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启动超越功能,使之产生作用,主动想象是一个主要的方法。主动想象还可以开启其他想象世界之窗。然而,主动想象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体验起来是怎样?为了方便说明起见,我把整个主动想象程序分为七个阶段,这七个阶段的划分纵或有些武断,但是却反映了完整的“主动想象”经验的本质。 第一个阶段是思绪“准备”进入想象空间。此时意识必须安静,集中,自我才有机会接收到潜意识传达出来的信息。平日的散漫杂念必须收拾起来,自我必须进入一种静待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借由瑜伽等身体的运动,或数息、专注于一点等静坐活动来达成。实际的方法是什么不重要,但当事人必须感觉舒适。唯一的要求是当事人心要静,内在要进入沉着的状态。 到达这种状态之后,自我便开始邀请潜意识来做沟通。多年来我发现,最好的方法就是自我心里要存有一个意象,至少要准备一个问题来问。仅是向潜意识开放,就会跑出各种纷乱的意象,互相冲突,令人困惑不已;如果自我能够准备好一个自己想接触的人物或想回去的梦境、事件,这一意图就会使他确切无疑地集中于潜意识之上,此时忽略其他与此无关的意象是没关系的。这个阶段,我称之为“召唤”(evocation)或“意图”(intention)。 心安静下来之后,接着是第二阶段:自我心里清楚地怀着意图静待着。有的人轻易就能够看见内在人物,这时他要做的便是看着这个人,用心里的眼看着“他”,等待“他”自行动作或行动。对不容易看见内在人物的人而言,他只要心里清楚地怀着意图,等待什么事情发生即可。 这个阶段有几个规则必须遵守,首先,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可能,这个内在人物都不应该是真实的人——不论死活。这个人格化形式应该是从潜意识浮现的,对进行主动想象者而言应该是个独特的人。以真实人物进行主动想象,对这些人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可能会受到感染而自己却不知道。人可以在想象的领域进行心灵的攻击与侵略,发动此类攻击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主动想象。这种事情不多,但确实可能发生。所以,在想象的接触事件中,最好不要用真实的人物,以免无意间发动攻击。 最好也不要应用已经死去的人的意象,因为这样最后会变成依赖亡者(我就看过这样的案例:个案因为失去挚爱,便利用主动想象抓住他——但个案其实应该是要哀悼亡者,让他走才对)。若要和亡者进行主动想象,唯一适当的状况就是生者和死者之间还有事情没有解决,譬如,生者如果对死去的父母有愤怒或伤害未解决,心灵的成长将会受到阻碍,这时就要去处理这个问题,抚平愤怒或伤害。要解决过往的伤害与痛苦,主动想象是一个好方法。 第三阶段始于潜意识以某种方式活化起来,这个阶段叫做“潜意识活化”(unconscious activation)。这时你也许会感觉到一股情感,一种身体的感觉,一个声音,或是一个奇怪的想法。以我现在持用的模型而言,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内在人物。不论潜意识以何种方式出现,自我都必须予以回应。从这个回应开始,主动想象便进入“互动”(interaction)阶段——这指的便是荣格所谓的来回穿梭。若以活化阶段的内在人物为例来说,“他”出现后会和当事人的自我打招呼,然后问自我想要什么东西或“他”该怎么做?这时自我必须回答。自我可以说出希望这个内在人物做些什么,或说出需要和“他”谈一谈的理由。在这个互动阶段,内在人物与自我的对话若是自然地朝某一方向发展,不论那是什么方向,都必须遵循。 这个互动阶段有可能很久,也许是几个礼拜,甚至是几个月,不一定。但这个阶段必须搭配主动想象之外的工作,我称之为“反思”(reflection)。“反思”指的是自我必须好好思考自己的体验。前面说过,自我不可以放弃自己的立场,要把握自己的立场、感受的观点,也要好好思考内在人物告诉他的信息。 在这种反思当中,知解力(the intellect)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为自我必须认真思考自己的体验,并且以“感受”(feeling)的观点深入感觉自己的经验。内在人物说的话感觉是好的吗?