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太阳,依然不想让人回忆冬日的温情柔和,从出山起,就露出一副急得人浑身冒汗的红通通面孔,傲慢地悬在空中,终于等到要落山时,仍要挣扎一番,将天边闹得一片猩红。这样,被烤得蔫蔫的山村才从迷糊中清醒过来。一只黑溜溜的狗从竹林里撵出一群鸡。没完没了的鸡飞狗跳,让暮归的老牛实在看不下去,抬起头来发出长长的叫声。安静了一整天的大张家寨,迫不及待地想发泄郁结。大大小小的烟囱,冒出来的黑烟翻滚得很快,转眼间就飘上了山腰,并在那里徐徐缓缓地变化成一带青云。 天黑下来时,在村边大樟树下坐了一整天的张英才,再次看完让他爱不释手的小说的最后一页。这本小说叫《小城里的年轻人》,是县文化馆的一名干部写的。因为太喜欢,去年夏天高中毕业时,便下手从学校图书室偷出来,彻底地据为己有。那次行动规模不小,共有六个人参加。本来只有五个人,蓝飞是在图书室里撞上的,好在也是来偷书,彼此志同道合。蓝飞首先将一本宣扬厚黑的书塞进怀里,然后又挑了几本官场权谋的书。其余人专门选择家电修理、机械修理、养殖和种植等方面的书。张英才只挑了这一本,然后就到外面去望风放哨。 听说乡教育站的万站长要来,张英才就捧着这书天天到村边,一边等,一边看,两三天就是一遍。越看越觉得当初班主任用来激励他们的口头禅:死在城市的下水道里,也胜过活在界岭的清泉边,确实很精辟。界岭是这一带山区中最远最深最高的那一片,站在家门口抬头往那个方向看上一眼都觉得累。 张英才这样想时,心里还在惦记高中生活。 张英才在高中待了四年。第四年是万站长亲自安排复读的。因为太爱看小说,张英才偏科偏得离奇。刚开始班主任批评他,这种学习效果太对不起自己的舅舅、也就是万站长了。因为每次考试数学成绩从未超过三十分,班主任后来痛心疾首地斥责他,一定是上数学课时偷吃了界岭的红苕。界岭那一带除了山大,除了盛产别处称为红薯的红苕,还有吃东西不会拿筷子的男苕和女苕,更以迄今为止没有出过一名大学生而闻名。张英才读高三时,学校大门还是朝着界岭方向开着的,后来去复读,据说是由某个有能力的复读生家长出资,将学校大门改为背向界岭,高考录取率真的翻了一番。只可惜受益者名单中没有张英才。在高三阶段,被班主任频繁提起的界岭分明是名词,更多时候却被当成形容词使用,譬如这种样子太界岭呀,是不是也要让你的父母很界岭呀,等等。无论是名词还是形容词,界岭都是激发高三学生为应付高考而发奋的超常动力,同时也是与他们针锋相对极具杀伤力的反义词。 张英才手里攥着一枚硬币,没事时就用它试试自己的运气。舅舅会不会来,舅舅会给自己找个什么工作,舅舅找的工作一个月有多少工资,等等,都在这枚硬币的丢来丢去中,波澜壮阔大喜大悲地演绎过。 近半个月,张英才至少两次看见一个很像舅舅的男人,在去界岭的那条路上远远地走着,每次到前面的岔路口便改变方向,走到邻近的细张家寨去了。第一次看见时,他曾经抄小路追过去,半路上碰上同样没有登上高考红榜的蓝飞。蓝飞正在修整在暴雨中垮塌的父亲的坟头。那块墓碑很重,一个人对付不了。张英才只顾盯着远处看,冷不防碰上一筹莫展的蓝飞,只好上前当帮手。事情完了之后,蓝飞只说谢谢,却没有邀请他去家里喝口水。张英才故意说自己还没有去过他家,蓝飞却用同样的话回敬说,他也从来没有去过张英才家。张英才跑了几里路,什么也没看到,便悻悻地回来了。 今天是第三次。太阳下山之前,他又见到那个像是舅舅的人在岔路口上,和他的目光分手了。他恨不得让远处吹过来的风传话给万站长,外甥住在大张家寨,不是细张家寨。张英才不再丢硬币了,闭上眼睛,往心里叹气。天色一暗,虫子就多起来,有几只野蚊子扑到他的脸上,让他情不自禁地抬起巴掌扇过去,将自己打得生疼。疼完了,他爬起来,拿着书往家里走去。 进门时,母亲望着他说:“我正准备叫你挑水呢。” 张英才将书一扔说:“早上挑的,就用完了?” 母亲说:“还不是你讲究多,嫌水塘里脏,不让去洗菜,要在家里用井水洗。” 张英才无话了,只好去挑水。挑了两担水,缸里还有大半是空着的,他就歇着和母亲说话:“我看到舅舅去细张家寨了。” 母亲一怔:“你莫瞎说。” 张英才说:“以前我没做声。我看见他三次了。” 母亲压低声音说:“看见也当没看见,不要和别人说,也不要和你爸说。” 