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域王权国家形成之前众多小的政治实体并存竞争的这个时代,有人称为“邦国时代”,也有人称为“古国时代”、“万邦”时期等等,意思大致相近,指的都是“小国寡民”式的社会组织共存的时代。这一邦国时代,与王国时代(夏商周三代王朝)和后来的帝国时代(秦汉以至明清),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的三个大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实体因兼并而从多到少乃至归一,而中心王朝的统治与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史载禹时万国,周初三千,春秋八百,战国七雄,至秦汉一统为帝国。与社会组织--国家的由多变少相对应,其权力中心--都邑则由小变大,有一个从中心聚落到小国之都、王国之都直至膨胀为帝国之都的过程。 其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王国即早期王朝的诞生。这时的社会多个层次并存,既有地处中原的王国,也有周边的邦国(它们与王国有从属、半从属或同盟的关系,有的时服时叛。相对于中央王国,它们或可称为“方国”),还有尚未发展为邦国的酋邦一类“复杂社会”,甚至平等的氏族部落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较邦国更高一级的文明形态,王国中可能还包含着方国等政治实体,因此也可以通俗地被形容为“国上之国”。因此,包含“中央”、“中心”、“王都”、“京畿”等含意在内的“中国”的概念,也就不可能上溯到小国寡民的“邦国时代”,它应当是与最早的王朝,也即“中央王国”同时出现的。 最近,瑞典东方古物博物馆推出的以中国史前彩陶为中心的展览,名为《中国之前的中国》(China before China)。这一展名的含义是“借以展示生活在今日中国这块土地上的远古人们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创造力,这是发生在中国这个国家成立或说定了名称数千年之前的事”。这与我们对“中国”的理解是一致的。 从考古发现看,属于“邦国时代”的龙山时代,城址林立。据初步统计,在后来二里头文化兴起的黄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龙山时代城址即达10余座,面积一般在数万至数十万平方米。但至二里头文化时期,随着面积逾30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都邑--二里头的崛起,各地的城址相继废毁,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应是中原地区从邦国时代迈入王国时代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