合不合理呢?要有反思,自我才能保护自己,不至于落入潜意识的立场,也不会纯然接受内在人物所表达信息的表面价值。这个阶段,自我必须和分析师、治疗师或自己的好友分享自己的体验,以便获得客观的意见。自我一旦得到结论,便再回去和内在人物感通,再度展开主动想象。 “互动”与“反思”两阶段也许会持续一阵子,不过,主动想象迟早都要从这里进入我所说的“解答”(resolution)期——整个主动想象程序借以展开的原始意图或问题,在这里得到了解答。譬如,假设我一开始希望了解如何培养自己的女性特质,我要求“智慧之女”这样的一个内在人物出现,教导我开发我自性中的这个部分。她出现了,教我情感、关系等事情,我抗拒、挣扎,也提出问题,我们一个接着一个处理问题,我渐渐开始在知解上明白所谓“女性”看起来是怎样的。但这是“知解”上明白,实际上我还没有“拥有”女性特质。 然后,有一天,正在做主动想象的时候,我突然在我整个人、整个身体里感觉到所谓“关系”是怎么一回事,我领会到他的真实感。从那个时候开始,这才成为我整个觉察力的一部分。有了“解答”,超越功能已经完成,又创造了一种新状态的明显自性。在互动期,我会想体验各种程度不等的张力及不适,因为这时我的立场和内在人物的立场是合在一起的。有时和内在人物互动时体验到的紧张,可能会使人感到懊恼颓丧,明显时甚至还会有身体上的感觉。这种紧张若是到达某种强度,有的人会觉得很难再继续做主动想象。但是,不理会那种不适、继续下去却很重要,因为,那种紧张是化解不当,超越功能就不会启动;而若是自然得到解答,领悟的当下,也就化解了紧张。 最后便是“整合”(integration)期,这是主动想象的最后阶段。自我在这个阶段已经有了领悟,但他必须尽全力把自己的领悟整合到外在生活才算完成。譬如,假设我已经在这个阶段深深地了解“关系”的本质,那么这时我该做的,便是把我所了解的带到我和友人、挚爱者的关系上面。要是我无法在外在世界实践新领悟到的智慧,那么我的主动想象就失败了。唯有把自己于内在世界所学习到的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才算完成了主动想象程序。 有人担心进行主动想象或创造自性,会使人偏离生活与关系,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必须互相关联,在自我的努力下联合起来,此时自我是一脚跨在内在世界,一脚跨在外在世界;一方面可以转向内在世界,体验内在人物深奥的智慧,另一方面可以移向外在,将其智慧实践出来。自我具备使这两边交流的能力,进而发现自性,并体验其整体中的无限多元变化。 依荣格的界定,“神灵的”即是自主的创造意象,操纵意象。神灵存有就具有这种能力。意象如果是来自于心灵,就是原型人物或实体;若是来自于心灵之外,便是类心灵实体。我们借主动想象找到内在人物,也让内在人物借意象表达其自身,所以主动想象是最极致的灵性过程。借着主动想象,才能够发动超越功能;借着超越功能,自性才能够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积极的,明显的,生活的状态。 我的看法和荣格一样,认为这三个内在发展层次,便是炼金术的根本基础。炼金术事关自性与创造自性,其象征所描绘的,正是主动想象经验及超越功能经验。 一开始,荣格并不了解炼金术于个体化过程的价值,过了好一段时间他才了解炼金术具有极大的能力,可以借其了解人的自我发展(selfdevelopment)。他曾经买下一本炼金术古书,偶尔翻阅一下,初期,那些图画在他看起来毫无意义。 我把那本书丢在那里将近两年,偶尔看图片,心里想着:“老天,画些什么啊!这种东西谁看得懂!”但那些图片还是很吸引我。后来我下定决心仔细地读了一下……不久……我就发现那些东西其实很耐人寻味,很刺激……最后我才明白,原来炼金师都是用象征在说话。 荣格后来了解了炼金师是用象征来沟通,借着诠释这些象征,从而解开了炼金想象图的秘密。探讨至此,我们现在就要开始检视那个想象的世界,并且追寻这个世界里可以教导我们,帮助我们了解自性,强化自性的信息。
荣格与炼金术——主动想象的实际情形
书名: 荣格与炼金术
作者: [美] 杰佛瑞·芮夫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译者: 廖世德
出版年: 2012-4
页数: 284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388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