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70年出生在雅典。历史上很少有某时某地像此时的雅典这样出现了如此众多的天才人物。这个时候,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已经完成了他的几部戏剧杰作。欧里庇得斯和索福克勒斯这两位剧作家此时还是小孩子,他们以后将要创作的伟大悲剧苏格拉底很有可能是到剧场看过的。这时伯里克利还是个年轻小伙,他将会开创一个政治民主、艺术繁荣的伟大时代。苏格拉底有可能看过帕特农神庙和菲狄亚斯①的雕塑,它们就是完成于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的。这个时候,波斯已经被打败,雅典已经成为海上霸主,基本上控制了爱琴海。雅典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和辉煌。虽然苏格拉底成长于一个黄金时代,但在垂暮之年,他目睹了雅典在战争中的失败,而他自己的生命也在狱中结束。公元前399年,也就是苏格拉底71岁时,他遵从法庭对他的判决喝下了毒药。 苏格拉底没有写下文字作品。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他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是由他的三个著名的年轻的同代人记载下来的,他们是阿里斯托芬、色诺芬以及三人中最重要的一位--柏拉图。从这些资料里看,苏格拉底天资过人,不仅思维严谨超乎群伦,为人也热情友善,秉性幽默。他体格健壮,颇能吃苦耐劳。阿里斯托芬在他的喜剧《云》里把苏格拉底描绘得像一只自负的水鸟,取笑他转眼珠的习惯,俏皮地提到他的"学徒们"及"思想的作坊"。而色诺芬所描绘的则是一位忠诚的战士,他充满激情地探讨着道德的要求,对那些想在他这里得到指点的年轻人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柏拉图肯定了对苏格拉底的这个总的写照,并进一步把苏格拉底描绘为一个有着深沉的使命感和绝对的道德纯洁性的人。在《会饮篇》中,柏拉图讲述了一位美少年阿尔西比亚德斯是如何希望赢得苏格拉底的爱情的,他想方设法要和苏格拉底单独相处。但是,阿尔西比亚德斯说,"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他只愿意用他通常的方式和我交谈,和我呆了一整个白天后,他就会离开我,自顾自走了。"苏格拉底在从军征战时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忍饥挨饿。其他人都"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用"毡子加羊毛"裹在鞋子外面,以抵御冬日的严寒。而苏格拉底,阿尔西比亚德斯说,"就穿着他平常穿的一件外套在那样的天气里出门,他光着脚在冰面上行走比我们穿着鞋走还要轻快。" 苏格拉底的注意力能长时间地高度集中。在一次战役中,他曾经站着沉思了一天一夜,"直到黎明来临,太阳升起;在向着太阳做了一次祷告之后,他才走开"。他经常从一个神秘的"声音"那里获得信息或警告,他称这个声音为自己的灵异(daimon)。虽然这种"超自然的"征兆从小就侵扰着他的思想,但对此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苏格拉底具有"宗教梦幻式"的气质,尤其是具有对人类行为的道德品质的敏感,正是这些道德品质赋予生活以价值。他对早期希腊哲学家们的自然科学必定是非常熟悉的,虽然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他说过,"事情的真相就是如此,雅典人、我与对自然的思索没有任何关系。"对他而言,这样的思索已经让位于那些更紧迫的问题,即人的本性、真理和善。一个决定性的事件确认了苏格拉底的使命是做一个道德哲学家,这就是德尔斐神庙的神谕。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名叫凯勒丰的虔信宗教的青年到德尔斐附近的阿波罗神庙去问,这世上是否还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女祭司回答说没有。苏格拉底认为这个回答的意思是,他之所以是最聪明的,是因为他意识到并且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就是以这样的态度开始了他对不可动摇的真理和智慧的探求。
西方哲学史(修订第8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生平
书名: 西方哲学史(修订第8版)
作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原作名: Socrates to sartre and beyond :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副标题: 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
译者: 匡宏 | 邓晓芒
出版年: 2009-2
页数: 508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大学堂
ISBN: 978750628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