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这幅震惊了世界的画面上,一个人物、准确地说是角色,陡然凸现在全球的视域之中。那便是副司令马科斯。这不仅由于在身材瘦小的玛雅原住民之中,那个高大的男人格外突出,也不仅由于在那一片蒙面人黝黑的肤色之间,这个白皮肤的指挥官极为醒目;而是在于,当墨西哥的国家机器还在震惊中不知所措之时,首先赶赴现场的,是墨西哥、北美、很快是全世界新闻记者和他们的照相机、摄像机的丛林;在多数无法流利地讲西班牙语的玛雅原住民起义者中间,马科斯脱颖而出,成了无数照相机、摄像机的焦点。不仅他的西班牙语优雅且丰富、迷人,而且他娴熟地操持着法语和英语——尽管相对于他的炉火纯青的法语,他流利却略带西班牙口音的英语略显逊色;他间或使用意大利语,而且谙熟多种玛雅原住民不同族群的语言。不只他口若悬河的言说能力表现了极为良好的教育背景,而且他显然统御全局、运筹帷幄。然而,令整个世界感到惊讶、甚至困惑的是,马科斯却称自己是副司令,他惟一认可的身份,是萨帕塔运动的发言人(此后人们加上了另一头衔:战略家),他称自己的功能角色是古老的玛雅世界与外部世界间的传译。继而,他称自己为“声音”(“通过我的声音原住民秘密革命委员会和萨帕塔民族解放军在言说”)和“影子”——一个“温柔狂怒的影子” 。尽管如此,他仍立刻被传媒指认为玛雅游击队领袖。如果说,类似指认多少带有种族主义偏见:目不识丁的原住民不可能自己发动一场起义,更不可能把握这场战争的方向;但这也是出自拉丁美洲革命传统:来自城市、受过高等教育、间或是白人的职业革命者,深入贫苦的原住民中间宣传动员,并最终发动革命(我们将看到类似惯性推论对了,又大错特错)。于是,马科斯被推上了前台,成为闪光灯风暴的中心。 然而,这却不是后现代世界司空见惯的“宿命”:所有行动与事实,最终只有一个归宿,即变成媒体事件,变成旋生旋灭的图片、影像和即时消费的有趣新闻。从12年的距离之外回望,对媒体主动占领和挪用,无疑是萨帕塔运动的重要而基本战略之一:不是媒体介入,轧出、吮干所有事实的最后一滴新鲜的汁液,而是从一开始,便是这个自称马科斯的副司令,在挑选和有效地运用媒体,为我所用。起义的第一周,便令墨西哥国内外的记者大跌眼镜的是,这位据称已在恰帕斯东南群山的丛林深处生活了11年的游击领袖,对国内外媒体了如指掌、指挥若定。他不仅为自己选择了若干份重要的国际新闻媒体:诸如德国《明镜》周刊(Der Spiegel)、西班牙政治时事周刊《变迁16》(Cambio 16)、美国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旧金山纪事》(San Francisco Chronicle)、《拉丁美洲北美议会》双月刊(NACLA)、著名时尚杂志《名利场》(Vanity Fair);和墨西哥四家独立于政府的新闻媒体《日报》、《金融报》、《进程》周刊、《时报》。马科斯还与这些媒体间建立了直接而密切的合作关系。不止一位记者记述说,马科斯不仅为萨帕塔运动选定了自己的宣传媒介,甚至能指名道姓地接受或拒绝某位记者的访问。官方背景的媒介被彻底拒之门外,为了不彻底地被放逐在这全国、甚至世界的头条新闻之外,这些媒体被迫出重金向国外媒体购进有关萨帕塔运动的新闻图片或影像。同样不止一位记者写道:马科斯向记者承认,他是在美国军校的教材上学会了游击战法,但他可没说他从哪里学到了这套精妙的媒体战术。 1994年元旦,在萨帕塔人的第一战——事实上也是惟一一战之后,其主战场已然转移到媒体之上。不仅是各种媒体以显著的位置大量刊登萨帕塔运动的新闻、马科斯的访谈,而且种种署名萨帕塔民族解放军,或直接署名副司令马科斯的公报、信件奔涌而至;与此同时,前所未有的,这支原住民游击武装迅速地将因特网开辟为他们的媒体战场之一。种种萨帕塔民族解放军的信息通过因特网传遍了世界。法国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昔日切•格瓦拉玻利维亚游击队中惟一的欧洲战士雷吉斯•德布雷称:“因特网为国际斗争插上了电子翅膀。” 正是马科斯首先向记者申明了这场战争的象征寓意:让世界听到、看到这早已跌出了全球经济版图的角落,看到在遗忘和无声中死灭的、这一曾创造人类最神奇、伟大的文明的古老族群。这是一场新的土地革命、同时是一场反全球化的战争,一场对抗遗忘的战争。令来自墨西哥各地、继而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大为震动而鼓舞的是,这并非又一场迟到的拉丁美洲游击战,这支宣战的原住民游击队无疑抱有乌托邦式的社会目的与诉求,但他们的发言人——马科斯所使用的是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单纯、非意识形态、诗化的语言。这份关于玛雅原住民苦难与诉求的全新表述深深地触动了众多墨西哥人。
蒙面骑士——第一枪,枪响之后3
书名: 蒙面骑士
作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墨西哥副司令马科斯文集
出版年: 2006-6
页数: 382
定价: 4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0806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