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 成知默的图书主页

书评 (查看全部)

成知默的评论

  • 呼吸秋千
    一个关于放逐的故事,无辜的民众背负战争的恶果在异乡劳动营被放逐的五年, 被饥饿、孤独、迫害、死亡时刻威胁的五年,被乡愁密密包裹的五年。直到有一天他们已将回营的路视为归家的路,直到乡愁变得空洞、被消耗殆尽,直到终于踏上回家的路,却再次被亲人遗忘、被故乡放逐。第一次读赫塔•米勒,诗一样的语言,却难掩现实的冷峻。
  • 香识
    从《古诗文名物新证》中单独抽出《香识》一册,从香料、香具、焚香方式的流变考据古时尤其是两宋时期的香诗与香事。“小院春寒闭寂寥,杏花枝上雨潇潇。午窗归梦无人唤,银叶龙涎香渐销”,绵绵葛葛,香远韵清,当时只道是寻常。
  • 沈从文说文物·器物篇
    除了最后两篇(说“熊经”、“商山四皓”和“悠然见南山”),其余内容皆出自《龙凤艺术》。这套精装版的“沈从文说文物”,应该就是把重庆大学出版社的《花花朵朵坛坛罐罐》分成单册出了。
  • 在切瑟尔海滩上
    《在切瑟尔海滩上》让我想起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二炉香》,只不过与张爱玲笔下因对性的无知而引发的厮杀似的惨烈不同,麦克尤恩的故事则更像一个渐行渐远的青春的迷梦。仿若站在一座崭新的生命巅峰上,麦克尤恩笔下的新婚夫妇,因各自心中的渴望与恐惧而草木皆兵、忧心忡忡。麦克尤恩高妙的地方,在于不时从高涨的激情现场抽离,从剑拔弩张的对峙中荡开去。然而,那些对往事的追溯,不过更加凸显了当下的阴影深重。他们没有经受住成长的考验,他们只是彻底消失在彼此的生命中。
  • 重访加勒比
    2016年已读003:奈保尔的非虚构一向写得比小说好看,在《幽暗国度》里,奈保尔说起自己爱恨交加、血缘上的故园印度:“它就像一个我永远无法完整表达、从此再也捕捉不到的真理”。而在他的这第一本游记里,他对自己生长的城市特立尼达则完全抱持着嫌恶与恐惧的态度,他笔下的特立尼达是一个僵化封闭、受制于宗主国文化、没有自己的品位和自信、对恶行视而不见的丑陋世界。从特立尼达到圭亚那、苏里南,再到牙买加、马提尼克,奈保尔笔下的西印度群岛,无论与宗主国保持着怎样的殖民关系,都是一个个失落的国度,散发着荒废的气息。权力纷争,种族主义,经济与文化的双重贫穷,这里的故事,是关于衰亡与失败的。
  • 西班牙主题变奏
    “艺术家不需要被洗刷得一清二白。你必须如实地表现他,否认他的缺点是不恰当:没有了缺点,他就不再是他本人,也就不再是个真实的艺术家了。”所以,毛姆大叔的毒舌是为了如实表现吗?
  • 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
    2016年已读052:浅显易懂的医学科普,不少内容已通过其他渠道有所了解, 这次着重读了免疫疗法尤其是国外免疫疗法的进展、国内免疫疗法的滞后和完全的无效,以及治疗癌症新技术CAR-T的发展。所有的恐慌都来自不够了解,做一个清醒的患者,不盲从,不轻信,也许才能更好地与癌细胞抗争。
  • 一个人最后的清单
    2016年已读115:基本上呈现了一个重症患者的日常:肉体的骤然崩塌,生不如死的痛苦治疗,面对生死大限的仓皇、不舍与愤怒,婚姻的破裂与爱人的背弃等等。被宣判死刑、一点点走向死亡的感觉,大概就是面对那越来越多的丧失而只能坐以待毙的困窘与绝望,而又在绝望中生出力量,如果不会再有明天,如果只剩下眼前,坚强似乎就成了一种必然。直视黑暗,并试图跨越黑暗,生命中最后的日子,教会我们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 想见看见听见
    2016年已读038:阮义忠说:“摄影工作等于是我对自己成长过程的检讨”,从生命中一个沉悒笨重的包袱,到镜头中终于直视那片令人敬畏、沉默与宽容的土地以及生活于其间的真纯质朴的人们,那既是一个自我纠正、自我救赎的过程,更是以影像记录、保存最真实的生活本身。阮义忠拍照时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一线灵光,他写人同样如此,看他写同样作为摄影师的庄灵、吕楠、冯君蓝、布列松,既不过度文饰,也不放绪随兴,却往往寥寥数笔就使各自的风格跃然纸上。喜欢他写的Leonard Cohen,“万物皆有裂痕,光才可以穿透”。
  • 重生手记
    2016年已读076:承认作者所说,要做一个聪明的病人,有自己的甄别力和判断力,也不可否认,现今的医疗环境的确存在诸如门户之见、壁垒森严甚至过度医疗的弊端,但对作者以一己经验批判整个医疗体系的做法持保留态度。况且,将作者包装为“脑转移的肺癌晚期”患者、正规医疗途径外以一己之力抗癌成功有误导之嫌,作者的治疗之路虽波折重重,但最后的早期肺癌诊断是无可疑的,专家的“化疗可做可不做”即说明作者病情尚轻,而且个体差异性极大,个人经验对他人的指导意义毕竟有限。治疗是不可逆的,对重症患者来说,有时一个选择不是对与错的差别,而是生与死的分际,不要后悔自己的选择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