任何心理分析都不能使人在道德面前免责。



骸骨与沉默 2008-03-20 13:39:02

呵呵,你在个人的思想范畴里把对他人的理解推向极端,不需要通过别人同意,不要说毛主席,乞丐都可以做到的呀。新闻联播基本上属于一言堂了,就算我误会,也是被你误导的嘛^_^

spiegel 2008-03-20 13:13:53

回楼主:
对于某个特定的族群(我想楼主当在其中),看到所谓“最黑暗”或“绝对恶”之类的东西并不难,难的在于如何让自己不去持续看,如何摆脱其影响。因为论魅力,恶并不输于善,论诱惑力,则要更强。
我想明睿堂回复的意思,当在于此。

至于马龙白兰度,我并不是指他一人的醉生梦死。我所说的自毁,也并不是主动性的自我毁灭。马龙一生不幸,其种子已在童年种下;但他最大的悲剧在于,他仍然以不健全的性格坚持不断组建家庭、诞下子女,并使他的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子女卷入自己的不幸当中。倘若说使马龙不幸的父母是罪有应得,那么他的子女又何罪之有,却要以不幸作为一生的开端?
从马龙晚年的补救来看,这一切显然并非他愿意导致的。
这个道理明睿堂已经讲了,我只是顺着他的道理,来举出马龙这个例子罢了,至于楼主能否领悟,则并不取决于这几句不痛不痒的论坛交流。

丁小云 2008-03-20 13:04:05

2008-03-20 12:46:41 阿米可翡翠  一家之言不等于一言堂呀,呵呵。如果你连基本的正常交流都做不好,一定要把自己和别人都推向极端,那么,喜欢这本书就很自然了。王小波也写过一个喜欢极端体验的家伙呢,呵呵。
。。。。。。。。。。。。。。 

你在说什么?我一定要把别人都推向极端?这事连毛主席他老人家都做不到,呵呵。
再说我一言堂?我怎么一言堂了?我在哪一言堂了?你不觉得你很莫名其妙?
至于极端体验,我就是写几个字,就是极端体验?我晕,我ORZ了,呵呵。

骸骨与沉默 2008-03-20 12:45:50

一家之言不等于一言堂呀,呵呵。如果你连基本的正常交流都做不好,一定要把自己和别人都推向极端,那么,喜欢这本书就很自然了。王小波也写过一个喜欢极端体验的家伙呢,呵呵。

邓甜蜜 2008-03-20 12:44:19

是一种没办法停顿的恶性循环···
父母从来没有教育下一代的“天性”···反之,有种“天性”被视为是“爱”(母爱无私之类等)
所以无法解释那种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暴虐”···
心理学方面不断的研究不断分析···同时又是否为反省本我、自我、超我的一个过程?

我的童年是一坐倒塌成废墟的童话城堡···
没有谁能苛责···因为大人们都在说,要我理解上一辈···都是因为我···却都是为我好···因为我···

丁小云 2008-03-20 11:51:08

呵呵,回LS:
我的看法是相反的,我的观点是人只有看到人性最黑暗的恶之后他才有可能回头,才有可能宽恕,否则他的一生可能会是不停向人性黑暗的恶不停靠近的一个过程。
而且说实话,自毁也是很奢侈、很需要智商和勇气的一件事,一般人想自毁都不得其门而入。所以也根本谈不上什么扩散——马龙·白兰度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那种生活需要极高的经济成本,一般人谁能承受得起?
如果能醉生梦死,谁愿意相濡以沫?你愿意?呵呵

spiegel 2008-03-20 11:35:25

对明睿堂的两段回复极赞,光彩更胜楼主的文章。
宽恕并不等同于妥协,希望楼主能体会到个中深意。
不过对楼主个人而言,恐怕必须要经过一个痛苦的反抗期,才能体会到宽恕的可贵——终究不付出代价,是没有馅饼吃的。
以楼主的博学,该当知道马龙白兰度的一生是怎样的。对我们这样的人来说,自毁的结局并不稀奇甚至早已注定,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该将自己的不幸扩散到其他人的生活中,哪怕是无意的也不可以。
老天在赐给我们这些许不幸的同时,可并未把伤害他人的权利一并施与。

p.s. 上述内容与楼主是否该发布此文无关。“社会道德”这么大的帽子,没理由扣在楼主一人头上。中国50-70年代禁扫武侠小说,持的便是如此论调,如今讲来徒为笑柄。水至清则无鱼,老祖宗的话一向都是很有道理的。

