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作家应该向谁学习呢?不是雷锋、董存瑞,也不是公交司机李素丽,更不是托耳斯泰和昆米兰·昆德拉——如果让他们向这些劳模和英雄以及大师学习,他们本来已经三流的专业水平就只能顺着城市的下水道匆匆流走而臭不可闻! 说实话,我太讨厌在市面上晃着的那些不说人话不写人事儿的作家。特别是那些已经成名的作家,我现在想把我所讨厌的五位作家及作品的名字列出来,顺便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第一位:莫言。《红高梁》是一部暴力、血腥、性爱、战争四个怪胎拼凑的作品,复仇主义作为两根主线始终贯彻于作品之中,家之仇,国之仇。然后四个怪胎分别开花,让莫言一下红遍大江南北。他只满足了两种嗜好的人:一种窥视祖辈隐私的人,一种民族主义者。而其间大量血腥与暴力的场面描写,同样满足了变态的日本作家的喜好,所以老想把他送去评诺贝尔奖。但是,但可是,可但是,这部作品告诉我们的除了复仇外,没有任何价值,同样是苦难,同样是战争,我觉得这本书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差一千倍,更别提加谬的《鼠疫》,那可能得差一万倍了。当然这不能怪莫言,我所讨厌的是他没有老实老实地去写一段爷爷奶奶的爱情,而是非要套一个巨大的社会背景。这一点是中国作家的通病,也是其无能的表现。这一招跟现在中国的那些大片导演一样,只会弄大的场面作为遮羞布!所以到现在为止,莫言的小说里还是没写过他周围的人,没写过活着的人,他在胡同口站着,看爷爷奶奶们过去的岁月,一直在看。 第二位:余华。按我朋友闫超的说法,《活着》是一本恐怖悬疑小说。如果余华自己这样定义,我会觉得余华是个挺牛的作家。但无论文学评论家还是他自己都把这本小说定义为人的悲惨命运的珠链,同时通过一次次死亡来印证生存的无奈及坚忍,这一点是《活着》最为失败的一笔。好听点余华在宣扬宿命论,不好听是“黔驴技穷”,没招了。所以只能让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个死去,这种狠心出自作家之手,我不知道这是文学的技法还是作家习惯亦或悲观的折射!与莫言相同,余华也将主人公置入社会变革之中,但他把这种变革拉皮筋一样拉长,每一次变革死一个人,直到死绝,直到剩下一位老人和他的牛。我想说的是,通过死亡和悲惨来获取同情的做法,是极为低等的,甚至是下流的。因为这是通过文学作品来骗取读者的眼泪,跟北京天桥上跪在那里假装学生要救济的没有任何差别!所以他后面写出《兄弟》这样的作品,不足为奇! 第三位:贾平凹。这个人一提名字,我就有点好笑。好笑之处在于,他的所有的作品都不值一提。一本《废都》,前探不着《金瓶梅》,后够不着《上海宝贝》,这样一部混蛋作品,除了满足作家自己内心的淫欲与邪念外,也满足了没有《花花公子》的国人对于性的饥渴需求,不过人家是图片与影像,而我们的被老贾置换成了文字,一个文人不坐即乱的理想。什么当下人心世事,与《废都》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在这本书里按我的智商只看到了性欲的本能和混乱的生活,除此以外没有看到任何人性的东西。幸好,老贾还有点小聪明,在书名上加了一个废字,这个废字是这部书最出采的一笔。不过在我长大成人,可以租到毛片自己看的时候,我觉得《废都》的价值已经完全回归于零。老贾还有不少美文,估计是在山西写的,因为太酸了,所以有点儿发臭,顺便说一下,这样的文章同时也侮辱了山西陈醋酸之外还有香味的名声。在纵观其作品的时候,我没看到他说过一句人话,我所说的人话是,一个活在现在的人的话。当然也别拿什么艺术高于生活之类的傻话来和我辩论,这话太缺德了,高于生活还用你写呀,那是上帝。 第四位:王朔。王朔是一句话作家,因为他写的最好的作品,是他的书名。比如《看上去很美》,比如《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再比如《一声叹息》 《动物凶猛》。等等,这些书名都比他的作品好,而且不止好一点。而事实也证明,王朔就是靠一句话打天于的作家,“我是流氓我怕谁”这样的名言,已经完全奠定了王朔在中国破文坛上破文学史的地位。王朔复出时极尽炒作之嫌,终于把“千岁寒”炒到了零度,让人们摸上去不至于冰冷,他又因为几句话在书大卖之前完成了前期的商业操作。