张英才说:“你慌什么,舅舅的思想这样好,不会做坏事的。” 母亲苦笑一声:“可惜你舅妈太不贤德。不然,我就上他家去说,免得让你天天在家里盼星星盼月亮。” 张英才说:“她还不是仗着叔叔在外面当大官。” 母亲说:“也怪你舅舅不坚决,他若是娶了细张家寨的蓝小梅,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在女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过日子,还是不高攀别人为好。” 张英才很敏感:“你是叫我别走舅舅的后门?” 母亲忙说:“你怎么尽乱猜,猜到舅舅头上去了!” 张英才咬咬牙说:“我可不怕攀高站不稳。我把丑话说在先,你不让舅舅帮我找个工作,我连根稻草也不帮家里动一根。”说着便操起扁担,挑着水桶往外走。挡猪羊的门槛有点高,他不小心被绊了一下,幸好没摔倒,但他还是骂了一句丑话。 天刚亮,就有人来敲门。 张英才以为是余校长叫他起来升国旗,开开门,门口站着满脸羞红的叶碧秋。 叶碧秋说:“张老师,我爸来了。” 他这才看见旁边站着一个模样很沧桑的男人。 叶碧秋的父亲恭敬地说:“张老师,我来打扰了。” 张英才忙说:“剥削你的劳动力,真不好意思。” 叶碧秋的父亲说:“要是叶碧秋的外公还活着就好了,连灶都不用搭,直接给学校派个炊事员。” 张英才奇怪叶碧秋的外公怎么这样厉害,问了几句才明白,原来叶碧秋的外公是界岭的老村长,这所学校就是他力排众议建成的。 叶碧秋的父亲说:“老岳父生前最爱对我说,烂泥巴搭个灶,最多只能用十年八载。老师教学生认识的每一个字,都能受用世世代代。” 张英才不解:“能用一辈子就不错了,哪能世世代代?” 叶碧秋的父亲说:“譬如叶碧秋,过几年,给她找个婆家,结婚生孩子后,就可以传到下一代。国家的政策再好,期限一过,就没用了。认识的字,是不会过期的。叶碧秋的外公生前最爱说这句话。所以,就连叶碧秋的妈,也被他逼着认字。说来让人心酸,若是不对你说这些,哪天见到她妈妈拿着书的样子,还以为她真的是在读书。其实,她是个女苕,以为父亲还活着,害怕不让她吃饭,拿着书做样子。” 张英才听了心里一动:“叶碧秋聪明,婚姻的事别处理早了,让她多发展几年。” 叶碧秋的父亲说:“当然,上面有号召,都要计划生育。” 叶碧秋的父亲放下工具,也不歇,在地上画了一个圈,就开始搭起灶来。他本来在别处帮人家盖房子,叶碧秋回家一说,就将人家的事延后半天,先赶到这儿来。叶碧秋父亲的泥水活做得很好,当孙四海和邓有米又在用笛子吹奏国歌时,灶已搭到齐腰高。 张英才忽然想起自己还没有准备锅,他刚刚着急地啊了一声,叶碧秋的父亲就说,若是没有铁锅,他正好带了一口来。张英才很佩服,这位砌匠能将分内分外的事情考虑得如此仔细。叶碧秋的父亲如实说,干这一行,本不用管主人家的事,是叶碧秋说,张老师只晓得搭灶,不知道买锅。他就顺便买了一口锅,带到学校里来。说着话时,叶碧秋已从升旗队伍中跑出来,将放在门口的铁锅拎进来。 叶碧秋进门时,正好听到父亲在同张英才说:“我这个女儿,虽然爱读书,却没有读书的命。她像她小姨,将来做媳妇,一定很会体贴丈夫。” 张英才若是没有笑,也许还没事。张英才轻轻地笑了一声,让叶碧秋羞得差点将手里的大铁锅扔在地上。幸亏张英才站的位置好,手接得也快,铁锅没有摔坏,只是将张英才的手臂划出一道血痕。 叶碧秋的父亲想用墙上陈年尘土给张英才止血,叶碧秋红着脸拦着他说:“张老师不用这些,张老师用创可贴。” 叶碧秋的父亲像是明白了什么,等叶碧秋去了教室,才盯着张英才用创可贴贴过的手臂,没头没脑地说:“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就晓得长心思了!” 上第二节课时,叶碧秋的父亲就将灶搭好了。他试了几把火,才放心离去。 试烧的柴火还没熄灭,张英才的父亲就出现了。 父亲给他带来了一封信和一瓶猪油,还有一瓶腌菜。 他对父亲说:“正愁没有油炒菜,你就送来了及时雨。” 父亲说:“我以为学校有食堂,没想到还得自己做饭自己吃。” 张英才听父亲说,是替他搭灶的叶砌匠托人捎信让他来一趟,心里不免有些吃惊。他晓得这一定又是叶碧秋做的。他有些不敢相信,叶碧秋会替自己将这些事情都安排妥当。 张英才不去想这些,他问:“妈的身体好么?” 