人生╮(╯_╰)╭才读书 2008-03-20 11:10:54

百家争鸣 才有意思 。

通过写作来改变自我,赞同。我说的深入内在,也有这个意思。但是绝不能耽于阅读和奇谈怪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内在自我的实践和反思,为了觅得真实真正的自我,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发扬光大。

打一下广告:http://www.douban.com/group/xiukoushici
红尘何处真知己,人生无聊才读书。
欢迎分享浮生心得,欢迎评论,特别欢迎楼主这样的高人光顾指点。
o(∩_∩)o...哈哈

smoothstone 2008-03-20 10:54:25

这篇文章写的不错,大家的看法也很中肯。。。。都虚心点啊。。。。呵,做一下和事老。。。。

丁小云 2008-03-20 10:48:03

2008-03-20 10:20:09 水心无痕   楼主评论更新的时间真快,好像都是用西方的心理学和哲学“研究”些性、虐待等敏感话题。语言的叙述没的说,只是我疑惑:那么多的引用,如果去除这些的话,楼主自己的东西还有多少。
  
   真正的思想不是来自阅读,不是来自对思想者的借鉴,而是根植于自身对存在的冒险和体悟。所以,那么多的引用,其实是不必要的。引用越多,给人的感觉好像自己越贫乏。就像一个孩子,只有躲在大人背后,才能伸出自己那只颤抖的手去拿东西。况且,对思想的执着,对思想家的专注,也往往会让自己不自觉的迷失在他者言论的丛林中,失去自我的真体验和真观念。
  
   有时,我们需要记住:深刻是一种鸦片,而故作深刻,则无异自虐于鸦片。在反思之后,还有一个对反思的反思;在批判之先,还有一个对批判的先批判。但是,让我们把问题变得简单一些,深入内在,然后展开。就像树,根先深植泥土,然后亭亭如盖,不必旁借它枝。
  
   希望楼主不要见怪。过去几年,这类的文字我也写过不少,只是后来兴趣转向,不在提及。愿和楼主烹茶为友,畅游浮生。
  
   (*^__^*) 嘻嘻……

。。。。。。。。。。。。。。。。

呵呵,其实最近贴的很多都是很多年前写的。
最近把它们翻出来,贴在这里,也是希望能有个互动沟通的过程
例如就像听到你这样的意见。
关于引用的问题,但这是因为我写这些东西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重新了解我自己的过程。我发到这里的可能只是我的读书笔记加一点我的思考,它们是我的“小板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达到了一个特高的水平再开始写作那本身就是一种愚蠢,通过写作学习写作,这和通过战争学习战争是一个道理。
当然你说的获得真正的思想的过程我也很有同感,的确,但那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我的体会是通过阅读和写作激发自己对过去的生活以及现在的生活的反思。
最近看王小波,看到他引用福柯的话:通过写作来改变自我。
这话放以前听到毫无感觉,但现在我觉得他说得太好了。写作本身也是一种生活,一种冒险。
为了了解我的过去并找到我的未来而写作,恩,就是这样了。

人生╮(╯_╰)╭才读书 2008-03-20 10:20:09

楼主评论更新的时间真快,好像都是用西方的心理学和哲学“研究”些性、虐待等敏感话题。语言的叙述没的说,只是我疑惑:那么多的引用,如果去除这些的话,楼主自己的东西还有多少。

真正的思想不是来自阅读,不是来自对思想者的借鉴,而是根植于自身对存在的冒险和体悟。所以,那么多的引用,其实是不必要的。引用越多,给人的感觉好像自己越贫乏。就像一个孩子,只有躲在大人背后,才能伸出自己那只颤抖的手去拿东西。况且,对思想的执着,对思想家的专注,也往往会让自己不自觉的迷失在他者言论的丛林中,失去自我的真体验和真观念。

有时,我们需要记住:深刻是一种鸦片,而故作深刻,则无异自虐于鸦片。在反思之后,还有一个对反思的反思;在批判之先,还有一个对批判的先批判。但是,让我们把问题变得简单一些,深入内在,然后展开。就像树,根先深植泥土,然后亭亭如盖,不必旁借它枝。

