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的种子[试读]
中译本序言
1949年,中国共产党打败国民党的革命胜利,对美国政界来说,无疑是一个冲击。早在1947年,冷战的飓风已经把华盛顿的政治舞台吹得寒气逼人,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又大大增强了那儿的反共逆流。1950年2月9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四个月,参议员麦卡锡在一次演说中宣称:“在我手上,掌握着一份为国务卿所熟悉的205人的名单,他们是共产党分子,然而却至今还操纵和支配着国务院的政策。”不久,参议员麦卡锡虽然将他名单上的“叛国者”裁减到只剩81人,但是,他讲辞的主旨依旧如故: 在美国,共产党和共产党的同情分子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结果,美国不能给予有力的援助以防止蒋介石政权的垮台。 在最近几十... 查看全部[ 中译本序言 ]
易劳逸原序
1927年4月18日,国民党在蒋介石的率领下,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数日之前,虽然蒋介石在上海血腥镇压了共产党人,但新政府还是在群情鼎沸之中接管了权力。国民党的统治似乎预示了一个平安、繁荣和民族自强的新时代,尤其是在这个国家被军阀混战耗尽民力,为外国列强鱼肉凌辱之际。 然而,革命者不约而同地发现,治理国家要比夺取政权更艰难。孙中山的革命计划,民主、国家独立和发展经济,提出的是一个难以捉摸的目标。从1927年到1937年,国民党并没有能够解决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种种困难。经济的衰退,日本的侵略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起义,削弱了国民党改革派的决心,耗费了新政权的物力。国民党统治的头四年,到处是地... 查看全部[ 易劳逸原序 ]
农民、赋税与革命: 战后年代
对国民党来说,战争使它在农村地区付出的政治代价是昂贵的。税收、征兵和腐败极大地消耗了农民对政府存有的良好愿望。但是,这些损失并非不可挽回。几年的好收成、和平的恢复、有效率的和廉洁的治理——这些能够很快地驱散大约自1942年以后即充斥于乡村的怨恨,然而这未能成为现实。八年对日战争刚刚结束,与共产党人的国内冲突便爆发了。像从前一样,农民们必须提供战争的基本资源——人、钱和粮食。因此原先的怨恨并未减少,在至1949年为止的这段时期中,农民成为短暂的革命混合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民在这一时期的真正作用,是与“这是一场农民革命”这样一个不花力气的概括不相符的。战后初期的形势 由于战争,饥饿和死亡... 查看全部[ 农民、赋税与革命: 战后年代 ]
国民党的政治内幕:革新运动
由于马歇尔将军的循循善诱,再加上有美国的威望作为后台,国共双方代表又在1946年1月10日至31日的政治协商会议上相聚会面,以努力避免全面内战的爆发,并设想在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由多党派组成的政府。虽然政治形势变化莫测,所讨论的问题也关系重大,但是,来自各种不同利益集团,而且政见颇为相左的38位与会代表,仍然在三个星期内就绞尽脑汁提出了一份堪称为明智和互谅典范的协议。作为会议的结果,政协协议没有能完全满足任何一方的要求。不过,这就像马歇尔将军所观察的:“它是一份富有灵活性和远见的宪章,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和平与复兴的基础。”《美国与中国之关系》,第688页。 在政协协议付诸执行以前,必须由参加会议... 查看全部[ 国民党的政治内幕:革新运动 ]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军队
军队是国民党政权的主要支柱。这一政权的政治机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既没有建立坚实的社会基础,又没有创造出强有力的自主性机构。在国民党军队于20年代后期取得胜利之后,它们获得了一定的权力和影响。但是,在整个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它们一直被军队的领导和政策需求所笼罩。蒋介石意识到了政权对军队的这种依赖性,以下将要讨论这一点。非常明显的“政治和行政的军事化”在1937年以后国民党统治的十余年中更加强化。见田弘茂,第39—44页;易劳逸: 《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第12、98—100页。然而,在抗日战争和反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政权的军队支柱是如此脆弱,以至于到1948年和1949年,它无法再支持这一政权... 查看全部[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军队 ]
与共产党作战的国民党军队
当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尽管国民党军队是疲倦而残破的,但它看上去仍比共产党军队强大得多。蔡辛,第177页。确实,在内战初期,即1946年和1947年初,政府军的向前推进似乎是不可阻挡的。他们深深地进入了东北,在通往哈尔滨的道路上越过了长春;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亦为其所得;1947年3月19日,在一片大肆宣扬的胜利声中,他们占领了毛泽东在延安的指挥部。国民党的高层指挥得意洋洋地预言将在六个月内取得对“共匪”的胜利。《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第238页。但是,从1947年下半年起,战略的有利趋势无情地转移到了共产党一边。 对于这场内战的这种戏剧性的质的变化如何解释?对它的研究数十年来引起了热烈的——常... 查看全部[ 与共产党作战的国民党军队 ]
参考书目
《亚美杂志论文集: 中国灾难的线索》,两卷,华盛顿,1970 鲍大可: 《共产党接管前夕的中国》,纽约,1963 包瑞德: 《迪克西使团: 美军驻延安观察组,1944》, 伯克利,1970 杰克·贝尔登: 《中国震撼世界》,纽约,1949 日本防卫研究所战史室: 《河南会战》,东京,1967 包华德编: 《中华民国传记辞典》,4卷,纽约,1967—1970 约翰·亨特·博依尔: 《中日战争,1937—1945: 合作政治》,斯坦福,1972 卜凯: 《中国四川省农业调查》,重庆,1943 卜凯和严中站(音): 《战争对四川彭县农民的经济影响》,《经济统计》第19期(1943年4月) 杰拉尔德·... 查看全部[ 参考书目 ]
译后记
国民党为什么失败,这是1949年国民党政府垮台后,在太平洋东西两岸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也是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 在中国,对于大陆学者来说,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对国民党统治中国二十多年历史的研究还很不够,当然也就对这段历史时期中所包含的许多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缺乏全面的分析和认识。所以,至今我们也没有产生出一部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分析国民党为什么失败的著作。同样,对于台湾学者来说,由于国民党人对自己的失败抱着无穷的懊恼、后悔和对共产党人的仇视,所以就竭力掩饰自己的失败。他们或是避而不谈、避重就轻,或是寻找借口、诿罪他人。因此,在台湾出版的有关书中,我们也没有看到一... 查看全部[ 译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