王朔最好的职业,不是用一个书名在他的作品里发挥其调侃的能力,而是去做策划人,他是中国新文学时期以来作家中策划与广告语做的最好的广告人! 第五位:易中天、于丹。这两个几乎同时出道,虽一男一女,但我还是把他们归为一类,按道家的说法,这叫原神归位。在中国教育日渐式微,所有天之骄子上学只为工作的时代,所有的教授学者在为评职称忙碌造假的时代,这两个学术明星即时出场,充当了社会大学的老师。他们走上电视,开始说书演义,让更多的群众得到了知识小雨的滋养,并且自己以为如花似露,还能映射一下太阳的光芒。他们也被列为作家的行列,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唯一不荒唐的事情的是他们的书大卖特卖,几乎疯狂。从这两位“作家”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个事实:中国的教育完全沦为知识的复印机,而不是思想的制造者。人民越来越需要消费知识,而不是运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去创造。这两人的出现让我最担心的不是别的,而是他们对于大众的误导——由于对知识的变态崇拜而逐渐丧失“创造远比知识重要”这样的硬道理。他们跟上面那几位作家不属同类,但他们所造成的灾害远比上面的主更严重。因为学术赤裸裸地演变为金钱是从这两个人开始的,他们会反过来给那些专心搞学术的学者强烈的刺激(这是我自己的猜测),特别是让年轻的准备献身学术的人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他们是知识的罪人。因为北大一叫孔庆东的据说是孔子不知道多少代子孙的教授,已经站出来声援研究他祖宗的于丹,这个教授崇拜的是金庸,这样的教授不知道是北大瞎眼,还是他自己眼瞎。 骂完上面五位作家,我开始表扬一个人。这个人叫马路虾,他是大连的一位的哥。他没什么名气,也不是作家,但他写了一本书。我要强调一下,他是目前为止我见过最老实的写作者,但也是我见过的极为智慧的写作者,因为他不用文学理论写作,不用技巧写作,他就写他自己,写他踩着油门在大连的点点滴滴,写他所遇到的种种人,写他所遇到的千奇百怪的事儿。他没有抱怨生活,更没有按照什么“艺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狗屁理论去码他的字儿。他把生活记录下来,顺便发点个人的感慨,而这些感慨是这本书最好看的东西。我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有两个生理上的变化,一是肚子疼(笑得),一是失眠(笑完后睡不着),因为后面是湿润的眼泪。如果再准确一点说:马路虾是作家行列里的周星驰(另注:我一直认为中国导演里面除了周星驰其他人都不配称导演)。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这本书是一个活人写的书,有血有肉的人写的书,这不是作家写的书,但我愿意称作者为作家,因为中国已经没有作家了。“作家”们都在创作,而不是在写。所以我号召中国作家不要继续创作了,获诺贝尔奖也没有狗屁用,因为你们已经陷入文学的泥潭而无法自拔,已经不是人了,而是只有一个作家名称的空壳,写东西有什么用。你们集体低头向马路虾学习吧,学学一个应该怎样写字,千万不要坐在家里想爷爷奶奶的事儿,想宏大的让人头晕的事儿,写写你自己,因为只有你把自己当人,远离文学你才是真正的作家! 还是崔永元说得好:这本书比好多专业作家写得好。小崔眼力还是蛮狠的,小崔说完这句话我建议再加一句:让作家们向的哥马路虾学习!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中国作家应该向的哥学习
书名: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作者: 马路虾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副标题: 听的哥讲故事
出版年: 2008年1月
页数: 199
定价: 18.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669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