希望楼主不要见怪。过去几年,这类的文字我也写过不少,只是后来兴趣转向,不在提及。愿和楼主烹茶为友,畅游浮生。

(*^__^*) 嘻嘻……

骸骨与沉默 2008-03-20 09:30:51

这本书很偏激的,一家之言,楼主再多看几本书吧。

randy 2008-03-20 09:30:03

qwgr

milk 2008-03-20 09:13:57

貌似大家都是完美家庭长大的幸福小孩,从来没受过(或者正视过)身体/精神上的虐待,国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真是乐观。。。

微风细雨 2008-03-20 09:01:46

孝道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却也是导致虐待儿童的毒瘤,我一直都耿耿于怀,更是深有体会。

liuliu 2008-03-20 08:02:21

除了觉得比较夸张之外,楼主提的数字也不太对吧。
每年有一亿儿童被父母抛弃,四处流浪?
全球只有60亿人?
多少是儿童?
每年抛弃一亿,马上大家都没孩子了。

AT 2008-03-20 04:12:09

2008-03-20 02:17:41 NullPointer  我要抗议把这篇文章称为“专业”的说法,
  
  别被那些精神分析术语唬住了,不是有一堆术语就自动成为科学,马克思主义也有一堆术语,气功也有。
  
  心理科学早已不把精神分析算在自己门下,学文学批评的看弗洛伊德比心理系看的人还要多点。
  
  精神分析有专业可言吗?完全是一堆废话。



首先,微精神分析和精神分析是两码事。楼上的看了这本书就知道了。

其次,
不幸的是,精神分析在欧美心理医生那里的运用仍然是很广泛的。注意,我指的不仅仅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不能代表精神分析这整个学派。你也知道弗洛伊德和荣格之争吧。

的确,精神分析和实验心理学是两个路子。虽然弗洛伊德本人也有大量临床经验,但他的理论叙事完全不是科学型的。

没人说它是科学,但它也可以有专业这一说。连电子竞技都有非专业和专业之分,精神分析为什么不可以有。

还有,我认识的所有学中文的人都非常反感用精神分析法分析作品。纳博科夫说起弗洛伊德就是“奥地利那个江湖骗子”。当然,这只是作品被僵化后的结果,以这个结果而言,用精神分析和阶级分析其实是一码事。但作为一种工具,借用一下或者按德勒兹的说法是“粘合”一下还是可以的。

NullPointer 2008-03-20 02:17:41

我要抗议把这篇文章称为“专业”的说法,

别被那些精神分析术语唬住了,不是有一堆术语就自动成为科学,马克思主义也有一堆术语,气功也有。

心理科学早已不把精神分析算在自己门下,学文学批评的看弗洛伊德比心理系看的人还要多点。

精神分析有专业可言吗?完全是一堆废话。

bapi 2008-03-20 01:56:09

"而且如果你有孩子我真的很为他担忧,因为我很怕你因为担心他受到外界对他的不良影响而把他关进一个无形的笼子里。
  现在西方的孩子天天在充满暴力色情宣传的大环境下长大,但如果你和他们接触,你会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的心态比中国的大多数孩子的心态阳光得多、健康得多。 "


应该接受现实,不能因噎废食

AT 2008-03-20 01:46:27

我很喜欢这本书。它的理论通达于东方智慧。
元人?元人的书本简直毫无良心可言。今日之中国,即如满元之中国。

s-kill 2008-03-20 00:05:01

“真相不会伤害人,只有谎言才会伤害人 ”

意识到真相,还要继续谎言,更让人心寒……

丁小云 2008-03-19 23:58:37

2008-03-19 22:36:32 claudia  莫非我要荡平这世间一切邪恶丑陋之事,才能来说你不能随意把专业文章截砍拼凑成消费小品文,才能不算社会责任感过剩?
........................

我真的服了你了,建议你重新看看这篇文章,你觉得会有儿童看我的这篇文章?即使有儿童看了他会看得懂并出现像你说的那么大的心理反应?
网络上很黄很暴力的无耻内容那么多,而我写的这个和那些东西比我都会为我这么充满良知而自我陶醉。
如果有一个家长看了我这篇写得不怎么样的文章之后能反思他的行为,那这本身就是功德无量的事。
而且如果你有孩子我真的很为他担忧,因为我很怕你因为担心他受到外界对他的不良影响而把他关进一个无形的笼子里。
现在西方的孩子天天在充满暴力色情宣传的大环境下长大,但如果你和他们接触,你会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的心态比中国的大多数孩子的心态阳光得多、健康得多。
中国的孩子从小就成长在道德感很强烈的环境中,为什么反而有上亿人有心理问题,我很想请教你为什么会这样?