父亲说:“她呀,再过四十年,也没有生命危险。” 张英才见父亲说了一句很文气的话,就说:“爸,没想到你的文化水平也提高了。” 父亲说:“儿子能为人师表,老子可不能往你脸上抹粪。” 张英才嫌父亲后一句话说得太没水平了,就去拆信看。 那封信果然是姚燕写来的。三页信纸读了半天才读完,前面都是些废话,如同窗三载,手足情长等等,关键是后面一句话,姚燕说,毕业以后,除了他以外,她没有给任何男同学回过信。虽然这话的后面就是此致敬礼,张英才仍读出许多情怀来。姚燕会画画,去年高考时,与张英才分在同一考场。张英才落榜后不得不参加复读,姚燕却被外地一所艺术专科学校录取了。张英才将老远跑来看他的父亲丢在一旁,趴到桌子上赶紧写回信,说自己现在是第二次给女同学写信,但第一次给女同学写信也是写给她的,将来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等等,所有写给女同学的信,收信人都会是姚燕。 因为是第一次来校,余校长非要张英才的父亲上他家吃饭。 吃了饭出来,父亲直叹息余校长人好,自己的家庭负担这么重,还养着十几个学生,他说:“你舅舅的站长要是让我当,我就将余校长转成公办教师。” 张英才说:“你莫瞎表态,舅舅那小官能屙出三尺高的尿?就算真有这个权力,只怕你会先考虑我这个当儿子的。” 说话时,有人喊余校长,要他到下面村里去领工资。 余校长拉上张英才做伴。到了村里才搞清,教育站的黄会计碰上了抢劫的。黄会计因为家里有事,将发工资的时间拖后了几天。界岭小学是他的最后一站,黄会计从望天小学那边翻越两道大山直接过来,想不到偶尔为之,也会碰到抢劫的。为了逃命,黄会计将力气都用光了,明明学校就在眼前,一步也走不动。黄会计不知是解嘲,还是真的这样做了。他说,最危险的时候,他急中生智,一边跑,一边告诉追杀他的人,其他学校老师的工资都发出去了,他身上的钱,只剩下一百多元。这不是假话,因为界岭小学全是民办教师,每个人只有三十五元补助金。黄会计这样一喊,抢劫的人就泄气了。黄会计这才捡回一条性命。 张英才是生平第一次领工资,为了加强记忆,余校长就让他将大家的补助金一起代领了。 拿了钱后,张英才随口问:“补助金分不分级别?” 余校长说:“公鸡啄白米,一口一粒,不问大小。” 这几天,学校里气氛很好,村干部来过几趟了,大家一起将每间屋子细细察看,哪儿要修,哪儿要补。村长余实表态说,发下来的奖金,村里一分钱不留,全部给学校做修理费,让老师和学生过一个温暖舒适的冬天。余校长将这话在各班上一宣布,学生们都朝着屋顶的窟窿和墙壁的裂缝欢呼起来。余校长还许诺,若是修理费能省下一点,还可以免去部分学生的学费。余校长说“部分学生”时,目光在那些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身上直打转。 大约过了十来天,下午,张英才没有课,就到溪边洗头洗衣服,边洗边吹着口哨,也是吹那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他边吹边想,这一段,孙四海和邓有米的笛子里,总算有欢乐的调子飘出来。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喊,回头一看,很高的石岸上站着万站长。 张英才甩了甩手上的泡沫,正待上去,万站长已经跳了下来,铁青着脸,不问三七二十一,劈头盖脸就是两个耳光,打得张英才险些滚进溪水中。 张英才捂着脸委屈地说:“你凭什么一见面就打人?” 万站长说:“打你还是轻的,你若是我的儿子,就一爪子掐死你!” “我又没有违法乱纪。” 见张英才还不服气,万站长更生气了。 “若是那样,倒不用我管。你为什么要写信告状?天下就你正派?天下就你眼睛看得清?我们都是伪君子?睁眼瞎?” “我也没写别的,就是说明了事实真相。” “你以为我就不晓得这穷鬼都不肯来的地方,实际入学率只有百分之六十几?你晓得我在这儿教书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入学率才达到多少吗?臭小子,才百分之十六呀!我告诉你,别以为你比他们能干,如果这儿实际入学率能达到百分之九十几,让余校长他们当全国模范都算委屈,要当教育部部长才合适。” 