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杂志论文集: 中国灾难的线索》,两卷,华盛顿,1970 鲍大可: 《共产党接管前夕的中国》,纽约,1963 包瑞德: 《迪克西使团: 美军驻延安观察组,1944》, 伯克利,1970 杰克·贝尔登: 《中国震撼世界》,纽约,1949 日本防卫研究所战史室: 《河南会战》,东京,1967 包华德编: 《中华民国传记辞典》,4卷,纽约,1967—1970 约翰·亨特·博依尔: 《中日战争,1937—1945: 合作政治》,斯坦福,1972 卜凯: 《中国四川省农业调查》,重庆,1943 卜凯和严中站(音): 《战争对四川彭县农民的经济影响》,《经济统计》第19期(1943年4月) 杰拉尔德·E. 邦克: 《和平阴谋: 汪精卫与中国的战争,1937—1941》,麻省剑桥,1972 罗伯特·J. C. 布托: 《东条英机与战争的来临》,普林斯顿,1961 阿奇·凯利: 《上海的战争岁月,1941—45—48》,纽约,1963 卡尔逊: 《中国陆军: 编制与战斗力》,纽约,1940 《CC豪门资本内幕》,出版地不明(香港?),1947 《战时医政》,1938 张奇瑛: 《米潮的分析》,《经济评论》第1卷第9期(1947年5月30日) 《三十六年中国经济概况》,《东方杂志》第44卷第7期(1948年7月) 《三十五年度的中国经济》,《东方杂志》第43卷第11期(1947年6月) 张其昀: 《党史概要》,5卷,台北,1951 张嘉谋等编: 《叛变附匪分子谬论》,出版地及出版日期不明 张锡昌等编: 《战时的中国经济》,桂林,1943 章士钊: 《抗战五年与农村经济》,《中国农村》,第8卷第 5/6期(1942年) 张相普(音): 《青山忆旧》,《中外杂志》,第12卷第5期(1972年11月) 张肖梅: 《云南经济》,重庆,1941 张一凡: 《经济改革方案之批评与国民党经济政策之“转变”》,《经济周报》,第4卷第19期(1947年5月) 张赣萍: 《抗日名将关麟征》,香港,1969 张嘉璈: 《通货膨胀: 中国的经历,1939—1950》,麻省剑桥,1958 张培刚: 《通货膨胀下的农业和农民》,《经济评论》,第1卷第1期(1947年4月) 张少曾(音);《如何解决士兵逃亡问题》,《成功周报》,第3卷第4期(1941年8月) 张文实: 《云南内幕》,香港,1949 赵小义(音): 《发扬重庆精神》,《中外杂志》,第10卷第6期(1971年12月) 赵世洵: 《王云老与金元券案质疑之补充》,《传记文学》,第211期(1979年12月) 莱昂内尔·M. 蔡辛: 《共产党征服中国,内战史,1945—1949》,麻省剑桥,1965 振光: 《川陕甘农村经济鸟瞰》,《经济周报》,第2卷第3期(1946年1月) 陈正谟: 《政治革新与行政效率》,《革新周刊》,第1卷第5期(1946年8月) 《田赋征实与粮食征借之检讨》,《四川经济季刊》,第1卷第2期(1944年3月) 陈诚: 《八年抗战经过概要》,出版地及出版日期不明 陈健夫: 《革新的基本愿望》,《革新周刊》,第1卷第1期(1946年7月) 陈翰笙: 《物价与农村》,《中国农村》,第8卷第5/6期(1942年) 陈孝威: 《为什么失去大陆》,台北,1964 陈洪进: 《三十二年之四川农业》,《四川经济季刊》,第1卷第2期(1944年3月) 陈志让: 《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伦敦,1965 陈立夫: 《建国之道》,《革新月刊》第1期(1946年8月) 陈伯达: 《解放前中国地租》,北京,1958 陈布雷: 《陈布雷回忆录》,香港,1962 陈少校: 《金陵残照记》,香港,1963 《黑网录》,香港,1966 陈达: 《浪迹十年》,上海,1946 《现代中国的人口》,芝加哥,1946 陈敦正: 《动乱的回忆》,台北,1979 陈卫华(音): 《办理役政的几个重要阶段》,《征训月刊》,第1卷第2/3期(1942年3月) 陈英龙(音): 