阿球 2008-03-19 23:06:09

有些感触。。。。。。

Xinwei 2008-03-19 23:04:50

claudia过虑了,楼上则过分了。

我受不了,为什么LZ写的东西需要为别人观后感负责?因所谓的社会责任感?兼顾一点社会责任感当然是好的,但即使没做到,也不需谴责,LZ欠读者什么了?即使面对“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人,也仍然没有批评的理由。支持LZ的,那些说三道四的看着就像老狗蹲茅坑装人样!鄙视!

claudia 2008-03-19 22:36:32

莫非我要荡平这世间一切邪恶丑陋之事,才能来说你不能随意把专业文章截砍拼凑成消费小品文,才能不算社会责任感过剩?
  
  心理学不管它是不是一门真学科,至少它自身还是有一定自我约束和道德存在的。有相当多的测试就根本不对社会公布,只有专业人员才能接触,而且还必须签署保密协议。心理学实验,如果违反了普通人的道德观念,给参与实验者造成不良的事后影响,也必须有专业人员给予指导,或者直接就会被禁止继续进行。这些都是针对成年人的保护,是明确了解心理学知识有可能对社会大众造成的危害后制定出来的。
  
  这些,楼主你知道否?既然这样,难道你还会拿电视肥皂剧、软饮料广告、垃圾食品广告,来比心理学知识?还“对孩子伤害更大”?绝了。
  不要用“反正我……”来替自己筑起抗拒心理的墙壁,抱着这个柱头不放,不管滔天洪水不管别人说什么,反正、就是油盐不进,这根本就不是理智判断的行为。 
老实说,你抱这根柱头完全是抱错了。根本就不是在跟你讨论政治意义上的言论自由问题,为什么在针对成年人有完全言论自由的国家还要有保护儿童的分级制度?
  而且我这里是请求你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传播上报有一定程度的尊重和自律,是自律的意识。老实说,你在提笔前是想过有可能对他人造成危害但是你判断不会有心智不成熟的人出现在豆瓣,然后才下笔的吗?还是你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
    
  十二岁……的确是应该在家长指导下阅读《红楼梦》。
  道德氛围越强的环境,就越容易出现变态狂,甚至是杀人狂……哪里来的结论?你有数据支持吗?借我思考一下?
  反之越是没有道德的地方,越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真是又气又好笑。


呃,还有楼上,我没有说楼主不堪哦。他上一篇评论我都是很欣赏的。但是这一篇发出来有些欠考虑。
公共论坛难免要听见批评之音,我想楼主会有这个担当,所以俺不飘不飘就不飘~~~

陶真™ 2008-03-19 22:36:10

2008-03-19 20:32:53 bukeyi333  “一颗绝不原谅,决不宽恕的心”,一定会“让更多的下一代成为牺牲品”吗?道理何在?

也许不一定,但他一定会彻底改变你,连你身边最亲近的人都成为你的仇人的时候,将来你如何能够平心静气的对待自己的儿女,你不懂是你没有遇到经历过,而我看到的太多,

[已注销] 2008-03-19 22:16:48

lz没有一些人想象的这样不堪吧。。只是研究自己而已,写出一些东西而已,不喜欢的可以飘走。

丁小云 2008-03-19 21:54:17

2008-03-19 21:34:03 claudia  楼主,你既然阅读这样的专业书籍,那也应该知道一些此类工作的基本操守。像这样既不是摘抄也不是感想地发一堆激动的感慨出来,你可知道这样完全没有专业指导的阅读会对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尤其是尚未成年或已经成年的这些向来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一代独生儿童?
“我最可怜了,我是受害者,原来父母都那么坏,虽然没打几下但我心灵受到了核爆的伤害!总之我以后做什么事都要怪我父母我是没错的!……”如此等等,等等。
这对他们的人生观会产生何种的影响?您想过吗?
    
