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套酒器入葬来表现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随葬习俗,最早见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中的鬶、盉、斝、爵都可以溯源自这一文化系统中盛行的陶酒器--鬶。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二里头文化的烹饪饮食等日常生活用器基本上继承了中原腹心地带当地龙山文化的风格。因为与祭祀或礼仪相关连,在王朝祭礼的形成与整合的过程中,各种酒器也就被作为新的礼器而加以采用。 《礼记》记载三代用于祭祀的酒器,“夏后氏以鸡夷,殷以斝,周以黄目”。夷读为彝,彝器即礼器。其中提到的三种祭器究竟为何物,斝比较明确,但对于鸡夷(彝)和黄目,自汉代以后即歧说纷纭,不乏望文附会者。当代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邹衡教授经过比照研究,认为“鸡夷(彝)”就是二里头文化的封口盉,也就是龙山文化中常见的陶鬶。他形象的解说道:“如果我们看看山东龙山文化中常见的红陶鬶,不用解释,就会想到这件陶器活像一只伸颈昂首、伫立将鸣的红色雄鸡。其实不独鬶如此,夏文化(引者注:邹先生认为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中常见的封口盉又何尝不像一只黑色或灰色的雄鸡!原来它们可能都是由共同的祖型--大汶口文化的鸡彝发展来的。”邹先生进一步论证道,正因为它产生在东方,而在古代的东夷地区又曾经特别流行,因此它同时又有了“夷”的名。而金文中“彝”字的字形,像将鸡翅膀用绳索捆缚,左边落下血滴,表示宰后用双手捧送供神之状。古代有用杀鸡来盟誓的,用鸡祭祀更是东方的风俗。“正因为红色雄鸡是用于祭祀的牺牲品,而红色陶鬶是用于祭祀的‘彝器’。” 这一将古代文献、古文字与考古出土品相比照,来复原当时礼器的递嬗传播源流的尝试,一时被传为学界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