《抗战期间我的生活片段》,《艺文志》,第148期(1978年1月) 陈友三、陈思德编: 《田赋征实制度》,重庆,1945 陈愚: 《为革新运动进一招》,《革新周刊》,第1卷第7期(1946年9月) 郑兆求(音): 《兵役巡视手记》,《征训月刊》,第1卷第2/3期(1941年3月) 《征训月刊》,湖南省军管区司令部,1940—1941 《政工周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1941 郑友桂(音): 《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工业发展》,华盛顿,1956 《城固青年》,陕西,1941 程则军(音): 《现阶段的兵役问题》, 出版地不明,1942 程元斟: 《革新运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革新周刊》第1卷第5期(1946年8月) 陈纳德: 《战士之路》,纽约,1949 季梅(音): 《当前纺织业的危机》,《经济周报》,第13期(1948年9月) 季天(音): 《政治讲话》,台北,1950 齐锡生: 《战争中的国民党中国: 军事失败与政治崩溃,1937—1945》,密西根,1982 蒋经国: 《 风雨中的宁静》,台北,1978 《沪滨日记》,载《痛定思痛》 《痛定思痛》,出版地不明,1955 蒋介石: 《蒋总统思想言论集》,30卷,台北,1966 《抗战建国: 1937—1943六年抗战文电集》,纽约,1943 《苏俄在中国: 七十概述》,台北,1969 《蒋管区真情实录》,出版地及出版日期不明 蒋梦麟: 《新潮》,《传记文学》,第11卷第2期(1967年8月) 江上清: 《政海秘闻》,香港,1966 《往事清谈》,香港,1972 《江苏省政府34/35年政情述要》,出版地不明,1946 《剿匪重要战役之追述与检讨》,6卷,出版地不明,1950 乔家才: 《铁血精忠传》,台北,1978 千家驹: 《中国经济现实讲话》,香港,1947 钱江潮: 《当前农民的需要》,《农工月刊》,第4期(1947年7月) 钱端升: 《中国的政府与政治》,麻省剑桥,1961 金达凯: 《中国青年的觉醒》,《民主评论》,第2卷第4期(1950年8月) 金典戎: 《西南老将刘震寰传记》,《春秋》第173期(1964年9月)、第174期(1964年10月) 秦绶章: 《官僚政治的剖析》,《革新月刊》第6期(1947年1月) 《实行党内民主》,《革新月刊》第1期(1946年9月) 秦德纯: 《秦德纯回忆录》,台北,1967 《中华志,1937—1945》,纽约,1947 《中华志,1950》,纽约,1950 《蜜勒氏评论报》,上海,1945—1949 《中国新闻评论》 《经济周报》,上海,1945—1948 《经济评论》,上海,1947—1948 镜升: 《战时中国经济轮廓》,出版地不明,1944 庆霖: 《输送伤兵转院的感想》,《战时医政》第9期(1938年5月) 三青团中央: 《青年通讯》,1943 周兴(音): 《过去办理征兵之一般症结》,《征训月刊》,第1卷第2/3号(?)(1941年3月) 周开庆: 《四川与对日抗战》,台北,1971 《周报》,上海,1945—1946 周舜莘: 《中国的通货膨胀,1937—1949》,纽约,1963 周荣德: 《中国的社会流动: 士绅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变迁》,纽约,1966 朱: 《粮食征借与粮价》,《经济评论》,第1卷第19期,(1947年8月) 朱子爽: 《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要览》,重庆,1945 《中国国民党粮食政策》,重庆,1944 朱文长: 《我对王云老与金元券的看法》,《传记文学》第213期(1980年2月) 朱岳山(音): 《降魔记》,出版地不明,1946 局外人: 《忆当年传说中的“十三太保”》,《春秋》第95-118期(1961年6月16日-1962年6月) 