万站长要他洗完衣服后回屋里待着,学校里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不要出来。 张英才被几巴掌打怕了,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屋里。 天黑前的降旗仪式上,余校长第一次喊“奏国歌”,笛子没有响。余校长喊了两遍,还是不行。他不得不用异样的声音第三次喊:“奏国歌!”笛声才沉重地响起来。 之后,孙四海开始拼命地劈柴。 孙四海用斧头将柴连劈带砸,弄成粉碎,嘴里一声声咒骂着:“狗杂种!狗杂种!”直到余校长叫他去商量一件事。 万站长很晚才到张英才房中,灯光下脸色有些缓和了,他在张英才的床上斜躺了好久,才长叹一声。 “你只花一张邮票钱,就弄掉了学校的先进和八百元奖金,余校长早就指望用这笔钱来维修教室。其实,这儿的情况县里完全清楚,想提高这里的入学率,比别处抓高考升学率还难,都同意界岭小学当先进,你捅了一下后就不行了,窗纸捅破了漏风!” 张英才想分辩几句,万站长不让他说。 “我让余校长写了一个大山区适龄儿童入学难的情况汇报,做个补救,避免受到通报批评。我和他们谈了,让他们有空将每个学生入学时的艰难过程和你说说,你也要好好听听,多受点教育。” 话音刚落,万站长就睡着了。 万站长的鼾声很大,吵得张英才入梦迟了。早上醒来一看,床那头已经没有人了。 早饭后,张英才拿着课本往教室那边走,半路上碰见孙四海,对他说:“你休息吧,今天的课我来上!” 张英才说:“不是说好,这个星期的课由我上么?” 孙四海不冷不热地说:“让你休息还不好么!” “休息就休息,累死人了,我还正想请假呢!”张英才很不高兴,昂头说完后,转身就走。 第二天,几乎是在头天的同一个地方又碰上孙四海。 “你不是请假了,怎么还往教室跑!” 张英才说不出话来,心里却是真生气了。 万站长走后,张英才明显感到大家对他很反感。孙四海见他时,只要一开口,话里总有几根不软不硬的刺。邓有米更干脆,远远地看见他,就往旁边躲。余校长也很气人,张英才向他汇报,说孙四海剥夺了他的教学权利,他竟然装聋,东扯西拉的,还煞有介事地解释,自己的耳朵一到秋冬季节就出问题。开头几天,张英才还以为只是孙四海发了牛脾气,闹几天别扭也就过去了。过了两个星期仍没让他上课,余校长和邓有米也不出面干涉,他就想,这一定是他们的合谋,目的是撵他走。 晚上,张英才看见一只手电筒灯光在往余校长屋里挪,到了门口亮处,认出是邓有米。随后,孙四海也去了。张英才猜想,一定是开黑会,不然为何单单落下他一人! 张英才越想越来气,忍不住推门闯进会场,进屋就叫:“学校开会,怎么就不让我一人参加?” 孙四海说:“你算老几?这是学校负责人会议。” 张英才一下子愣住了,退不得,进不得。 最后还是余校长表态:“就让张老师参加旁听吧!” 张英才不客气地坐了下来。听了一阵,才弄清楚他们是在研究冬天即将来临,如何弄钱修理校舍等问题。 大家都闷坐着不说话,听得见旁边屋里,学生们为争被子细声细语地争吵。 闷到最后,孙四海憋不住说:“只有一个办法。”大家精神一振,眼巴巴地望着孙四海。孙四海犹豫一番,终于开口说:“只有将我那窖茯苓提前挖出来卖了,变出钱来借给学校,待学校有了收入时再还我。” 余校长说:“这不行,还不到挖茯苓的季节,这么多茯苓,你会亏好大一笔钱的。” 孙四海说:“总比往年跑了香强多了。” 余校长说:“既然这样,那我就代表全校师生愧领了。” “要是评上了先进,不就少了这道难关!”一直低头不语的邓有米抬起头小声嘟哝。说了之后,又露出一副后悔的样子,恨不能收回这些话。 余校长问:“还有事没有,没有事就散会。” 张英才说:“我有件事。我要求上课。” 余校长说:“过几天再研究,这是小事,来得及。” 张英才说:“不行,人都在,你们今天就得给我回个话。” 孙四海突然提高声调说:“张英才,你别仗势欺人。什么时候研究是领导考虑的事,就是现在研究,你也得先出去,等研究好了,再将结果通知你。” 张英才无话,只好先行退出,他又没胆子候在门外的操场上,回到自己的屋里,用耳朵和眼睛同时注意着外面的动静。 不一会儿,孙四海过来,隔着窗子说了一句更气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