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 伟大的伟的图书主页

书评 (查看全部)

  • 孤独的成长

    对《婚礼的成员》这本书的评价 2010-07-29

    读这本书的时候,大量的回忆突如其来的涌进我的脑袋,它们是那么新鲜,所有的回忆象在同一时刻一起发射上天的焰火,在黑色的空荡荡的天空中同时爆炸开来,变成连成一片的闪耀着刺眼光芒的光球。CarsonMcCu... 查看全部>>

  • 小说范本

    对《强盗新娘》这本书的评价 2015-07-28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这一系列的书都读的电子版,pdf版本,拿kindle读起来很费劲,墨水会把一些字迹显示成虚线(或者是我以为的虚线),反正就是看不太清楚。没花钱。有点不好意思。我想花钱,但大部分书版本... 查看全部>>

伟大的伟的评论

  • 想象
    我在作读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的准备,但这本书给了我当头一棒。它从第一个词开始就让我准确无误的意识到,我进入了一大片沼泽。那些稀泥一样的词汇以一种让人绝望的缓慢方式把我吞咽了进去。这本书从头到尾批判了一堆思想,最后形成了一小截尾巴似的结论,这是一个让人晕眩的戛然而止。我的困惑也随之形成了一种无法排遣的梗阻,什么叫不吐不快,而根本就没有吐的机会是多么难受。影像是我们形成众多行为的或思维的基础,回忆、想象、幻象、记忆等等。而影像是否仅仅是物质的显影,还是混合了意识,与知觉一起分享了物体的镜像?它与知觉同存只是意识的不同层次?思维对影像的利用是主动的取舍抑或影像对于思维主动的显影?这本书从几个哲学流派的思想里截取了它们的解读。同时萨特给出了他对于这些解读的质疑和再解读。他最后借由胡塞尔的理论想走向他对于这些理解的最终途径,但这条路的本身也仍置于萨特的质疑之下,所以如何来出了结论。让人头疼。------------------------------------------------------09年已经计划着读一点哲学书,但就算实际上推迟到10年,也仍然让我觉得,对一个完全没哲学根基的人来说,从哪里读起,从哪里开始着手,实在是一个难题。就算我从形而上开始,从自身的感知开始,要接收这些理论的呼唤,于我而言仍是大得泄气的挑战。
  • 呼吸秋千
    诺贝尔奖得主似乎容易是一个唬人的头衔,但你会发现它常常是名不符实,牵扯着人种语言地域国家领域的分猪肉。这本实在是没意思。写书的时候,常用有如何处理收集资料的难题。时常辛苦收集的资料,有时候要全部放弃,或者从中选取,都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作者在收集过程中消耗的时间和精力都容易让人不舍。很明显,赫塔米勒对她和另一人花十年收集的这些资料,她什么也不想放弃,都堆在这本书里。
  • 回归
    作者先搭了一座庞大的骨架,它矗立在那场大时代的动荡里,然后她慌忙的往这个骨架上贴上皮肤,黏上鳞片,安装指甲,放入眼球。于是一个恐龙诞生了,但它假模假样的站在那里。虚张声势的外表无从打动我。小说写到现在这么后现代的社会,其实它的进步并不太大,虽然似乎任何可能的途径,小说家都已经尝试过了。但仍然没有哪种文体、哪种方式、哪种类型、哪种情节能够必定的打动读者,所以其实说到底 这些徒有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是在这本小说里,它自然透露出来的永远不变的感情,它的流露,它的真诚,这是一本小说的核心,也是它能够独立于世,能够打动读者最根本的东西。但这本小说里,没有!我在卓越上看到推荐,‘岛’在英国流行一时,所以购买了它。但发货到我手上,才发现买的是这本。是岛之后,该作者写的另一本。但这本已经写成如此,‘岛’也就没什么可期待了。
  • 爱情故事
    那个电影没看过,主题曲听过,很有名。但这个故事真的就是彻底的洒狗血的故事,美式幽默+生离死别。虽然写得太过于简单,但也能理解它曾经流行的理由,富家男+灰姑娘的故事总是有卖点。
  • 在切瑟尔海滩上