《传记文学》,台北,1962—1982 中央调查统计局: 《全国各单位特情概况》 行政院新闻局: 《全国粮食概况》,出版地不明,1947 《全国田赋开始征收》,《经济周报》,第3卷第6期(1946年8月) 《全国田粮会议纪要》,《财政评论》,第17卷第2期(1947年8月) 《春秋》,香港,1957—1982 《中国经济年鉴,1947》,香港,1947 《中国国民党党员党政革新运动初期工作方案》,《革新月刊》,第2期(1946年9月) 《中国劳工运动史》,5卷,台北,1959 《中国农村》,桂林,1942 《中外杂志》,台北,1967—1982 行政院秘书处编: 《中央政务机关三十年度工作成绩考察报告》, 《中央日报》,上海,1945—1949 柯乐博: 《蒋介石的滑铁卢: 淮海战役》,《太平洋历史评论》,第25卷第4期(1956年11月) A. 考特瑞尔: 《湖南饥荒的惨象》,《经济周报》,第3卷第6期(1946年8月) 弗兰克·多恩: 《中日战争,1937—1941年: 从卢沟桥到珍珠港》,纽约,1974 易劳逸: 《夭折的革命: 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1927—1937》,麻省剑桥,1974 《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 两篇论文》,伊利诺斯,1981 《矛盾关系的多重面相: 抗战时期的走私、傀儡与暴行》,载入江昭编: 《中国人与日本人: 政治与文化互动论文集》,普林斯顿,1980 哈利·埃克斯坦: 《论内战原因》,载伊沃·K. 费尔拉本德等编: 《愤怒、暴力与政治: 理论与研究》,新泽西,1972 《经济统计》,成都,1943—1946 爱泼斯坦: 《中国未完成的革命》,波士顿,1947 范蕙: 《看这严重的两个月》,载《周报》第30期(1946年3月) 《防谍锄奸须知》,出版地及出版日期不明 罗兹·法默: 《上海的收获: 中国战争中的三年日记》,伦敦,1945 费孝通: 《中国士绅: 城乡关系论文集》,芝加哥,1953 《评晏阳初“开发民力建设乡村”》,《观察》,第5卷第1期(1948年8月) 赫伯特·菲斯: 《中国的纠葛: 从珍珠港事变到马歇尔使华的美国在中国的努力》,普林斯顿,1953 冯亦鲁: 《徐蚌战役见闻录》,香港,1964 冯玉祥: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香港,1949 冯由达: 《龙云逃掉了》,《新闻天地》第54期(1948年12月) 劳伦·菲斯勒: 《CCK是谁, 台湾是什么?》,《美国大学教职工报告》,第28、29期(1978) 《美国外交文件集》,华盛顿,1937—1949 傅瑞: 《自由中国的新政》,纽约,1943 藤原彰: 《日本陆军的作用》,载多萝西·博格及冈本俊平编《作为历史的珍珠港事变: 日美关系,1931—1941》,纽约,1973 《近代中国人名辞典》,东京,1966 格雷姆·J. 基尔: 《俄国革命中的农民与政府》,纽约,1979 理查德·尤根·吉莱斯皮: 《黄埔与南京十年(1924—1936)》,美利坚大学博士论文,1971 唐纳德·G吉林: 《民国时期的中央化问题: 以陈诚和国民党为例》,《亚洲研究杂志》第29卷第4期,(1970年8月) J. C. S. 霍尔: 《滇系,1927—1937》,堪培拉,1976 韩思(音): 《看!