就像你不会随随便便把一支装满药水的注射筒扔在人人都有可能碰到的地方一样,因为你不知道被扎到的人,是会健康无事还是会过敏死掉。你也不应该随便把这样专业的知识随便地放在所有全年龄的读者都能接触到的地方。
  
人心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奉劝楼主谨行慎步。

。。。。。。。。。。。。。。。。。。。。。

我晕,你觉得有很多“儿童”会来上豆瓣?
呵呵,难得你这么有社会责任感
难道你不觉得电视肥皂剧、软饮料广告、垃圾食品广告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如果按你说的无论做什么都要照顾儿童,那电视台是应该最先被捣毁的。
如果什么都要照顾儿童,那作家都应该只写童话
我十二岁看红楼梦贾宝玉和袭人云雨那段觉得好刺激,按你这么说红楼梦应该全部销毁,因为有太多儿童可能会看到这本书
反正我只认定:真相不会伤害人,只有谎言才会伤害人
道德氛围越强的环境,就越容易出现变态狂,甚至是杀人狂,这是为什么?希望你去思考一下。。。

claudia 2008-03-19 21:34:03

楼主,你既然阅读这样的专业书籍,那也应该知道一些此类工作的基本操守。像这样既不是摘抄也不是感想地发一堆激动的感慨出来,你可知道这样完全没有专业指导的阅读会对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尤其是尚未成年或已经成年的这些向来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一代独生儿童?
  “我最可怜了,我是受害者,原来父母都那么坏,虽然没打几下但我心灵受到了核爆的伤害!总之我以后做什么事都要怪我父母我是没错的!……”如此等等,等等。
  这对他们的人生观会产生何种的影响?您想过吗?
  
  就像你不会随随便便把一支装满药水的注射筒扔在人人都有可能碰到的地方一样,因为你不知道被扎到的人,是会健康无事还是会过敏死掉。你也不应该随便把这样专业的知识随便地放在所有全年龄的读者都能接触到的地方。

人心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奉劝楼主谨行慎步。

江流火 2008-03-19 21:16:16

    ……我有一个想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核心也许是仇恨……它滋养着某种没有性活动色彩的……中性虐待狂……
  
  很值得思考 我们一直受到的传统价值观教育都认为这是一种无法比拟的爱 然而摸索过童年黑暗的过往 不得不承认所谓爱的苍白无力和可笑
  家庭是社会最重要的组成 事实上一个家庭就是微缩了的社会形态剪影 阴翳的童年造成的影响远远不止于表象

清羽狐 2008-03-19 20:56:55

我想起那时我总想着离家出走,在爸爸睡醒之前,去另外一个地方,在那里没有人伤害我——或许那时形成如萨特所说的“固置”,便决定了我的一生,只是继续着我童年时的未完成的逃亡之旅?

逃啊逃,哪里才是尽头...
还有,对于文中列举的数据,一千万,一亿,没有错吗?

bukeyi333 2008-03-19 20:32:53

“一颗绝不原谅,决不宽恕的心”,一定会“让更多的下一代成为牺牲品”吗?道理何在?

foreseegirl 2008-03-19 20:22:40

童年总有许多东西在我们有意识有能力去分析它的时候已经被遗忘,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童年也许就是一个无法不被遗忘的角落,不管我们多么的重视它

陶真™ 2008-03-19 18:38:55

 在中国,这种事情更具有讽刺意味——孝道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却也是导致虐待儿童的毒瘤,我一直都耿耿于怀,更是深有体会。
      
      但是一颗绝不原谅,决不宽恕的心只会让更多的下一代成为牺牲品,希望不要成为这恶性循环的一部分,研究表明父母的虐待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身经历,还有楼主你如此深入的探究人性最阴暗处,多篇评论题材劲爆,语言犀利透彻也很偏激,不要陷太深了
      
     PS: 虽然lz喜欢怀着最大的恶意揣度他人的内心,但是我还是要告诉lz我没有你想的那麽不堪,也不是什么道德卫士,只是不想看到lz因为拒绝伪善而倒向了恶。 道德狂
  

阿涼 2008-03-19 15:18:16

总有很多人对童年有无限的溢美之辞.而事实上童年是充满了恐惧,压抑,无力抵抗.每个孩子都渴望着长大,渴望拥有大人的绝对权利,摆脱受限制的现状.每一个孩子都在面对着毫无道理的成年社会对他的压抑.

《微精神分析学》热门书评


书名: 微精神分析学
作者: [瑞士] S·方迪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出版年: 1997-08
页数: 371
定价: 16.8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8005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