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模式 二人模式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当我们中加入了更多的人,并且改变沟通的结构和目的时,模式就变得复杂了。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是在改变事件的动态形式。这个词可以指人们相互关联的方式,他们的沟通技巧,他们对某个话题的态度,他们的情感强度,物质环境,或者任何其他影响我们所言所行的因素。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有助于我们的模式。 交谈模式在普通交谈中,我们说交流是无组织的--不要求个体所表达的思想符合特定的风格、话题或顺序。在交谈模式中,施加给人们的唯一规则或者指导思想是社会规范和一般礼节要求,互动通常比信息的内容更加重要(见图0-2)。当然,当我们将更多的人引入其中时,动态形式会变得更为复杂。在更大的团体中,可能你和某人关系不同,而这种不同可能影响其他人和你相处的方式。从在团体中的自身经验中你很可能意识到他人的言行是如何严重影响你自己的行为的。如果认识到人们对你的想法有兴趣且正在聆听你的想法,你可能会更加充分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如果认为他们觉得无趣或不赞成你的想法,你可能会收回一些观点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说了。最佳的交谈很可能是发生在参与者认为彼此都是平等的时候。如果某人试图通过引领或引导沟通流向对交谈加以组织时,动态形式就发生了改变,模式开始变成另外一种形式。 团队讨论模式人们为了一个具体任务聚在一起时,模式就改变了。一个有确定目标的团体可以被称为委员会或特别小组,它很可能有自己的议事日程,这样其成员就能专心于他们应该解决的主题。议事日程对主题设限,为讨论设定了焦点和方向(见图0-3)。在这种聚会中,通常有特定的会议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团体预期达成的目标,很可能还会有总结陈词,检视之前所做出的决定。参与者可能会对此类讨论做一些准备,但是他们的发言是即兴的--也就是说他们不会预先组织自己的语言,不会预计以某种特定顺序发言。 演讲模式当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获得多人的注意,那么就有一种更为不同的模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演讲模式。该模式的一系列特征将该模式与其他我们已经提及的模式区分开来。 首先是组织。这意味着演讲者在心中有某种组织结构,而且思考过信息如何起始、观点如何展开以及最后结论如何得出。演讲者致力于关注一个中心主题,不会偏离主题。同 时也期待听众在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评论之前能够从头至尾听到全部信息。这是社交交谈或团体讨论所不具备的特征。 其次是目的。演讲者需要保持他们所表达的观点的一致性。如果他们主张某个具体观点, 即使有些观众有反对之声,他们也应该捍卫自己的立场。当站在讲台上时,演讲者是不应该对其论题在组织上做任何修改的。主要目的所需的条件应该在演讲开始之前就想好,而不是演讲开始之后。 第三是姿势。在演讲中,我们是站着说话的。可能这个姿势是你在做演讲时最不喜欢的,然而这样做有着非常充分的理由:当对听众发表演说时,你想成为注意力的焦点。站立是一种非言语信息,意思是:"我拥有发言权,我希望你们听我把话说完。"坐下意味着邀请他人发言。听众的预期是:一个站着的人希望别人听他讲话,而且他所说的话值得人们的关注。(见图0-4) 第四是动机。这是演讲和交谈最重要的区别之一。你和朋友交谈,因为你享受这样的经历。你这么做并非出于他人的利益,而是出于你自己的利益。当进行演讲时,你可能仍然享受这种经历(你当然希望听众相信你是享受这种经历的),但是你服务的是听众的兴趣而非你自己的兴趣。你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强烈的演讲欲而站在一群人的面前,你这么做是因为你认为你的信息对听者来说是有用的。当不想承受面对听众进行演讲的焦虑时,你应该在心中牢记这个重要的观点。 沟通的要素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将分别对它们进行介绍,但必须记住它们是一个整体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亚里士多德的原则成为自他那个年代之后所有关于修辞学的文章的基础。很多书籍,包括本书,都大量借鉴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听众、信息和演讲者的基本模式。
演讲力——沟通模式
书名: 演讲力
作者: [美] 约翰·哈斯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副标题: 从听众出发
译者: 马 昕
出版年: 2010
页数: 276
定价: 26.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小学堂
ISBN: 978750629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