政学系》,香港,1947 霍尔多·汉森: 《人道努力: 中国战争的故事》,纽约,1939 服部卓四郎: 《大东亚战争史》,东京,1965 何廉: 《何廉回忆录》,未出版 何应钦: 《纪念七七抗战再驳中国的虚伪宣传》,《自由钟》,第3卷第3期,(1972年9月) 贺岳僧: 《如何推进党的革新运动》,《革新周刊》,第1卷第5期(1946年8月) 《赶快纠正社会的偏向》,《社会评论》第3期(1945年9月) 《党的腐败原因之分析》《革新周刊》,第1卷第4期(1946年8月) 《党的病态原因之分析》,《革新周刊》,第1卷第3期(1946年8月) 萧铮: 《土地改革五十年》,台北,1980 小庄: 《透视川西的农地和农村》,《观察》,第5卷第4期(1948年9月) 冼(音): 《国营事业股票开始出售》,《经济评论》,第3卷第23期,(1948年9月) 《新经济半月刊》,1939—1945 《新筹安会》,出版地不明,1946 《新中国》副刊,1944—1949 《新局面前夕的派系争斗及人事布局》,《观察》,第2卷第8期(1947年4月) 《新官场现形记》,出版地不明,1946 《新闻天地》,重庆,1945 《行总周刊》,1946—1947 徐道邻: 《国民政府治下的中国地方行政: 民主自治与传统集权》,未刊手稿 许朗轩和张明凯编: 《日中战争史(1937—1945)》,台北,1971 徐复观: 《谁是击溃了中国社会反共的力量》,《民主评论》,第1卷第7期,(1949年9月) 许芥昱: 《闻一多》,波士顿,1979 徐堪: 《中国战时的粮政》,《粮政月刊》,第1卷第1期,(1943年4月) 《徐可亭先生文丛》,台北,1970 《抗战时期粮政纪要》,《四川文献月刊》,11/12,(1963年7月) 许道夫: 《江西粮价狂涨原因之研究》,《粮政月刊》,第1卷第4期(1941年4月) 胡其如: 《出巡定蕃县对局、保、甲长及各界讲词》,《兵役旬刊》,第2期(1939年11月) 胡友鹏: 《江西农村在困难中》,《经济周报》第7卷第18期(1948年11月) 胡风: 《战时浙江农村经济的回顾》,《经济周报》第2卷第12期(1946年3月) 《湖南“农建公司”纠纷内幕》,《经济周报》第7卷第8期(1948年11月) 《湖北省政府报告,1942年11月—1943年9月》 《湖北省政府施政报告(田粮部分),1942年11月—1943年9月》 《湖北省政府施政报告,1943年10月—1944年 9月》 《胡上将宗南年谱》,台北,出版时间不明 黄坚清: 《只有一条路——清党》,载《革新》周刊第1卷第10期(1946年9月) 塞缪尔·P. 亨廷顿: 《变化中的社会的政治秩序》,康涅狄格,1968 《役政月刊》,兵役署,1945 《一二·一惨案特集》,出版地及出版日期不明 《艺文志》,台北,1972 任彰: 《为革新运动答辩》,载《革新周刊》第1卷第2期(1946年8月) 查默斯·A. 约翰逊: 《农民的民族主义与共产党政权: 革命中国的出现,1937—1945》,斯坦福,1962 《如何改进今后的兵役》,《兵役旬刊》第7期(1940年1月) 阮华国: 《革新声中第一炮: 党员总清查》,《革新周刊》第1卷第13期 荣斋: 《金陵旧梦》,香港,1968 亚历山大·卡利亚金: 《它乡之路》,莫斯科,1969 《抗战八年来兵役行政工作总报告》,出版地不明,1945 康泽: 《本团组织工作概况与三十一年度几件重要工作》,载《青年通讯》第3卷第1期(1943年1月) 高叔康: 《革新运动的同志们行动起来!》,《革新周刊》第1卷第5期(1946年8月) 罗伯特·A. 卡普: 《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与农业中国,1937—1945》,载F. 基尔伯特·陈编《十字路口的中国: 国民党与共产党,1927—1949》,科罗拉多,1980 《四川与中华民国: 地方军阀主义与中央政权,1911—1938》,康涅狄格,1973 片冈铁哉: 《中国的抗战与革命: 共产党与第二次统一战线》,伯克利,1974 柯伟林: 《外国榜样与中国的现代化: 德国与中华民国,1921—1941》,哈佛大学博士论文,1981 《革新周刊》,南京,1946 《革新月刊》,长沙,1949 《革命文献》,第62—63卷。 