    在“赎罪”后,充满对麦克尤恩 Ian McEwan的期待。加之“在切瑟尔海滩上”雄居数月英国图书销量榜冠军,更加剧了阅读的欲望。 但这3万字的小书,没能填补这些高涨的期待,形成了失望的巨大空洞。 一个谈性色变的年代,两个相爱但对性无法表达的年轻人,两个以为水乳相融实际却相隔深渊的内心世界。 这仅仅是50年以前,而且是在英国。匪夷所思! 在这个可以把性分成快餐、早餐、正餐、法国菜、泡面、晚餐、宵夜的年代的人,也许借由这本书能试着理解这种宗教式性的禁忌。但最后实际是很无聊! 至少我不感兴趣。
  • 你走以后
    有很久读的书都怪里怪气的,所以这么顺畅的文字出现的时候,共鸣是必然的事情。当然它并不是一本一流的作品,虽然它有成为一流的潜力。但你知道有些“点”没有就是没有。 这本书有点像一副拼图,但它不只是一个平面的被拆成颗粒的拼图,而是多维度的,立体的,而且多时空的颗粒,在作者魔力般推动下,仿佛互相自我吸引般组合而成一个美丽的完整的作品。英国人在这方面很有办法,而加上作者是女性这点更细腻的优势,它是一个完美的拼图。 很多时候,作者会避免从更多人的角度来描述故事,因为那很快会把读者带入危险的混乱里。但这本书的作者用了四到五个人的视角来推进故事,却成功的避免了掉进一团乱麻里。有突出的主题,也有层次丰富的陪衬。人的缺点、人的挣扎、人的相爱,一点一滴的从虚幻的文学里凸显,变成读者可以感知的,似乎那些绝望的痛苦所
  • 布拉格:一座城市的幽暗记忆
    城市到底是什么? 是建筑?容纳我们的肉体,冷眼旁观我们的悲喜。是广场?铺满绿草和劣质艳粉的鲜花,中央放置着保持痛苦姿态的塑像。是道路?是河流?公园?林荫道?还是一群来来往往的人?抑或城市是这一切的总和? 可为什么每个人在回忆起一座城市的时候,我们总想不起来这些具体的物体,心中只是一阵复杂而模糊的感慨。偶尔我在洗澡的时候,会无意间看到自己身体上的伤疤。我抚摸它,心底深处回响着一些过去的声响,令它形成的痛苦早已烟消云散,而一种时过境迁的感伤却像此刻升腾的水雾包裹了自己。 城市只是这么一道伤疤? 城市很大,但它和所有巨大的事物星空、大海、沙漠一样,被放置在我们心里一个小小的角落里,仿佛只是一个圣诞玻璃球里的小屋子,摇一摇会飘出雪花。我们在一个具体的城市里存活着,但心里却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城市,其中一
  • 敦煌之旅
    这本书没有什么读头,唯一的看点是译者是一个曾经的朋友,消失多年后看到他的名字印在封面上感觉有些诧异。大家躲在这个城市的小角落里慢慢长成姿态各异的植物、宠物、摩天大楼或者动物园的猫科动物。 不期而遇的相见,点点头,微笑一下,继续各自的道路。 这本书算是游记,还有些相关历史知识的介绍。作者陈舜臣出行的时间在76年,还在文革的后期,虽然是华裔,但终归是日本人,所以当时中国还是有部分在慢慢开放。当时接待他的樊锦诗还是一个主任,现在她已经是敦煌研究院的院长了。 这两天有看到樊院长在和一家银行合作宣传社会募捐敦煌保护,我不得不对我们的国家拿不出一点钱来维护这么重要的文化艺术宝库而愤怒,每年敦煌洞窟的保护资金缺口是1亿,国家拿不出这点钱??而好象我印象里还有一个4万亿的数字。樊院长还需要在麦克风前向广大老
  • 黄河之旅
    为什么要阅读比尔波特的书,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什么可读性,说起来可能是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其实在这个疑问之前,至少我这一代人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回想一下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课里到底我们学到了什么,就至少能够理解阅读比尔波特的书的第一个原因,因为其实我们和比尔波特是一样的,我们
  • 天黑前的夏天
    这个世界真的是可以分成若干完全不同的小世界。比如男人、女人。当然也有很多跨界高手,不过他们都太独特,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每个都不雷同。 这本书完全是一整本的女性心理读白。我想女生去看这本书也许应该是能引起她们的共鸣,唤起她们内心的回应和感动。 但我就整个就属于进错区。我在想,对于我这本书倒着拿读完也是一样的吧。 我一直克制想扇那个女主角耳光的冲动。