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 维舟的图书主页

书评 (查看全部)

  • 陈述是我们仅有的一切

    对《漫步巴勒斯坦》这本书的评价 2010-10-31

    对许多巴勒斯坦人来说,“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句话并不是一种文学隐喻,而是一个数十年来从未停止的真实事件。这片土地曾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保持着几乎与圣经时代一样的景致,而今则在以色列的推土机下加速消失... 查看全部>>

  • 你们都误解了爱

    对《心如钢铁地追求幸福》这本书的评价 2013-11-20

    我向来认为,所有专栏中最难写的就是情感专栏了。因为这个领域的问题有一种奇怪的特征:它既千变万化,在某些细节上又经常雷同,往往情节繁复曲折,但最终问的又常是“他不理我,现在我该怎么办,呜呜呜,嘤嘤嘤……... 查看全部>>

  • 被扭曲的身体,被遮蔽的声音

    对《缠足》这本书的评价 2009-06-02

    在所有中国传统习俗中,缠足也许是最难以为现代人所接受和理解的:它被普遍视为一项令国人难以启齿的尴尬遗产,即使是传统文化的坚定拥护者,也不会为之辩护,更不用说倡导延续这一旧俗了。人们对缠足有着鲜明的道德... 查看全部>>

  • 繁华之下

    对《上海·爱》这本书的评价 2012-12-25

    近代上海常被称为“魔都”(这一日本人发明的称呼近年来再度复活),这形象地表明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复杂心态——十里洋场,五光十色,令人目眩神迷,地狱天堂皆在其中。人们抱有这种印象并非偶然,晚清时引领着上海... 查看全部>>

  • 经济史译著的文史常识也须把关好

    对《世界经济千年史》这本书的评价 2011-02-01

    书本来是很好的书,视野宏大,很多数据也很有用。但译者们可能是经济学出身,对这本著作中涉及到的文史背景,还是有不少瑕疵的,而这些要是当初找人把关一下,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p.10:(麦哲伦环球航行后)库... 查看全部>>

  • 与危机共舞

    对《印钞者》这本书的评价 2016-11-02

    一次金融危机常常就像是一场地震,无论是其隐蔽性、突然性、破坏性,还是它们同样如此难以预见。某种程度上,它们都是深层而错综复杂的力量在我们无法看清的地方持续冲突的结果,区别只是:地震是人力不可能控制的地... 查看全部>>

  • 中国单位制度的起源

    对《The Making of the State Enterprise System in Modern China》这本书的评价 2011-07-31

    中国人应该都不会对“单位”感到陌生,尤其对于那些在1990年代之前度过青春期的城市居民来说,那几乎和他们的生活世界重合:许多大型国营单位甚至开办幼儿园、学校(常冠以“某某子弟学校”之名)、电影院、商店... 查看全部>>

  • 《最后的熊猫》校译

    对《最后的熊猫》这本书的评价 2014-12-11

    书的确是好书,可读性很强,也很能增进对大熊猫习性的了解,尤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作为第一个进入中国的保护区与中方共同保护熊猫的野生生物学者,在双方磨合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冲突——动物保护理念的差异... 查看全部>>

  • 世界和平,还是帝国降临?

    对《世界是平的》这本书的评价 2008-09-19

    不管怎么说,《世界是平的》至少是个成功的出版业营销个案。已经有无数围绕着它的书评和报道,很多人都知道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在这个坏消息接连不断的世界上,全球化将给所有愿意跟上这一潮流的人带来机会。这个面向... 查看全部>>

维舟的评论

  • 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
    无疑是杰作。读后实可加深对传统儒家政治、幕府政治、晚清社会转变等等的理解,此亦从天下到国家、从“教化”到“教育”的重要一环。其问题之大,非仅限于“学术史”
  • 远去的都市
    历史文献档案功底好,但社会学层面的讨论有所不足,有点自限于上海史研究范畴内了
  • 满洲事变
    非常精彩。对日本政府、陆军高层与关东军这三方之间矛盾张力的分析尤其堪称典范,不过,读完也觉,这种注重历史进程中各方内在冲突的思路,是否也是西方文化(例如在历史学乃至戏剧艺术中)影响的体现?这的确更像是西方人而非日本人写出来的论著
  • 近代中国的不吸纸烟运动研究
    以小见大,颇有启发。读后才意识到,现在常说的“吸烟有害健康”,也有复杂深远的语境,应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传统有联系;而中国的禁烟、戒烟则更多着眼于其社会危害性。这还是延续下来的政治传统的不同。
  • 交流与对抗
    交流和对抗当然原本就是一回事。书中许多专题爬梳史料多有新见,方法论上也能给人不少启发,不过对这问题的兴趣似乎主要是历史学的,而非社会学和人类学意义上的。有些议题(如日本新造译语引发的格义附会)其实也属于更普遍的现象
  • 大象的退却
    命题宏大,醉心于理论构建,但现实材料与理论之间的论述则有脱节,文献解读的功底也可存疑。这说到底是“停滞的帝国”的新变种:认定帝国晚期的中国已受制于一系列机制而无法实现自我突破。也许是。但学者自己构筑的理论体系不也如此?
  • 追迹三代
    比预料的精彩。尤其是西亳说、郑亳说的交锋,很好地展现出考古学在方法论和思辨性上的魅力。全书铺叙生动,只是有时略感繁冗,此外美中不足的,缺乏必要的影像、插图和图表
  • 中国巨债
    颇具一家之言。历史回顾部分可证明前现代的中国经济远非一个现代经济体(抱歉,这句话循环论证了),须经脱胎换骨的改造。而现实中的中国经济则处于一种长期的低能运转阶段(虽然我觉过量生产、供应与过量需求共存是常有的事),不如这么说:历史地看,这表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远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