谷苞: 《云南田赋征实与农民负担》,《新经济》,第6卷第11期(1942年3月) 《观察》,上海,1946—1948 关吉玉: 《中国税制》,出版地不明,1945 国防部: 《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届第四次全体会议军事报告》,出版地不明,1947 国防部史政局: 《戡乱简史》,4卷,出版地不明,1947 《国军政治工作指导要点》,出版地不明,1950 郭荣赵: 《美国雅尔塔密约与中国》,台北,1967 《国民党军官兵们,起来!》,载张嘉谋等编《叛变附匪分子谬论》 《国民党军队深明大义光荣壮举》,载张嘉谋等编《叛变附匪分子谬论》 《国民党党团合并前后》,《观察》,第3卷第5期(1947年9月) 乔治·勒菲弗:《1789年大恐惧: 法兰西革命时期的农村恐慌》,纽约,1973 雷兆元(音): 《酃县一年来役政之检讨》,《征训月刊》,第1卷第2/3期(1941年3月) 雷震: 《雷震回忆录》 雷勤(音): 《广西善后救济问题刍议》,《岭表论坛》,第1卷第1期(1945年第12期) 梁思文: 《评梁敬()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内幕》,载薛光前编《日中战争中的国民党中国》 《战争动员: 作为战争工具的东北农村革命》,会议论文,1978 李一为(音): 《办理醴陵役政之概述》,《征训月刊》第1卷第4期(1941年4月) 李一叶: 《中国人民怎样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北京,1951 李品仙: 《李品仙回忆录》,台北,1975 李守孔: 《中国现代史》,台北,1967 李建: 《革新运动的三大精神》,《革新周刊》第1卷第6期(1946年8月) 李体潜: 《田赋应折成法币》,《社会评论》第24期(1946年8月) 李宗黄: 《驻滇回忆录》,南京,1947 《李宗黄回忆录》,台北,1972 李宗瀛: 《善后工作检讨》(1946年9月),《行总周刊》第22期(1946年9月) 李紫翔: 《抗战以来四川之工业》,《四川经济季刊》,第1卷第1期(1943年12月) 《粮政月刊》,1941 梁寒操: 《发刊词》,《革新周刊》第1卷第1期(1946年7月) 梁雄: 《戴笠传》,台北,1980 梁声全: 《蒋李斗争内幕》,香港,1954 林真: 《中国内幕》,上海,1948 林真容(音): 《兵役之概论》,出版地不明,1940 《岭表论坛》,桂林,1945—1946 凌云(音): 《伤心往事话和谈》,见《艺文志》第87页(1972年12月) 刘健群: 《银河忆往》,台北,1966 刘峙: 《我的回忆》,台北,1966 刘秋篁: 《战时四川粮食生产》,《四川经济季刊》,第2卷第4期(1945年10月) 刘馥: 《现代中国军事史,1924—1929》,普林斯顿,1956 刘不同: 《论国民党之复兴》,《革新周刊》第1卷第6期(1946年8月) 罗敦伟: 《五十年回忆录》,台北,1952 娄立斋: 《关于田赋征实》,《经济周报》第2卷第23期(1946年3月) 马骅: 《三十三年四川之田赋征实与征借》,《四川经济季刊》,第2卷第2期(1945年4月) 《四川田赋征实与粮食征购(借)问题》,《四川经济季刊》,第1卷第2期(1944年3月) 孟宪章: 《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上海,1951 密尔顿·E. 迈儿斯: 《另一种战争》,纽约,1967 《民主评论》,香港,1949—1950 莫萱元: 《党政革新的途径》,《革新月刊》第2期(1946年9月) 《党政革新运动之要义》,《革新月刊》第1期(1946年8月) 《纽约时报》,1937—1949 《字林西报》,上海,1948 《农工月刊》 欧里渥: 《特殊的不宣而战的战争》,伦敦,1939 潘宏申(音): 《四川彭县的农产品市场》,《经济统计》,第26期(1943年11月) 潘光声(音): 《抗战时期四川特种工程纪实》,《四川文献》第81期(1969年5月) K. M. 潘尼卡: 《在两个中国: 一个外交官的回忆》,伦敦,1955 罗伯特·佩恩: 《中国觉醒》,纽约,1947 胡素珊: 《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伯克利,1978 《个性与台湾的政治机器: 来自个人的回忆》,麻省剑桥,1954 《兵役制度之三平原则》,《兵役旬刊》第2期(1939年11月) 《兵役旬刊》,1939—1940 《评二中全会》,出版地及出版时间不明(1946?) 