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 57的图书主页

57的评论

  • 灰色上海,1937-1945
    史料功夫下的深,理论和文学分析部分读来却有不满足,有时用西人情境来比照国人,常常止于警句式的引用,而未展开。古今派部分讲得最好,把“附逆文人”的暧昧性(怀旧与软弱、自我贬抑与辩护)写得丝丝入扣,对于今天去政治化的现实和总是自诩“不合时宜”的你我,也是一次直接的拷问。
  • 冷战与革命
    号称用一种“四维分析”的框架补充研究了中国内战的国际动因,中共对于美国、国军对于苏联的态度都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在不考虑内因的情况下,两党的对外政策时而明智时而误判,最终成为前冷战酝酿中的一部分。吐槽:翻译拗口;国际政治真是只有永远的利益,人性探底,只有民族主义有时能和它硬碰硬。
  • 十里店(一)
    这是上册,田野观察还未开始。亮点在于使用许多革命文本(纲领、讲话、信件)来和实际运动过程做参照,可叹这场运动还是禁得住这样的印证(有理想化的嫌疑),理论与实践始终处在动态的张力之中,而非僵化推进,这就是社会运动和宫斗的区别啊。
  • 十里店(二)
    两个外国人留下的中国土改纪实,笔下全是革命情感和群众语言。印象最深的几点:1、基层土改并非一场纯粹的经济运动,在去封建化的过程中,强调了对人的全面要求(家庭伦理、互助精神与道德);2、运动的设计相当接地气,平均主义的倾向在一开始就受到了注意;3、那时候党员、群众身上都放着理想主义的光辉(甚至太理想化了),要求与自我要求并重,理论辩证地联系实际。
  • 为何知识分子不热衷自由主义
    这是一种在自由主义传统之下对非自由主义的批判,作者的立场实在保守,把自由主义作为某种常识性的前提、无更优选项的真理,把所有非自由主义作为它的徒子徒孙。有些明显的漏洞,比如摇摆不定的精英主义(一会儿追求精英教育一会儿推崇市场化的大众艺术)。最有价值的是嘲笑学术的简单化、实用主义倾向,但这些严厉的批评其实错怪了对象。尤其在中国的语境下,作者所说的问题被思想界共享,所谓的自由主义者们尤甚,而这位作序的徐贲竟然生生曲解了这重意思,硬要用西方的自由主义来为中国的自由主义者背书,实在是玷污了作者本人对于自由主义传统的真诚信仰。
  • 革命後記
    在地铁里拿着这本书,总觉得有一种不合时宜。他对文革印象的诸多矫正之前读过,只是这次写得更加直接(文体上的),但一些观点依然有启发,比如文革资本主义化、资本主义文革化这样的提法,革命尤其是革命之后的艰难,平等还重要吗?以及对晚年毛泽东个人心境的理解和揣测。
  • 一场絮叨的畸恋,欲望的纯粹与白痴,果然是娄烨的菜。模糊的难辨真假的谎言,模糊的难辨真假的爱。其中跨越阶级和朦胧地跨越性别部分,还有点意思。
  • 洗澡之后
    硬写一部续集来堵住读者的嘴,老太太任性了。反过来暴露了《洗澡》的一个特点,作者的语气。续集里只写她偏爱的几个人物——也就是她理想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就失了偏颇,不如群像生动。倒可以看到她对师生恋的态度,把那样的暧昧称之“友情”,然后千方百计让他们摆脱各自的困境终成眷属。
  • 摩托日记
    这不是一个英雄传奇故事,也不仅仅是一个愤世嫉俗者的叙述……因为你不是这个处于崩溃边缘的社会的象征(某种毫无生气的榜样),而是其中有血有肉的一员。
  • 客厅里的绅士
    “我旅行一趟,回来的时候不会依然故我。”毛姆还是写人厉害,三下五除二,至于写风景写旅途,倒是平庸的很,或者他的兴趣也不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