莱尔·斯蒂芬森·鲍威尔: 《战时中国的一个军医》,堪萨斯,1946 浦熙修: 《国民党三中全会记》,《观察》第2卷第6期(1947年4月) 道格拉斯·罗伯逊·雷诺兹: 《中国工业合作运动与战时中国的政治两极化,1938—1945》,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1975 查尔斯·F. 罗曼纳斯和赖利·桑德兰: 《史迪威指挥权问题》,华盛顿,1956 《史迪威赴华使命》,华盛顿,1953 《中印缅战区失去的时机》,华盛顿,1959 安德鲁·罗斯: 《四川: 中国抵抗的关键》,《亚美杂志》,第5卷第8期(1941年10月) 《三青团的产生与目的和性质》,出版地及出版时间不明 《三民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案汇录》,出版地不明(译者查为重庆),1943 《三民主义青年团团史资料第一辑初稿》,出版地不明(译者查为南京),1946 《三民主义青年团的性质和任务》,载《东亚》,第14卷第5期(1941年5月) 詹姆斯·C. 斯考特: 《农民的道德经济: 东南亚的造反和生存》,康涅狄格,1976 谢伟思: 《在中国失去的机会》,周锡瑞编,纽约,1974 沙学浚: 《中共渗透国防部导致大陆变色》,《东方杂志》第7卷第8期(1947年2月) 《山保六团全体官兵开座谈会》,载张嘉谋编《叛变附匪分子谬论》 《社会评论》,1945—1948 沈宗翰: 《战时中国的粮食生产和军民需要之分配,1937—1945》,载薛光前编《中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中国》 《中美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 农业发展合作20年》,纽约,1970 沈云龙: 《对金元券案应进一步追踪研究》,《传记文学》第214期(1980年3月) 《王云老与金元券案质疑》,《传记文学》第209期(1979年10月) 詹姆斯·E. 谢里登: 《中国军阀: 冯玉祥一生》,斯坦福,1966 密尔顿J. T.希尔: 《国民党历史文献选编,1894—1969》 《世纪评论》,南京,1947—1948 施复亮: 《论当前的经管情形》,《观察》,第5卷第10期(1948年10月) 石新(音): 《委员会侍从室服务记往》,《春秋》,第125期(1962年9月) 《时与文》,上海,1947—1948 《蒋介石的云南中央化工作》,《东亚》,第13卷第3期(1940年3月) 守中(音): 《推行兵役之刍论》,《兵役旬刊》第34期(1940年11月) 徐乃力: 《中国的战时国会: 国民参政会,1938—1945》,载薛光前编《中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中国》 《国民参政会和中国战时问题,1937—1945》,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1972 薛光前编: 《中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5》,纽约,1977 西达·斯科克波尔: 《国家和社会革命: 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英国剑桥,1979 罗伯特·吉伦·史密斯: 《美国卫生部设法改进中国陆军卫生署效能的史实,1941—1945》,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1950 斯诺: 《争夺亚洲的战争》,纽约,1941 《大元帅》,载《亚洲》,1940年12月,第646—648页 《四川经济季刊》,重庆,1943—1946 《四川省经济调查报告》,载《中华民国史料丛编》,A32卷 《四川文献月刊》,台北,1963—1972 司徒霓影: 《龙云离开云南》,《新闻天地》,第21期(1947年3月) 《日本军人的声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华盛顿 史迪威: 《史迪威文件》,白修德编,纽约,1972 史迪威文件,美国国家档案馆 司徒雷登: 《在华五十年》,纽约,1954 孙震: 《戡乱中期大陆沦陷之经过》,《四川文献月刊》,第8期(1967年6月) 宋同福: 《田赋征实与军需民生》,载吴相湘等编《中国近代史论丛》第一辑第9册,台北,1956 斯思明(音): 《中国的卫生问题》,华盛顿,1944 《大后方农村经济破坏的惨象》,出版地及出版时间不明(1944?) 笪移今: 《争议中的币制问题》,《经济周报》,第5卷第7期(1947年8月) 《七个月来的中国经济形势》,《观察》,第4卷第23/24期(1948年8月) 《大公报》,重庆和上海,1937年—1949年 戴高翔: 《抗战时期之四川役政》,《四川文献月刊》,第11/12期,(1963年7月) 《太原三青团修正反共工作守则》,载山东军区政治部编《国民党的特务政策》,出版地不明,1944 中国国民党云南省执行委员会编: 《党政革新运动》,出版地及出版时间不明 《党团统一以后》,《革新月刊》第16期(1947年12月) 《党团统一组织重要文献》,出版地及出版时间不明(译者查为南京,1947) 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 《党与团的关系》,出版地不明(译者查为重庆),1940 《汤恩伯先生纪念集》出版地不明,1964 邓文仪: 《冒险犯难记》,2册,台北,1973 《地下斗争路线纲领》,载《共匪与民盟之间》,出版地不明,1947 《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提案原文》,2册 田弘茂: 《国民党中国的政府与政治,1927—1937》,斯坦福,1972 《东亚》,东京,1928—1945 《东亚日志》,东京,1940年 董显光: 《中国与世界新闻界》,南京,1948 唐德刚与李宗仁: 《李宗仁回忆录》,科罗拉多,1979 《投机家的新乐园》《世纪评论》第4卷第14期(1948年10月) 蔡真云: 《蒋经国在上海》,南京,1948 财政部财政年鉴编选处: 《财政年鉴,三编》,南京,1948 《财政评论》,香港,1937—1947 曹圣芬: 《从忻口到成都》,《中外杂志》,第2卷第5期(1967年11月) 邹谠: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芝加哥,1963 《总结这七十天》,《经济评论》,第7卷第19期(1948年11月) 《从立法院的派系说到国民党的改造》,《观察》,第4卷第22期(1948年7月) 《团务活动手册》,出版地不明,1944 董佳木: 《蒋经国寂寞烦恼》,《新闻天地》,第50期(1948年10月) 《东方杂志》,上海,1947—1948;台湾,1974 董时进: 《抗战以来四川之农业》,《四川经济季刊》,第1卷第1期(1943年12月) 《土地分配问题》,《经济评论》第3卷第10期(1948年6月) 《自由钟》,香港,1972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 尤其是关于1944—1949年时期》,华盛顿,1949 《云南省的政治经济地位》,《东亚》第15卷第7期(1942年7月) 弗雷达·厄特利: 《战争中的中国》,纽约,1939 王成(音): 《对国民党士气低落的社会学研究》,斯坦福大学博士论文,1953 王仲文: 《为负伤将士呼吁并贡献几点救伤工作上的意见》,《战时医政》,第16期(1938年3月) 王仲武: 《现阶段之物价问题》,《东方杂志》第43卷第16期(1947年10月) 《挽救当前经济危机之对策》,《东方杂志》第44卷第8期(1948年8月) 王非: 《论绥靖区土地债券的发行准备》,《经济评论》第3卷第10期(1948年6月) 汪祖华: 《健全兵役的几个先决问题》,《役政月刊》,第1卷第1期(1945年4月) 《改善役政法的几个切要问题》,《役政月刊》,第1卷第2期(1945年5月) 王梓良: 《浙西抗战记略》, 台北,1966 汪荫元: 《四川农工的变化》,《经济统计》,第31期(1945年4月) 《限价与田地限租》,《新经济》,第8卷第9期(1943年3月) 《四川战时农工问题》,《四川经济季刊》,第2卷第3期(1945年7月) 《四川战时物价与各级人民之购买力》,《四川经济季刊》,第1卷第3期(1944年第6期) 王友传(音): 《鲁南一个典型的游击区的组织》,载卡尔逊《中国陆军: 它的组织和作战力》 《西方人眼中的战时中国》,重庆,序于1942 魏德迈: 《魏德迈报告》,纽约,1958 魏民: 《革新的重点》,《革新月刊》第2期(1946年9月) 翁国柱: 《三十四年度役政之展望》,《役政月刊》,第1卷第1期(1945年4月) 白修德: 《寻找历史: 一个人的冒险》,纽约,1978 白修德和贾安娜: 《中国暴风雨》,纽约,1946 《我们的呼声》,载《党政革新运动》第1—9页 乔治·伍德布里奇: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史》,纽约,1950 伍启元: 《由战时经济到平时经济》,上海,1946 吴景超: 《劫后灾黎》,上海,1947 吴相湘: 《民国百人传》,台北,1971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两册,台北,1973 《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总战略与一些主要战役》,载薛光前编《中日战争中的国民党中国》 《王云五与金元券的发行》,《传记文学》第213期(1980年2月) 吴国桢: 《吴国桢回忆录》,未出版 伍人: 《湖南的党团互斗》,《时与文》第2卷第7期 伍丹戈: 《四川省地方摊派》,《四川经济季刊》第1卷第2期(1944年5月) 吴铁城:《吴铁城回忆录》,台北,1969 吴鼎昌: 《花溪闲笔续集》,贵阳,1943 吴远立(音): 《共产党中国经济概览》,纽约,1956 杨家骆编: 《大陆沦陷前之中华民国》,5卷,台北,1974 杨立奎: 《青年训练与统制》,《城固青年》第1期(1941年4月) 杨幼炯: 《我们要求改变政治风气》,《革新周刊》第1卷第1期(1946年7月) 姚蒸民(音): 《陪都学生运动之回顾》,《四川文献月刊》,第124期(1972年12月) 姚崧龄: 《敬悼张公权先生》,《传记文学》,第211期(1979年12月) 叶青: 《革新运动第一个基本原则》,《革新周刊》第1卷第4期(1946年8月) 《实行党内民主》,《革新周刊》第1卷第7期(1946年9月) 《肃清官僚主义》,《革新周刊》第1卷第12期 《打倒官僚资本》,《革新周刊》第1卷第15期(1946年11月) 《党员总清查与革新运动》,《革新周刊》第1卷第13期 叶逢春: 《我们要求展开革新运动》,《革新周刊》第1卷第2期(1946年8月) 严铮五: 《怎样团结革命同志》,《革新周刊》第1卷第4期(1946年8月) 严仁庚: 《经济乎?政治乎?》,《经济评论》第1卷第12期(1947年6月) 炎林: 《农村破产与当前经济危机》,《经济周报》,第3卷第24期(1946年12月) 严凌: 《经济总动员以后》,《经济周报》,第5卷第3期(1947年7月) 杨格: 《中国与外援,1937—1945》,麻省剑桥,1963 《中国的战时财政与通货膨胀》,麻省剑桥,1965 余长河: 《我国战时劳动政策》,《新中华副刊》,第2卷,第9期(1944年9月) 云庵: 《江南密史》,香港,1952译后语译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